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槍匹馬回後龍,回去「省親」──哈哈讀師專時外宿才有的名詞,遙遠而親切的記憶也在這一次返鄉行中浮現。
碰巧,下了火車站,讓人喜出望外的場景映入眼簾。不遠處傳來司儀嘹亮的嗓音,走下台階,適應了光線就看到農會美食展熱鬧非凡的畫面:農具、家鄉特產、老人小孩的笑靨,每一項都那般令人懷念……
看到眼前的活動場地,安排得井然有序,有以物易物(二手物品交換)的攤車,還有米香攤位在最前頭鎮守,很有Fu,超有懷舊味的。但更加吸引我目光的是更有古意的傳統農具展。小時候住的是農村,成天與雞、鴨、牛群和羊群為伍,平時種稻、種菜、種西瓜、種花生……,所以在車站前擺上這些幼時田裡工作使用的農具,熟悉感覺油然而生,當然感到特別有感情。
展覽的農具中,大部份在農村現場早就捨棄不用了,如果不是早被回收就是塵封在倉庫裡了!真想要再見到,恐怕不是得到茶藝館、古早味餐廳就是得在懷舊民宿了!這次展覽中陳列了木臼(含杵)、犁、丁耙、竹簍、扁擔、稻草堆和稻草人……甚至一旁石磨和碾米工具模型都有了,果真設想周到,準備齊全──這些物品正好適合我任教的國小四年級國語課和社會課用,真巧,真好,真妙。
再往前走去,迎面而來的吉祥物是「米食寶寶」,圓圓胖胖的好可愛,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十分吸引眾人的目光。原本要再往裡頭走,但是試了試發現自己根本進不去,濟得水洩不通的舞台前是整個活動的「熱區」──那是結合資源回收、集點換贈品的活動場地。主辦單位還在舞台邊提供免費米食品嘗攤,瞧!搶搶滾的人氣,真是「複合式經營」活動的最佳成功範例。
在兩側還看到平時喜歡購買作為伴手禮的商家在這兒設攤。基於本人對他們的喜愛,特地放上照片,打一下廣告。這兩家店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愛護吧!
(縱貫路邊奇巧香餅店的蛋榚和地瓜餅是我的最愛)
(縱貫路邊美香的花生遠近馳名)
回到家,回到我那個被農田、菜園環繞的村子,見到了堆滿笑容的年邁父母,他們仍然怡然自得的做著莊稼農事,處理著瑣碎家務。雖然心中不捨,但經過無數次溝通後,這一段別再辛勞的話語:「七歲當長工,都七十好幾了,難道不該停下來遊山玩水?十七歲嫁作人婦,如今孫子都讀大二,難道不該好好享享清福,唱歌跳舞?」這些話,始終無法說服爸媽。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現階段,我沒住鄉下,但一回到後龍的家,陶淵明的詩句 總不由自主唸上好幾遍……
「做慣習啦,停袜下來啦!有事頭可做,才會健康、才會快樂。」說得也沒錯。老人家堅持不肯成天只是休息,晚輩能做的大概就是照著長輩的心意走,然後,陪在旁邊一起做;或者,邊聊天邊提醒別太操勞。
午後,我在屋內整理演講的資料,父親繞到屋後為剛種下的青菜澆水,那種呵護的動作神情,充滿的是認份、惜福與樂在生活之中的態度。我停下手邊的工作,就在廚房裡遠遠望著父親的背影……不在車站、沒有一袋橘子的背影。
妻子、女兒這個假日還有任務,這是都市生活經常性的忙碌,所以我今天誰也沒通知,車子留給太太,自己搭了火車直奔從小長大的故鄉。回來,是看看老人家,也是陪他們聊聊天,讓他們也安心!
提早吃過晚餐,華燈初上,踏著月色,將自己裝進莒光號的肚子,「踏踏─踏踏;踏踏─踏踏……」,隨著火車,肚子滿滿,心情滿滿的踏上歸途,回到桃園,繼續前行、繼續遠征……
此時陪伴我的不是鄭愁予「賦別」的詩句;此時陪伴我的是洪小喬作詞、填曲,黃仲崑演唱的「牽掛」……
數著片片的白雲 我離開了你
卻把寸寸的相思 我留給了你
牽掛的是紅著眼的你
放心不下也是孤獨的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