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07 02:39:43| 人氣7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踏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踏歌》
──不是”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的”踏歌”, 而是中國古典舞學者孫穎先生創作於20世紀90年代的舞臺作品,一舉奪得了首屆”荷花獎”舞蹈比賽的”中國古典舞”金獎。這之後,《踏歌》”不脛而行”,迅速流傳開來。

在我的印象中,90年代廣為流傳的女子抒情舞蹈,在初期是張繼鋼的《女兒河》,在後期則是孫穎先生的《踏歌》。”古典”的創新和流行,作為舞界跨越世紀門檻之際的文化景觀,是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

首先,《踏歌》的動作幅度較大且重心移動較為靈活,此舞最美之處應是動作轉換過程中剎那間的重心失控之時;

其次,《踏歌》從’順’中尋找韻味,動作雖然順手順腳,卻依然遵循著’平圓、立圓、8字圓’的運動軌跡,依然運用著’提、沉、沖、靠’的動作元素;

再次,《踏歌》對腳下步法處理新穎,彌補了既往古典舞舞姿豐富而舞步貧乏的不足;使我們體會到呼吸深淺的控制、幅度大小的把握以及重心的閃動、變化都具有極其豐富的表現力。

中國藝術十分講究氣韻、精神,抓不住’神’,僅是獵取到幾個’形’,也仍有可能是風馬牛……為什麼偏遠深山裏的婦女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為什麼從原始社會一下子跳到如今的邊陲民族的舞蹈,都是跳的節奏而動作上看不到旋律性?為什麼還每每順拐?還殘留著動物形態?總之,難以捕捉的是氣韻、精神。能夠理解一個時代多種文物上所反映出來的氣韻、精神,通過補形、造形也就能接近那個時代。

在我看來,《踏歌》對90年代舞蹈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意義是在較高層面上完成了”民俗舞典雅化”的時代課題。
自《絲路花雨》以來,盛行”仿古”舞風,有許多是為”古”而”古”,使當代舞臺”古銹斑斑”;自《黃河女兒情》而降的”逐俗”舞潮,也有許多是為”俗”而”俗”,使當代舞臺”俗霧重重”。我一直擔心的是,在一個數字化生存、網絡化交流的時代,我們民族的舞蹈文化以怎樣的立場與世界對話?
在”仿古”舞風的古銹和”逐俗”舞潮的俗霧中,我很早就期盼著有較高層次的”民俗舞典雅化”的作品出現,現在更可以引伸開來說,我們應該在舞蹈文化建設中,通過提升世俗的品味而實現精神的訴求。

台長: 舞影
人氣(7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舞蹈※舞文弄墨 |
此分類下一篇:身隨心舞舞由情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