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20 11:03:09| 人氣1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姐鼓》與90年代文化 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語言 祈禱 音樂
90年代的流行歌曲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潮流:民歌化。與現代流行歌曲相比而言,傳統民歌作爲口頭的"歷史",是以敍事性見長的。民歌的素樸性就來自於它的基本的敍事風格。80年代的流行歌曲因爲有一個時代的激情支援而極具抒情性。民歌化,是流行歌曲面臨90年代情感跌落,試圖以模仿或翻制民歌的敍事風格來填補情感失落的空白的策略行動。在文化的整體背景上來看,流行歌曲的民歌化,表現了90年代文化面臨現實情感資源的匱乏,轉而在民歌所敍事的歷史或傳統背景中發掘情感元素的趨向。民歌化,賦予流行歌曲類似於民歌的敍事風格。但是,因爲它的情感取向,即基本的抒情風格,流行歌曲又不能真正達到民歌敍事的素樸性,而是把民歌的敍事風格和題材轉用爲抒情手段。這就是說,在流行歌曲中,敍事被虛擬化了──它是似是而非的。敍事的虛擬化,把民歌敍事的素樸性轉化爲流行歌曲的喜劇性。
《阿姐鼓》是90年代流行歌曲民歌化潮流達到高峰時期的作品,完全成熟的作品。它的成熟性表現在,它不僅極大限度地動用了民歌的敍事風格,而且使這種敍事風格極其自然地,也是完全徹底地被同化在流行歌曲的抒情風格中。這種成熟性,無疑來自於創作者對距離的美學力量的充分把握和發揮。但不止於此。這支歌曲的創作觸擊到了在當代文化背景上語言與音樂的關係的嬗變:表述性的語言失去了表現力,只有化解爲非表述性的音樂才能實現它的表現意向。也就是說,當代語言的去勢變化,逼使語言向音樂嬗變。《阿姐鼓》6次重復"說話"這個詞,兩次是敍述"我的阿姐從小不會說話",兩次是敍述"一位老人反反復複說著一句話",兩次是敍述"阿姐用鼓聲對我說話"。由此可見,這6次都是對語言(說話)的否定性表述。這種否定性表述,把語言的可能性壓縮到最底程度:臨界點。正是通過對語言的臨界化使用,《阿姐鼓》在運用民歌的敍事風格的同時,直接把敍事轉化爲抒情,把語言轉化爲音樂。作爲高峰時期的代表作,《阿姐鼓》極大限度的發掘了民歌資源對於流行歌曲的潛力,同時也就把這種潛力耗盡了。
在《阿姐鼓》中,語言向音樂的轉化,是以祈禱爲仲介的。祈禱作爲宗教的一種基本儀式,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活動:它同時包含著對語言生命力量的迷信和否定。一方面,祈禱者相信語言具有通神的力量;另一方面,語言的通神力量不是來自于語言的自然形式,而是來自於語言的儀式化行爲。祈禱是一種儀式化的語言活動。儀式化,使語言被音樂重新組織和規定。越是古老的宗教,祈禱的音樂屬性越濃厚。西藏宗教的祈禱,完全在"唔嘛呢叭咪哞"六個不具詞義的聲音之間反復迴圈,可以說是一種前語言,或超語言的音樂行爲。《阿姐鼓》不僅運用,而且強化了祈禱的音樂意義──它把祈禱誇張爲搖滾歌唱,變成音樂的不顧一切的自我狂喜的忘川:阿姐、老人和"我",乃至人和世界都被消溶在其中。
歌曲的結尾是,音樂的狂歡接受了語言,也接受了一切。在歌曲開始時出現,而且始終縈繞在歌曲的旋律上空的無字女高音伴唱,可視爲阿姐的冤魂在高原的蒼穹下的永恒泣訴,也可視爲在茫芒宇宙間忽然意識到與生俱來的孤獨的90年代個體自我的深刻悲歌──無論怎樣,在與沈積著歷史悲歡的鼓聲和流溢著現代蒼茫的電子樂的呼應中,它是一個令人感動的動機。但是,在結尾中,這個動機完全消逝了。或者說,它被完全溶解在流行音樂的喜劇性的狂歡中。就此,我們也許只能說,在90年代文化背景上,所謂感動,不過是流行音樂配製喜劇歡宴的一個佐料──當然,它完全是不可缺少的一個佐料。
是的,歷史記憶的先天性喪失,時間在無意義的碎片中迴圈,情感被放逐到虛構的距離上遊戲,感動,從何而來,又何處寄生呢?
一個失語的時代,就是音樂以喜劇的表演風行世界的時代。

作者:肖鷹 出處:洪嘯音樂

台長: 舞影
人氣(1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