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a/v/avdance/content/20030413/20/2650987.jpg)
《薩拉瑪》很特別的一個拉丁舞,洋溢著阿拉伯風情的奔放熱情。榮獲第二界CCTV舞蹈大賽三等獎,由北京舞蹈學院在校學生表演。
第一次看《生命》是在北京舞蹈學院的教室裏。
那是99年歲暮的嚴冬,在文化部舉辦《面向21世紀舞蹈教育研討會》上,建院50周年的北京舞蹈學院爲來自全國的代表們準備了舞蹈教學展示課程,其中的一個內容便是孫龍奎老師爲97中國舞編導班開設的調度課。
作爲長期在綜合大學擔任藝術選修課的我來說,孫老師編導的作品對我並不陌生。我曾經多次在《舞蹈知識與欣賞》的課上向理工科大學生們介紹過《殘春》,嘗試用語言去解釋舞蹈中凝滯卻不斷爆發的力量,品味張揚著淒迷而內在的美感,體悟春將凋殘夏將灼盛的意境。而這次的觀摩機會則讓我從藝術院校課堂教學的角度第一次接觸了《生命》。
實際上,當時的《生命》並不是一個成型的舞蹈作品,而只是這次教學展示課內容的一個部分,是孫老師在調度中體現舞蹈結構形式,完成編導從解構到結構的訓練,獲得教學終極指向目標的展示。但近在咫尺的直接觀賞卻使我和我的同事們體驗了一次舞蹈本體的震撼。
那天展示課的內容先是舞蹈調度的構圖訓練,然後是舞蹈調度中運用圖形符號的變化訓練,最後是舞蹈調度中結構形式意義內涵的作品體現------20分鐘的舞蹈課堂作業《生命》。
《生命》這個題目是我們從孫老師自己撰寫的說明獲得的。舞蹈開始,隨著音樂的響起,參加舞蹈的近20位97級中國舞編導班的同學一條直線拉出的調度展開,不同方向靜靜地踏步雙手垂直,而後是手的張合,軀體的鬆弛緊張和整個調度的發展變化。舞蹈肢體語言從質樸而毫無矯飾的情緒顯露開始,到以個體律動形象關注生命不息象徵的反復動作,再到流動線條拉成的群體不規則層面組成的造型,舞蹈的情緒始終是綿長流暢昂揚激越的,特別在空間調度的完成上令人目不暇接----演員們充分運用了舞蹈教室的把杆,牆壁和窗臺,使舞蹈的高潮推起的氣勢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最後結尾前的情緒宣泄是統一在一個氣氛中不同動律的原地跳躍,節奏的快慢變化,力量的強弱交替,感覺的開闔起落……人體的動態意象創造了生命蓬勃騰越生生不息的美感,澎湃的激情甚至讓我體驗到穿透肺腑肢體合唱的心靈共鳴,不僅僅是我,近在咫尺的觀賞者們都深受感染激動不已,等到掌聲驟起時,環顧四周,已經很少有人還保持原先坐在地上觀看的姿態了。
第二次看《生命》,是在中央電視臺第三套節目的〈舞蹈世界〉的欄目中。作爲一個電視的DTV,我明顯地感到《生命》的舞蹈形式已經不是舞蹈本身,而成爲以電視語言和手段表現這個題目的一個載體了。它的舞蹈作品原型只留下不到10分鐘的電視素材,被剪輯並和一些記錄有關生命的生活鏡頭串成一體,原先讓我爲之震撼的肢體語言和響亮畫面被肢解成一個個近景或中景的鏡頭,演員臉上的表情感覺大於身體的語言。當然拍攝者是非常用心的,舞蹈《生命》所蘊涵的意思也有了用電視語言的很不錯的表達。但我卻沒有了第一次觀看舞蹈時的那種回腸蕩氣的感覺。
第三次看《生命》,是在中央電視臺首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的第一場現場直播。當熟悉的音樂響起的時候,我所看到的舞蹈作品《生命》是一個完整舞臺表演記錄。它原先的舞蹈設計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好的再現,電視鏡頭的處理基本上是以舞蹈爲主,舞蹈畫面和動作的強弱和流動都是規整而精致的,原先20分鐘的作品也集中到咫尺熒屏中的10分鐘內完成。但是非常遺憾,和這場演出的評委給的分數一樣,我沒有覺得在電視螢幕上看到的舞蹈《生命》有什麽讓人動心的精彩。
三次從不同表演環境中讀解同一個舞蹈作品,獲得的不同感受讓我思索。我覺得,這不僅是對舞蹈作品《生命》的讀解,更是在不同表演環境中從不同語言媒介提供的接受環境裏,探討審美的意義上的不同獲得,同時也是對舞蹈這門藝術生命本性的思索。
舞蹈的本體是究竟什麽?舞蹈應該怎樣去欣賞?在電視節目或者晚會表演都給舞蹈加上自己的標簽的時候,舞蹈的語言還有多少屬於自己本來的成分呢?舞蹈的魅力還有多少是通過自身本體來表現呢?在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的舞臺上很少有舞蹈作品的演出的現狀下,在我們的大多數接受者只能通過電視去接觸舞蹈,瞭解舞蹈的今天,毫不誇張地說,舞蹈自身所創造的肢體語言給予欣賞者直觀鮮明的豐富性,在經過電視傳媒的所表達的語言中已經大大減弱了自身的優勢!這是一個趨勢更是一個現實。在此我無意評說電視語言對表達舞蹈語言的優劣,(依我之見,現在通過電視媒介宣傳舞蹈,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運用電視手段表現舞蹈,對舞蹈特徵不是瞭解表達準確,而是遠遠不夠。)只是想說明,無論舞蹈用什麽形式去完成新的合成,面對各種觀衆,舞蹈只有用舞蹈藝術本身所特有的表現形式去完成創造,舞蹈才是鮮活而充滿生命力的,也才是自己的。
就舞蹈《生命》給我的印象和感受來說,舞蹈所表現的讓人回味的東西是攙雜著表演者自覺創造的激情的,這種質樸和真誠的交流是在觀賞過程中,由觀賞者親身感覺到的。《生命》同一主題不同意識的動機導致了動作姿態的不同表現,舞蹈藝術以運動人體爲傳情達意的物質媒介,在一個動態流程中最終由集體創造完成,舞蹈本體以極其強烈的動態形象立體地營造了觀演雙方心靈共通的氛圍,引發了觀衆同樣強烈的視覺心理效應。在這裏,舞蹈本體的魅力得到近距離至真至美的展現,《生命》在不同視角和心態的動態體驗中舞蹈著它的豐富和多彩。試想,這在咫尺熒屏中,或者在舞臺表演的電視轉播中用平面語言能夠表現或者感受的到嗎?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絕不是反對用其他媒介的手段去表現舞蹈,而是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在期盼著我們的舞蹈接受者真正用身心去瞭解舞蹈,體味舞蹈,喜愛舞蹈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通過提供適宜舞蹈本身表現形式的表演機會,去完成對大多數人舞蹈本體審美的培養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對舞蹈欣賞者說:別只是在電視機前欣賞舞蹈,舞蹈本身是靠舞蹈語言來說話傳情的呢?我想,這也許應該是舞蹈本體最合適的解讀方式,也可能是舞蹈生命承繼和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