107年9月啓慧班:講師陳淑美
題目:白陽修士應有的修持
壹、前言:
天道應運,非時不降,非人不傳,我們很幸運能求道、學道、行道。那身為白陽修士,什麼是修?修者改造,去除心中的業因,恢復心性中的光明圓滿,真正達到知書達禮,有學問、有道德的標準修道人,展現出仁者的風範,圓滿自己的莊嚴生命,
※何謂士,《論語·子路》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一個人做事的時候要知道什麼是禮義廉耻,也就是對自己的行為要有所约束,内心有著堅定不妥協的做人標準;同時要為社會做事,要忠於自己的使命,做到“不辱君命”。這是孔子對於 “士”的最高標準 。甚麼是不辱君命?修士有甚麼使命?
※《論語.泰伯》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句是曾子的名言「讀書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已任,這不是很重大嗎?這裡所講的仁道是以仁愛的態度來對待國家、社會和別人,為此就要承擔起救世救人的責任。要擔負這樣的使命,要持之以恒永不退轉 (任重而道遠),沒有堅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為了達成此目的,白陽修士應自我期勉成為標準修道士,乃是白陽修士最重要的課題。不但要體證道的尊貴,進一步弘道行道,普渡眾生,每一個修持者都要在實際行動中堅持正確的實踐過程。
貳、修持應具備的理念
一、尊師重道、報恩了愿
中國《禮記》上有兩句話,「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遇見會講解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的, 但是真正教導學生道理及做人處事的老師是非常難得的。人師是用自己的行為、品性、言語影響學生,一輩子給孩子們效法,這叫人師。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桓帝延熹七年》:“經師易遇,人師難遭,願在左右,供給灑掃。
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開宗明義指出,教師有「傳道、授業、解惑」三項職責,肯定教師的重要地位,以及從師學習的重要。最後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結,闡明擇師的標準在於其「聞道」及「存道」。
蓋三期普渡,明師應運,真道降世。師尊、師母奉天承運,續佛慧命,承接道統,為救渡三曹眾生,離苦得樂,日夜奔忙,到處去拯救原人。老前人、前人們,他們尊師重道,立愿了愿,四處去開荒闡道,受盡各種魔難,終於將寶貴大道,普傳開來,我們必須要尊師重道,效法前賢大德們開荒闡道,犧牲奉獻的精神,趕快立起沖天大志,積極修辦,才能報恩了愿。
茲將尊師與重道之要點,概述如下:
(一)、尊師:
1、內心上:要心誠意誠,不可以欺上瞞下,受命交辦之聖事,勿辭勞苦。更要體師之心,存著感恩的心,發出慈心悲愿,挽救眾生齊出苦海之願力。
2、言語上:言語要謹慎,不可以犯上頂嘴。更要尊師之訓,將恩師所垂示的道義,信受奉行,並且多加講解勸化,宏揚恩師的教誨,讓眾生都能夠得救。
3、態度上:要聽師調遣,秉承師意,助辦聖事。做到:「有命不可違,無命不敢自專,既命不敢躊躇。」
4、愿力上:恩師的愿是普渡三曹,救渡蒼生到彼岸,讓人人成道,個個成佛。雖然眾生尚未渡盡,便回天繳旨,但是天命尚遺留人間,繼續辦理末後一著,普渡收圓大事,做後學的我們,要了師之愿,繼續恩師尚未完成的救世使命,積極修辦,廣渡有緣,才能報恩了愿。
(二)、重道:道者理也,永恆不變的真理。重道即處處以道為前提,認理實修,
不落人情,見道成道,重聖輕凡,行功立德。茲將要點,概述如下:
1、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有五恩,都要重視而報答之:這五恩是:天恩:日月照臨,雨露滋潤之恩。地恩:長養萬物,生發五穀之恩。君恩:領導國家,社會安和樂利之恩。親恩:父母親人養育栽培,照顧之恩。師恩:師長教導成人之恩。以上之五恩,都要敬重而報答之。
2、人倫大道:修人道以達天道,人道盡,天道近矣。所以人倫大道,是修道的根本方法,人人都要奉行。人倫大道細節如下: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三從、四德‥‥等。都要重視而遵行之。
3、回天之道:師傳我寶貴之大道,是回天的唯一明路,得道以後,當要尊重
而奉行之。重道之法如下:以天命為重,以普渡為心,以善心為寶,以
規戒為重,抱道奉行,實心懺悔,依此修行,修道可成。
總之,尊師必須要重道,重道必須要尊師,尊師與重道,是密不可的。
師的本意為傳道,故道不可以不重,而道在師傳,故師不可以不尊。尊師為
情理;重道屬法理,如果偏於尊師,則為落於執象而成為人情,如果偏於重道,
則落於頑空,名為忘本,尊師與重道,是一體兩面,兩者都要並重,情理與法
理兼顧,依中道而行,才能功愿成就,報恩了愿。
(三).以感恩心來行功了愿
尊師重道不是口頭禪,要化為「報恩了愿」的行為,能夠行功了愿才是真報恩。
‧如何行功了愿
◎永存反省懺悔知過必改的心 ----修行須經反省懺悔改過的階段《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十大願第四個願,即是懺悔業障。可見在佛法中,自古以來即有這一門的功課。
◎實踐聖訓與經典啟示的佛行----聖訓經典對修行、對人性有深刻的透視與啟發。聖賢仙佛為化導眾生,時時垂訓,應機說法,是修辦道者洗滌身心,提升心性,最好的無上的助緣。
◎勿錯失見機握機了愿的機會----把握機會行功了愿,因為機會不等人,稍縱即逝,況且我們不知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
◎展現大無畏的精神吃苦了愿----修道要有大無畏的精神,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如佛陀過去投身飼虎、割肉餵鷹…等佈施,無有畏懼.無有悔恨。師尊說:「修道若有大無畏的精神,無論順考、逆考、顛倒考、財考、智慧考、情色考,均能關關考過。」
二、內聖外王、修辦一體
「內聖外王」--內聖,是內而成就聖賢之德;外王,是外而推行仁政王道。
內聖是我們的心性本體,是純善的,是上天所賦予我的。因累世的染著,要借由修道來回復至善的本體,此即是內聖之修。(修道)
外王是用,人具備了這個心性本體,就能透過功夫的實踐在我們的生命之中起作用。(辦道)
(一)實現 「內聖外王」的途徑
◎《大學》「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明明德---「明明德」是肯定人類與生具有靈明的德性,使之自覺加以彰明。人之行善避惡,有內在本然的基礎,人性是向善的,道德實踐是由內而發的,
親民----親民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後,能率性而行,格除惡習改過向善日新又新,使光明的本性顯露,進一步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
止於至善----內聖外王的功夫做的徹底即可達到至善的境界良知良能顯現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實現內聖外王的方法「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聖之業。內聖的修養要從格物致知入手,去掉心中物慾貪、嗔、癡,恢復自性的光明。再用誠意正心來圓滿自性。誠意是意念二六時中以自性良心當家,自然邪念不生,浩然正氣充滿達到正心的境界。修身即是把自己的身子(包括思想言行)培養好。
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要齊家先修身,以身作則,品性修養後才能齊家修道;再向世界各地去開荒播種,這正是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
(二)、明體達用、知行合一
◎明德性為體,親民為用,體用合一臻於至理,止於至善。
明白了解每一個人都有光明的心性本體,而親民是讓本體起作用,有體有用,體用兼修才能達到「體用一如」的境界。
※因此只有修道沒有辦道,道成成。有辦道沒有修道,必招魔考。
◎中庸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沒有至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最上乘的先天大道。※舉觀世音菩薩
修道為體,辦道為用, 二者皆不可偏廢, 有體有用,才能將道真正落實於日常中。
修道為體是保存天性,辦道是發揮天性是用,體用要合一。内聖與外王是不可分的,當人成就内聖時,同時也會成就外王,如同火與光是不可分的。
三、言行一致、生活有道
道要落實於生活中 ,貴在自己心中建立自性佛堂,自然就懂得修行是把佛法真理落實於生活中 。建立外在佛堂是表相,心中建立佛堂,二六時中守玄,佛心道心不離 。心中無建立佛堂,只看到外在的佛堂,追求外在的佛堂,那麼將離道愈遠,只知行方便法 無法跳昇究竟法 。
‧活佛師尊慈悲︰ 「走入佛堂,行在日常。」是明示我們修辦道的方針,即日常生活的行持依據,都能把在佛堂所學的道理運用出來。舉:周利槃陀伽德故事。
1.道之在於人--道是理、道是自性,做人處事皆離不了道。道在自身,靠自己努力發揮才能顯出道的寶貴,人格的完美。能以身示道走到哪裡道就在哪裡,自己做的好,別人看了才會說道好。
2.道行之於家--家要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互敬。才能齊家修道
3.道行於世--捨己從人,開荒辦道,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道才能行於世 。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樸 。」
... 四、謹守戒律、心不逾矩
◎「戒」就是火車的一個軌道,出了軌道就危險了;「戒」就是界線,出這個界線之外,紅燈就亮起來了。不懂戒律的人無形中造了很多的過失,有了過失就是有漏法,等於杯子有漏洞,水會一滴一滴的漏掉。
◎子曰:「吾年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不踰矩就是持戒(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從心所欲就是自在解脫。真正的解脫,即是心正,心正而後發之於行,則事事合乎戒法。心正,自能從心所欲而不虞越戒,不但不虞越戒,更能定慧自在,妙用無邊,所以稱為解脫。孔子七十歲心中所想的都是純善的念頭,不會逾越法度,起心動念都合乎道,事事都合乎禮法。一般人起心動念都是善惡交雜,更該守戒律來防護自己的心。所以守戒是在防護自己的心。
◎《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為心是一切行為的先導,心念正行為就正。守護自己的心不要為煩惱所染,身口意才能清淨。故知心若不正,或不明真理,不持戒,則起心動念皆是造業,輪墮三界無有出期。
◎白陽戒規:三清四正
守佛家五戒
儒家三省四勿
(一)三清四正
三清
(1) 聖凡清:先天後天,要公私分明, 做到清清白白不混淆。進到佛堂只有了愿沒有報酬,不要做後天的生意,不要談政治,道場是共修共辦,辦三期普渡的聖事,凡事以道場團體為重。
(2) 錢財清:金錢帳目,來清去白,做到不貪。公私分明,自己的錢與佛堂的錢要分清楚要分開放 。不起貪念、君子慎獨小心謹慎做到清清白白。「佛家一文錢大如須彌山,欺心無實報披毛戴角還」
(3)男女清:男女授受不親,瓜田李下要避嫌。
古人云:「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男女不親授,乾坤不並肩,
同車勿並座,路行分前後,
乾坤勿私語,私室勿交談。」
※ 當我們的心清澈光明,沒有一點私欲混雜於其中時,那麼三清的表現是自然而
然的。心無貪念,所以能錢財清;心無慾念,或非分之想,所以能男女清;心
無私欲,所以能聖凡清。故清心寡欲是實現三清的基礎。
四正
(1)身正:舉止合禮,不殺、盜、淫
(2)言正:不妄言,不兩舌、不綺語、 不惡口
(3)心正:不貪心、不嗔恚、不愚癡
(4)行正:遵守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之倫常道。
※其首要工夫在正心,讓自己的心常保七情六欲未發之謂中的狀態,讓自己的心在二六時中,呈現出天所賦予我的良知的狀態下即是正心。
當身、言、行三者都能合乎正心的要求時,就同時實現了「四正」,也就是孔子所謂的「復禮」了。
(二)白陽弟子的三省四勿
昔日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那今日白陽弟子,有新的三省四勿是哪三省四勿呢?
【三省 】
日省其德否植養 革其私-----每日省察自己的德行,要像種樹一樣要澆水除
草讓德行能日日增長。
日省其志否蓄養 躬行踐-----有否保存志向,天天去實踐。
日省其慧否深養 利群生-----有沒有每天增長累積智慧去利益眾生
【四勿】
勿因小怨而忘卻大恩-----不要因為別人的小過失而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
恩情。舉:10-1
勿任己意而拒納箴言----- 堅持己意,一意孤行,拒絕有智慧的話,錯失成長的機
會。
勿揣天意而錯失良機-----天意不可揣,有時天馬行空說太多是邪說異端,造成反
效果
勿戀聲色而智昏神迷 - ---嗜好太多的人只貪求一味享受,一定會迷昧自性,不易
修行。甚至神智昏亂,自勿前途。
詩曰
火中栽蓮功夫深 三清四正認得清
三皈五戒不含糊 三省四勿儒家云
以上皆能守得住 保你無恙返天庭
五、四門必修,真修實練
(一)「品格」:
品格是修道的首門功課,也是修己的工夫。聖人說:「己正可以正人。」因為天道本來是沒有形象的,用人來代表它,如果修天道的人,每個人都品格高尚,那麼不用多說,人家一定會認為道很好。品格比較傳統的理論是做人要合乎四維八德。比較簡單的說法是如何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做事如何圓滿。
1、對己克制:對自己要約
2、對人感恩:對別人要恕
3、對物珍惜:對物質要儉
4、對事盡力:對事情要有責任
(二)「功德」:
功德是成聖成賢的主要條件,古人說:「人間無不忠孝聖,天上無無功德神。」甚麼叫功德?功德在哪裏?如《六祖壇經》講的:「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三)「火候」:
火候是煉性的主要功夫,如果品格不錯,功德也有,但是火候缺欠也是不行。因為火候缺欠,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者前人考驗、後學批評,就生嗔恨心;或因為某一個人、某一句話,就不願意修辦,這樣豈不是可惜嗎?修真錄說:「一把無名火,能燒萬里山。」修道人如果不降伏魔火,雖然功德無量,也難免毀於一旦。
(四)「禮節」:
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我們應該要學習道場中的基本佛規禮節和各教聖
人的規戒,以作為修持的依據。禮節是外行的儀則,無禮則難端正言行,無禮則難己立立人,無禮則難倫常有序 ,因此禮節是在莊嚴道場、護持道場的規矩,不可不遵守。
※仙佛曾經慈示:「修道品格驗當先,再培功德立志前,火候煉足性光現,博文約禮法聖賢」以上四點,如果能確實執行,才能負起代天宣化、普渡三曹的重責大任。
三
參.修持應掌握的要領
一、以三寶心法為修持法門
◎濟公活佛慈訓:身為天道的弟子,應以三寶修持作為修行的法門。這是最根本,最直接、最簡單的修行方法。
1.玄關
三寶的第一寶,點在這裡,不要小看明師、點傳師的玄關一指,這一指點是名「授記」,讓你明心,讓你守玄,把萬念歸於一念,再把這一念放下來,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玄關是個門,是下手處,開了正門往裹走,才能找到真主人。
有志於道者,以「守玄」功夫為修行之基石,守玄功夫非指參禪打坐,而是在行、住、來、臥中常收攝身心, 把心收回玄關,就不會起邪念和妄想。從玄關發出的念頭,都是正念,都是慈悲心、喜捨心、智慧心。因此工作時認真工作,休息時就守玄調適我們的精氣神。白陽弟子也要修禪定的功夫。
2.口訣
三官大帝慈悲:當今白陽明師所傳的真經,是降魔伏邪的大明咒,脫離一切苦厄的大清淨咒,若能明白其中體用妙意,在妄念不能降伏、澎湃心海的時候,只要誠誠懇懇地持這真經,妄念頓時就無影無蹤。
默念無字真言,不是外求淨土,而是內生淨土,用自性佛堂,獻自性香,誦無字真經。
3.合同
三官大帝慈悲:「每日抱合同叩首禮佛,若能心持赤誠,五百叩、一千叩或二千叩,皆能萬緣放下,雜念不興,全神實注於叩首,如此功夫若能不斷,不但燒香叩首之時,能心無念,而在日常生活,亦能清靜無妄,久久功純,叩而無叩,常清常靜,不再受萬念牽纏,自然不被生死輪迴所苦.....」
※三寶乃法門,而我們平常都不知道使用,只知遇到災難時趕緊用三寶,其實平時就該用來修心煉性, 用三寶來降伏煩惱與不安,自然不會造罪,讓我們免於輪迴生死。
二、以十條大愿為修行的指南
十條大愿,就是我們在求道時,下執禮要我們跟著一起唸的那十條,內容如下:
乾(坤)○○○虔心跪在 明明上帝蓮下,今天願求孔孟大道,性理真傳。
求道以後,誠心抱守,(乾)實心懺悔(坤)實心修煉, 如有虛心假意,退縮不前,欺師滅祖,藐視前人,不遵佛規, 洩漏天機,匿道不現,(乾)不量力而為者(坤)不誠心修煉者, 願受天譴。
1. 誠心保守
誠心者,真心不二,真誠抱道奉行,即使受考,也無怨無悔。保守者,
即二六時中,念念不離這個(本心),就是守住自己的良知良能、守住自己的道心,使清靜本心時時迴光返照,不因環境而迷失本性。這才是「誠心保守」的真諦。六祖云:「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2. (乾)實心懺悔
實心者,實實在在,一步一腳印做去。懺者:懺其前愆,把過去所有的罪、過、錯,毛病習氣,全部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謂之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的罪、過、錯,毛病習氣,今已覺悟,悉皆永斷,絕不再犯,謂之悔。痛改前非,不再犯過,重新做人。常言道:「彌天大罪,難得一個悔字。」如能真心懺悔,上天皆能原諒。
(坤)實心修煉
實實在在的修心煉性,行功立德。坤道歷劫以來比乾道少修五百年,如今時空背景不同,重男輕女觀念有所改變,民主時代,講求的是女男平等。皇天慈悲開恩,師母老大人應運,坤道能應運出頭,加入修行的行列,各地道場參辦道務坤道比乾道多,坤道道親更應把握良機,勤加修煉,才能將累世的習氣修煉清淨。
3.虛心假意
虛者不實,假者不真,虛心假意即戴假面具,陽奉陰違。修道要出於真心,要務實,腳踏實地。不可假公濟私,不假藉修道之名,圖私人之利益。「真誠」才是修道人的基本功夫,要永離虛心假意。師母云:「常保初發心,成道必有餘。」
4. 退縮不前
退縮不前者,因道理不明,心有懷疑沒有信心,導致有修道之名,卻無修道之實。修道一定要多充實道學,對道才會有信心,知道道的寶貴。況且修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5. 欺師滅祖
不遵師訓,不效師行,不尊師命,不聽師調遣,謂之欺師。言不稱師,不知感恩,甚至稱師做祖,自大妄為,謂之滅祖。
恩師為了行道於人間,無怨無悔,毫無保留的付出,偉大的德行,實難以回報,所以身為弟子更應要尊師重道。把握一條金線,不亂系統,行師之道,了師之愿。
6. 藐視前人
藐視者,有輕視,不尊重之意。前人者,先我求道者為前人;或為一方道場開荒之點傳師。前人者,不管道學涵養、心性與德性,都堪為我表率,當見賢思齊,親近學習。而且對道場付出與奉獻之精神,堪為我表率。要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對前人要有感念之心。
7. 不遵佛規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佛堂也有佛堂規矩。佛規禮節是修道人的戒律,佛規不但維繫道場運作的秩序,同時有框正人心,潛移默化之功效,同等於佛教之「戒律」。關法律主云:「佛規乃是天戒律,謹守佛規前途追,修道不將佛規守,憑何修養登天梯。」
8.洩漏天機
一貫真傳是真實殊勝的心法傳承,不可隨意用語言文字透露三寶。若不是
時逢三期,天開隆恩,大道普渡,怎得輕傳。而傳授祕寶,亦須有奉天承運
之明師,才可傳授心法。自古三教聖人尚須嚴守法不傳六耳,我們均是凡夫
俗子,既幸得祕寶,自應誠心抱守,謹言慎行,故天機不可洩漏也。
9.匿道不現:
聖人云︰「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此是聖人教人
要立身行道。既知道天道寶貴而不渡人,是沒有慈悲心,那就失去了修道之
意義。
10.不量力而為(乾) 、不誠心修練(坤) 身為修士對於修辦道要盡心盡力,全
命以赴,真心修煉,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成就無上菩提。
※在求道時所發的十條大愿是日常生活中應該時時去警惕,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很容易犯的過失。記得求道時點傳師禮囑云︰「你若愿不能了,難把鄉還」、所以十條大愿為白陽修士應有的修持。
肆、結語
◎白陽修士具有修道之天時、地利、人和的極佳環境,應落實正確理念,掌握
正確要領,必能修道有成。
◎活佛師尊慈示:「修道修心,辦道盡心」,白陽修道因緣殊勝,能得道修道是福份,能辦道助道是榮耀;以內在的自性法門時時 迴光返照,才能照覺自性。在辦道的過程中不斷的精進、感恩與懺悔,時時以眾生慧命為重,始能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境地。
1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