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a/v/avdance/content/20050913/17/1251299269.jpg)
2004年10月31日 02:10 深圳商報
2004年11月20日至22日,首屆深圳文博會重要活動之一,大型經典傳世樂舞劇《敦煌韻》將在深圳會堂全國首演,使靜止1000多年的敦煌真實地復活,再現埋藏於大漠中長達十幾個世紀的古代場景,讓遠古的樂器重新奏出美妙的樂章,讓壁畫上的儀式、舞蹈動起來,讓失去色彩的華服鮮亮起來。這也將是一次讓人們震驚的、活動的“敦煌再發現”。
再發現的個案:“迦陵頻伽”
在《敦煌韻》序奏《天宮伎樂》中有這樣精彩的一幕,即“吹排簫與彈箜篌者仰望天際,企盼迦陵頻伽恩賜人間”,那麽“迦陵頻伽”是什麽呢?
“迦陵頻伽”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思爲妙聲鳥或美音鳥,是佛國世界裏的一種神鳥。佛經故事傳說;當年釋迦牟尼在精舍修行,爲弟子傳經說法時,迦陵頻伽飛來,環繞釋迦身邊,且歌且舞,其聲美妙無比。妙音天摩(佛國音樂天神)摹擬迦陵頻伽歌聲,演奏“迦陵頻伽曲”。釋迦牟尼死後,多聞弟子阿難傳之後世,成爲“林邑八樂”之一。這個故事傳說後來也成爲佛教壁畫的題材之一。迦陵頻伽常繪在佛陀廉潔圖下邊,或大型經變畫報歌舞場面中,一方面比喻佛陀講經的聲音無比美妙,一方面烘托佛國天界的歡樂和神奇。
敦煌壁畫中的迦陵頻伽形象,常是人首鳥身,形似仙鶴,彩色羽毛,翅膀張開,兩腿細長,頭戴童子冠或菩薩冠,立在蓮花或樂池平臺上,有的張翅引頸歌舞,有的抱持樂器演奏。研究者把其持樂演奏者,定名爲迦陵頻伽樂伎。在《敦煌韻》中,美音鳥在沈睡十幾個世紀之後復活了……
題材源于敦煌壁畫
莫高窟內難以計數的壁畫和雕塑中,那氣勢恢弘的天宮伎樂,千姿百態的樂舞場面,無不是歷史真實的形象寫照。與其壁畫相映生輝的古代樂舞以融胡入漢、化夷爲我的主體精神在隋唐盛世呈現出鼎盛之勢。但是敦煌也一直保留著沈默的靜止姿態,很難領略到她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動人魅力。
而《敦煌韻》正是由若干獨立的歌、舞、樂組成,題材全部都出自于敦煌莫高窟壁畫或敦煌歷史,鮮活、全方位地還原了人們只能用想像才能看到的古代場景,使沈寂的古代文明活現在人們眼前。
長期以來,凡涉及敦煌樂舞文化之研究,其物件均以壁畫、雕塑等爲基本範疇,而對於莫高窟內歷史上存在著的樂舞活動極其風韻,難捉其肘。然而,被伯希和劫往巴黎的敦煌遺書——《乾德四年重修北大像記》中的有關記載,卻使我們對這一歷史之懸疑得以冰釋:“……窟窟而藏焚寶馥,香氣遍於天衢。夜奏簫韶,樂音與法音競韻。”《敦煌韻》的序奏《天宮伎樂》正是依據這一史實,予以藝術化的表現,再現了一幅活動的伎樂場景。
再現盛唐的“交響”樂隊
在樂的選擇上,樂隊爲復活敦煌壁畫中盛唐時期的樂隊,無論是樂器還是曲調都再現了當時的歷史風貌。
劇中所使用的樂器都是根據莫高窟相關壁畫中的古代樂器經考證復原後,根據古代工藝在蘇州選擇老手藝師傅,專門爲本台晚會製作的,其中代表性的有大阮、小阮、排簫、箜篌、箏、琵琶等,力求使一些消失了1000多年的樂器再次發出神奇的聲音。
這出戲中,在軟景莫高窟內,天幕及兩側皆爲敦煌伎樂天,樂隊仿隋唐時坐部伎,坐於壁畫下,與壁畫中的伎樂菩薩渾然一體,氣勢壯觀,洪鐘聲中幕漸起,追光聚焦在擊鼓者的身軀上。鏗鏘、激越的鐘鼓聲引出樂隊古樸蒼勁而氣勢軒昂的序奏。吹排簫與彈箜篌者仰望天際(取古之吹簫引鳳之意),企盼迦陵頻伽(美音鳥)恩賜人間。與此同時,虔敬的詠佛樂聲四起,漸漸彙聚成巨大的聲浪(用數位音響技術),撼人魂魄。高潮之際,一群美音鳥從天宇翩翩飛翔,降至人間。
這是《敦煌韻》中的一幕,由這場復活古曲樂的場景,觀衆可以看到以前從未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古代樂器,聽到從未聽過的發著古代神秘音符的樂音,像是走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大多數人總以爲敦煌就是飛天和反彈琵琶,其實《敦煌韻》所展示的敦煌,其博大精深絕對不止這些。
一個“美音繚繞”的世界
在莫高窟中共有樂舞洞窟240個,其中繪有樂器54種、樂伎3000多身、不同類型的樂隊500多組。這樣多的樂伎形象和樂器圖像,可以稱得上世界上保留音樂資料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正是這些壁畫使敦煌莫高窟成爲一個“美音繚繞”的世界。
這些種類繁多的古代樂器究竟是什麽樣子?失傳了的敦煌樂聲還能復原嗎?即將在深圳文博會上演的《敦煌韻》會給觀衆一個滿意的答案。(深圳商報記者/甘險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