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10 17:46:58| 人氣1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海與舞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媽祖》---- 吳佳琦《雲唱》









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大小島嶼星羅棋佈,在18000多公里海岸線上的沿海居民,主要是從事農耕,漁業並鹽業爲輔。大海遼闊、深邃,給人們帶來無限神秘感,遠望大海,海天一色,更引起人們的神思、遐想;海空偶爾出現的海市蜃樓,人們猜測它定是天上的另一所在,於是自古以來,海上有神山仙島,海底有水晶宮、龍王、龍子、龍女,以及與海有關的各種神話、傳說,它給生活在黃土地上的農耕民族帶來藍色的夢幻。
大海給人類帶來海洋文明,帶來物質資源和財富,但也經常帶來意外的災害,大海一旦發怒,頓時狂風海嘯四起,巨浪滔天,一下子就把海上、海岸邊的一切吞噬殆盡,使人們産生恐懼和敬畏。人們爲了出海捕魚的安全、遠航的一帆風順,爲了沿海地區免遭颱風海嘯的襲擊與破壞,就幻想出各種神靈,並渴望借助它們的神力來消災解難,以求得漁業、鹽業以及農業的豐收。於是,人們就用歌舞悅神,用盛大的民間藝術活動的方式祀神或還願。因此,中國海洋文化型民間舞蹈,其實質是把農耕文化型民間舞蹈形式渲染以海洋色彩;是把中國文化“天人合一”、“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與文化精神轉化爲“人海和諧”的心態,並把這種心態體現在各種民間舞蹈之中(它更具神化色彩和想象力)。
爲出海的船工保平安,在人們所崇奉的神靈中,又增添了一位女神,她就是後來名揚海外的“媽祖”。據傳說:媽祖姓林,是宋代一位官員的小女,宋建隆元年(西元960年)生於福建莆田,她從小聰慧,11歲時就能婆娑起舞事神,長大後時顯靈異,經常出海救護海上遇險的船民商旅。一次大風雨中,她爲搶救遇難船民,自己也被颱風卷去,但人們說她並沒有死,並看見她化爲神女升天而去,而且還常見到她出現在海上救護遇難者,於是就建起廟宇按時祭祀和出會表演各種民間舞蹈,禱祝媽祖保佑人們出海平安。人們還不斷地神化媽祖的事迹,官方也予以大力推崇。由宋至清四個朝代的皇帝都曾對她冊封,而且不斷升級,從“林夫人”、“天妃”、“海靈神”一直冊封到“天後”;祭祀活動也從民間擴大到官府、直至載入國家祭典,派大臣前往祭祀。於是沿海城鎮媽祖廟日益增多,“出會”活動的舞蹈表演更爲豐富多樣,媽祖信仰也更加深化。
海洋文化型民間舞蹈“魚舞”、“跳馬夫”以及“甩發舞”等形式,更具特色。“魚舞”的起源和沿海以魚爲圖騰的原始氏族有關,至漢代已有較完美的持魚道具而舞的形式,從山東沂南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可看到當時“魚舞”的形象。
現在的“魚舞”以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最爲盛行,道具造型精致,其中還裝置有燈具,夜間表演時,見燈不見人,猶如群魚戲嬉于江河大海之中,忽隱忽現、忽高忽低穿梭而過,觀衆也隨之進入江河大海的意境之中,感受到“如魚得水”的愉悅。有些地區的“魚舞”,還要表演“春魚交尾”、“夏魚出海嬉戲”、“秋魚潛海覓食”、“冬魚群聚岩洞”等名目。
“跳馬夫”流傳於江蘇如東一帶,是祭祀他們所信奉的“都天王爺”時跳的舞蹈。參加者手持“馬扡”(長的針狀物)象徵“馬樁”,身挂用於馬具上的“馬鈴”,把自己比作是供神使役的“馬”,行進中進兩腳不停地跳動,馬鈴聲鏗鏘作響,以此虔誠的心理求神保佑。都天王爺的誕辰日,鄉民們擡著都天王爺的神駕 (放著神像的轎子)出巡,參加“跳馬夫”的人,始終伴著神駕在其前後跳舞;舞蹈中常出現的挑擔、行船、撒網等相似的動態,顯示出漁民、鹽民、以及沿海農民的本色。現在早已沒有這種迎神賽會的活動了,“跳馬夫”從求神祭祀而轉化爲男子舞蹈的形式,“馬扡”與“馬鈴”也就成爲該舞的道具。
“甩發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舞蹈,具有濃郁的海洋色彩。過去,雅美人婦女有白天不跳舞的習俗,此舞多在月夜進行。雅美人生活在名爲蘭嶼的海島上,暖濕的海洋氣候和充足的陽光照射下,雅美少女們體質健美,都有一頭烏黑的秀髮,並喜歡赤足走路。明亮的月夜,她們來到寧靜的海邊,聚集在鋪滿卵石的海灘上跳“發舞”。開始時,她們先站成橫排散開長髮,輕搖身體歌唱,雙腳下卵石滑動的美妙之聲和歌聲交織在一起,充滿詩意;她們互相緊挽雙臂,俯身將長髮甩至前面,邊歌邊進,直至發梢觸及地面後,隨即微屈雙膝,用力仰頭將頭髮甩起,使它與身體有瞬間的垂直,再甩至身後披散開來,如是地甩發歌舞,直至盡興。海島的生活是比較艱苦的,但歌舞給她們帶來愉悅與慰藉,古拙而熱情的“發舞”,是顯示她們青春活力的一種方式,甩起的長髮猶如她們生命的火焰。

台長: 舞影
人氣(10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