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2-26 18:18:19| 人氣1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敦煌!漢唐!京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百家爭鳴的“中國古典舞”


事實上,50多年來致力與中國古典舞復興和創建的中國舞蹈家門們 ,已經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努力實踐,不僅編制出了比較完整的中國古典舞教材,而且按照中國古典舞的美學規范,創作出了一大批收到群眾歡迎的舞蹈和舞劇作品。同時,也產生了一批以不同藝術載體為挖掘對象,用不同元素、不同動律、不同風格來構建中國古典舞的各個學派。我認為,其中發展較完善,並已整理出完整的教學體系的有以下幾個學派:
1、京昆古典舞學派
該學派以李正一、唐滿城等舞蹈藝術家為代表,主要從京、昆等古老劇種裏挖掘整理中國古典舞。是我國教學體系最完善、流傳最廣的古典舞體系。創作演出了如《春江花月夜》、《金山戰鼓》、《寶蓮燈》、《小刀會》等優秀舞蹈、舞劇作品。
早在1950年,我國老一輩戲劇大師歐陽予倩先生就曾提出過倡議:中國的舞蹈演員應當學習戲曲中的舞蹈片段和基本功。他認為中國的古典舞蹈需要從戲曲中脫胎出來。這一指導思想--即從戲曲中保存下來的舞蹈入手來整理研究中國古典舞蹈,應當是歐陽予倩先生最早提出來的。
從1954年,文化部創辦的舞蹈教員訓練班開始,立志把中國的古典舞蹈藝術重新挖掘提煉出來的舞蹈家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具有“古代舞蹈活化石”之稱的戲曲藝術。因為戲曲藝術從十二世紀正式形成以來,一直作為舞臺表演藝術流傳至今,它具有許多有舞蹈共同或接近的的規律,如虛擬、誇張、寫意……和包含著豐富的表演藝術的內容,在建立該古典舞訓練體系的進程中,提供了包括豐富獨特的舞姿動作、造型和極為多彩的民族舞蹈技巧--千姿百態的民族特有的舞姿旋轉、得天獨厚的各種翻身技巧以及別具一格的彈跳技巧和它們的訓練方法。並從中整理出了一整套包括“以腰為軸--一切發自腰的手、眼、身、法、步;精、氣、身;形神統一,內外結合,風格鮮明,韻律細膩,動律豐富的身段訓練的內容、方法和理論以及圓曲、剛柔、虛實、動靜、松緊、縮展、緩急、放收、含伸、開合、輕重、大小、高低等對比強烈的、辨證的、矛盾統一的的動的規律;抑揚頓挫有致的節奏特點;起承轉合和欲前先後、欲左先右、欲進先退、欲縱先收、欲提先沉、逢沖必靠、欲止又行……以及從反面做起的的語法特點;整理出了武功--軟、硬毯子功、對打、椅子功、把子功;整理出了迄今世界上任何一種舞蹈種類都無以倫比的包括髯口(胡須)、甩發、帽圈、帽子飄帶、翅子、翎子、辮穗子、線尾子、腰帶、衣襟、水袖、扇子、手絹、綢帶以及刀槍把子、馬鞭、船槳、水旗、雲帚……還有豐富的服裝、化妝、道具……;整理出了世界公認的中國式的獨特表現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情感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舞蹈家們在保持了戲曲舞蹈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借鑒了芭蕾的科學訓練體系,並吸收了包括民間舞、現代舞、東方舞以及武術、雜技、藝術體*在內的眾多藝術門類的精華部分。特別是在80年代初,古典舞“身韻”課程的創建,使該派的古典舞藝術,真正從戲曲與芭蕾的維谷中走出,依據自己的流動意向創造出更為豐富的中國古典舞的外觀形態。





2、漢唐古典舞學派
該學派以舞蹈藝術家孫穎教授為代表,以漢唐舞蹈為立足點,面向中國五千年的舞蹈歷史文化,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壁畫、磚雕、陶傭以及詩詞歌賦中挖掘整理古代舞蹈藝術。創作出了如《銅雀伎》、《龍族風韻》、《炎黃祭》、《踏歌》等經典舞蹈、舞劇作品。
由於,舞蹈是一門具有時間性、空間性流動的藝術,它不同於壁畫、雕塑能經歷歷史風塵的洗刷而保留下來,並很難通過文字的譜子或記載來獲得完整的活的形象。中國古代燦爛的舞蹈文化就這樣隨著歲月的變遷而煙消雲散,唯一能保存至盡且具“古代舞蹈”風韻的戲曲舞蹈也只是宋元以後舞蹈藝術的縮影。而中國古代舞蹈最為輝煌的兩個時期--漢、唐,卻只能在磚雕、壁畫以及漢賦、唐詩中依稀感受到它的舞姿。明清的戲曲舞蹈能成為中國數千年燦爛舞蹈文化的代言人嗎?能否讓壁窟、岩畫、墓葬等各類文物中的樂舞形象資料活起來,再現漢唐帝國雄渾博大的舞風呢?早年從事中國古典舞(戲曲舞蹈)研究的孫穎先生掉轉馬頭、另辟蹊徑,開始把目光轉向古代遺留下來的樂舞形象資料上,從中去挖掘和構建具有傳統審美特色的古典舞蹈。
在整理和恢復漢唐古典舞蹈的過程中,孫穎先生克服古代樂舞形象資料只有靜止(造型)而不連貫的困難,依據中國傳統的古典精神和審美特征,從數千年前的樂舞形象資料中提煉出具有中國古典風格的舞蹈元素動律,總結出“中國古典舞蹈外觀綿軟松弛、而氣、力內運以為骨梗,龍趨鳳迥行雲流水都隱於‘韻’、‘勢’之中”2的特征,並形成了一整套的漢唐古典舞教學體系,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古典舞”的內容,為我國漢唐古代舞蹈的挖掘整理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敦煌古典舞學派
該學派以甘肅藝術學校校長高金榮女士為代表。主要對位於甘肅省的敦煌莫高窟壁畫、雕塑中的樂舞形象進行挖掘、整理、恢復。其代表作品有舞蹈《飛天》、《敦煌彩塑》、組舞《敦煌夢幻》、舞劇《絲路花雨》等。
位於古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第一個洞穴開鑿,歷經北魏、隋唐直至宋元各代,據統計共有500多個洞窟、5萬多平方米壁畫、近300身彩塑,其中樂舞的形象資料尤為豐富,這些壁畫、彩塑記錄保存了自北魏以來各代的樂舞形象資料,可以稱得上是一座我國古代舞蹈藝術的博物館。
為了把這些凝固的舞姿重新賦予生命,使之重現舞臺,自1979年起,高金榮女士就著手與對敦煌舞姿研究,歷經數年的整理考證,確定了敦煌舞的韻律和風格,並從敦煌舞的舞蹈形象中提煉出敦煌舞手、腳的位置與手勢,又根據敦煌舞的動作規律創編了手、手臂和腳的動作,手、眼、步結合的身法,以及跳轉等技巧,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飛天”、“力士”、“長綢”、“擊鼓”等舞蹈組合。從中總結出了“敦煌舞蹈手的形狀豐富多姿,表現力強;手臂柔曼多彎,手腕和肘部呈稜角;體態基本下沉,出跨沖身形成多道彎的曲線肢體;赤足,腳的形狀為勾、翹、歪;眼神豐富,神態別致,形神兼備;使用長綢、腰鼓、琵琶等道具。”3等特征。並編成了《敦煌舞基本訓練大綱》及教材,同時創作了大量的劇目。為我國古典舞藝術的發展記上了裏程碑性的一筆。




台長: 舞影
人氣(1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