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a/v/avdance/content/20050912/19/1251271237.jpg)
大家特別注意,在話劇舞臺上,而且在其他的芭蕾舞劇舞臺上,這個摩爾人,他是一種非常彪悍的,而且是充滿力量,帶著男人權威,殺一儆百,不可一世的那種狀態。所以,他老拿刀子的,那麽在舞臺上,如果你老拿刀子捅來捅去那種感覺,給人鮮血淋淋的,嚇人的感覺,不美,不雅。那麽,在這個舞劇中,他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處理,就是男性對女人的這種處理,他去殺苔絲德蒙娜的時候,如果也拿個刀子就捅去,會讓人覺得太殘忍了。我們作爲男觀衆來講,我們看得有點令人髮指的感覺,那麽,他這裏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一個環節,剛才交代給大家的,就是伊阿古拿給奧賽羅作爲憑證,作爲苔絲狄蒙娜不忠憑證的那條白手絹,用白手絹去達到了他的目的。這個處理我認爲是非常高妙而簡單的一個處理,請大家欣賞。
特別要講的是,這個女演員是我們中國人,原來上海芭蕾舞團的譚元元,現在是世界級的明星,這部舞劇在這裏是專門給她度身創作的。這是伊阿古和他的妻子愛米莉婭,先把幾個主要人物,四個主要人物交代一下,然後,我們看一個重點的舞段,這個悲劇用剛才那個思路來講,把它的複雜的情節,濃縮成了一種情緒,什麽情緒?妒忌!妒忌之心最後毀了他的妻子,也毀了他自己,就是很多複雜的糾葛中間,但是它最後濃縮成了一種情緒,就是妒忌之心。這個中間,給大家做點解釋,爲什麽說它是“現代”。實際上,即便我不交代說,這是個現代編舞家編的,也可以一看就是現代的。首先,它沒有像古典芭蕾舞劇那種程式化的雙人舞,所謂程式化,就是ABA的模式,A是男女兩人在慢板的音樂中翩翩起舞,所謂第二個B是什麽呢?男女男女各變奏兩次,變奏就是像拉小提琴,比如說那種華彩部分,炫耀技巧的東西,男女男女各兩次;再一個A呢,就是在輝煌的快板中,雙人合舞,最後戛然而止。這個雙人舞完全沒有了,所以既沒有ABA的模式,也沒有你司空見慣的這種程式化的動作,沒完沒了的,又出來了,轉啊、跳啊、翻啊這些基本動作。所以,我們常常在古典芭蕾舞劇中,如果看多了我們就知道,在《天鵝湖》中,《黑天鵝雙人舞》中,那個最難的就是32個fouettes,32個“揮鞭轉”,你打不齊的話,你就甭跳全劇。那麽,在《唐·吉訶德》中,在《灰姑娘》中,在《海盜》中,幾乎女演員的最高的看家本領,莫過於32個揮鞭轉,太程式化了。所以,有的時候,如果說,不是我們吃專業飯的人,閉著眼睛,我們說,猛地一睜開,換一個服裝,它可以是任何東西,你不知道他到底跳的是什麽。就是說,舞蹈動作的語言這種形式和它的內容,根本就沒有那種必然的聯繫,沒有這種因果關係了,它完全是我們說的一頂橡皮帽子,套在誰頭上都行,這種東西。可是這個雙人舞,第一,沒有ABA的模式。
第二,舞蹈的語言中,看得出有大量的動作的語言,大量的從生活中提煉的這種動作語言,而且爲“情”服務,甚至爲這個劇情服務,比如說找到了那條白手絹作爲動機來發展的,它的發展非常巧妙,就是什麽?最後在昏天黑地中,已經分不清青紅皂白的奧賽羅,拿了這個手絹,最後在旋轉的過程中,給苔絲德蒙娜在不經意中發展到了高潮,把她給勒死了。你看不見刀,也看不見血,很藝術地、很乾淨地,就把這個事情給解決了,而且讓大家一目了然地給解決了,這是非常巧妙的,這是對原作的一種改編,或者是發展,這是第二條。因此,它是現代的,而不是古典的。
第三,就是講雙人舞,我們知道在古典芭蕾的程式中,它也是有很多清規戒律的,比如說男女之間也是“授受不親”的這種影響,什麽意思呢?就是男孩和女孩之間的contact(接觸),身體的接觸點,只能是手手,手腰相接,不能渾身亂摸,到處亂摸,渾身全接觸,全方位大接觸,那是不雅的,在二十世紀之前的大舞臺上,是不可以的,但是,現在你看他毫無禁忌,爲了傳情達意的這種需要,全身體、全方位地接觸,所以,一下子,身體的語言變得更加地豐富了,更加感人了,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另外,就是大家看到在動作語言的變化上,豐富上,也有很多的造型,包括剛才有一個奧賽羅悠著苔絲德蒙娜旋轉的時候,苔絲狄蒙娜後腿成了這麽一種狀態,很扭曲的那樣一種狀態,直不直彎不彎的狀態,什麽東西?她內心的痛苦,而不是過去的,我們在古典芭蕾舞劇中所看到的那樣,因爲古典芭蕾舞劇表現的都是公主,都是那種正人君子,至高無上的,它也不能不允許做那種“倒栽蔥”的方式,腿撩在天上,然後伸還伸不直那種狀態,她即便是這樣的一個人物,也得把她的腿伸直了,“開、繃、直、立、輕、高、快、穩”,古典芭蕾的審美規範,開、繃、直,你的膝蓋必須是直的,如果是彎的,只能在兩個位置上,前腿attitude,前腿膝蓋這樣彎;後腿一個彎,只能在這兩個位置上彎,你不能隨便亂彎。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這是2001年的版本,這個雙人舞的處理上,或者在語言的豐富性上講,如果要是十九世紀末的這些編導家看的話,那真的要氣得吐血,什麽都不是,不倫不類!但是今天我們來看,我個人覺得,他把莎士比亞的精神,領會得更加深入,而不是從舞蹈本身的程式化語言出發,而是從這個內容出發,這個時候,此情此景下的男女主人公撕心裂膽的那種狀態,那種內心在痙攣的狀態,它可以是任何動作語言;此時,它只能是這種痙攣的、扭曲的、變形的、或者是醜陋的,這個時候,你還擺出一副王公貴族的那種面孔,死還死得那麽英勇嗎?死還死得那麽體面嗎?那就不是死了,或者那就叫裝死了,對吧?我們經常看到芭蕾舞劇中,或者任何一個戲劇中,死完以後躺在那兒了,兩個腳背還繃得高高的,繃得直直的,死在那兒,死得那麽英勇、那麽完美,那就很不真實了。另外就是手的動作,也得到了充分使用。在古典芭蕾舞劇中,手基本上是閑著的,基本上就是擺設,一個平衡的工具,但現在,大家記得嗎,奧賽羅的手?爲什麽?我們說十指連心,中國話一樣的道理,什麽意思?就是真正表情的東西,表情語言是手指和面部的表情,所以,他上半身的蠕動,手之間的那種,在頭上纏來繞去的過程中,那才能真正地表現內心的複雜,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心情。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最後兩個人同歸於盡的這樣一種狀態,如果你用腳來怎麽擰扯?用腳?這麽複雜,除了蹦、跳、轉之外,腳不能做更複雜的內心表白,所以,這個手的語言既豐富了舞蹈語言的本身,也是此情此景,我覺得是莎士比亞劇作所要求的內心那種複雜的衝突。必須使用上半身的語言。好,這是給大家做了一個小的分析,那麽,最重要是剛才說的那個,把整個的劇情,把它提煉、把它濃縮成、情緒化成了“妒忌”這一點。
接下來給大家看的是Hamlet,《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也是莎翁戲劇中非常知名的一部悲劇了,講的是丹麥王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很多舞劇都採取了這個比較簡短、明瞭的方式,來陳述這樣一些複雜的權勢之間、生死之間糾葛,那麽這個我給大家看的也是一個比較現代的版本,現代版本就是以哈姆雷特一號男主人公爲主體,然後用他的回憶,在他臨死之前的回憶,很多版本處理成臨死之前的回憶,但是我們現在要看這個版本不是這樣的,它是比較積極的,什麽積極的?比較陽光的處理,他是在自己回首往事,回首一生中短短的二十幾年中發生的這些悲慘的鏡頭,首先他的父王被他的叔父給殺死了,叔父篡權奪位之後,又娶了他的母親,那麽,母親在這個地方,形象也是讓人覺得非常難以忍受的,一個苟且偷生,甚至是不知廉恥,她在這裏面是這樣一種狀態,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雖然是他的母親,同時又成了他的敵人,這樣一種複雜的心情中,最後他用了一種非常藝術的方式,把兩個人都置於死地。那麽,這個複雜的情緒中,有很多對白,把它濃縮成了一句話、一個感情,是什麽?復仇!把所有的情節,把他的情緒化成了“復仇”這兩個字,我們來看一看。
特別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主演哈姆雷特的舞者,現在是世界男一號:弗拉基米爾·馬拉霍夫,是俄羅斯人,俄國人。復仇的烈焰在燃燒,那是他爸爸留下的盔甲。他這是個比較光明的結尾,常常很多都是比較忠實於原作的,是臨死之前的一個回顧,一個倒敍式的方式,回首他人生中發生的一幕一幕悲慘的事件,然後就死去了,他自己攪在了社會的網路裏面,過去很多舞劇就這麽結束了,但在這個版本中,他最後是走向了光明。雖然是形單影只,一個人搖搖晃晃的,你看那種感覺,影像處理得非常孤獨的一種狀態,但是一往無前,這其實是一個道德的力量,善戰勝惡之後,可能一時半會兒,你是孤身一人,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這是比較典型的、前蘇聯的處理方式,但是,我覺得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它還是蠻有意義的。
這裏面給大家提醒一點,就是剛才說的那個線索,就是把複雜的情節濃縮成、提煉出一種情緒化的復仇,那個復仇有兩次:第一次開始是小火苗抱著的,看到了嗎?後來從懷裏掏出一個布狀綢子的火苗,這是一個很好的動機和發展,怎麽呢?一直發展到最後,成爲長綢,並用這個長綢做了復仇的工具,把他的仇人全部給絞死,給它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外化的方式:一個小小的火苗,最後延伸出一個物化的、一塊實際的綢子,綢子從一點變成了一條大的長綢,把整個舞臺全部給包圍了,最後在纏繞的過程中,在舞動的過程中,達到了他復仇的目的,用了一個很藝術的方法、很舞蹈的方法、非文字語言的方法,最後完結了這樣一個矛盾的衝突,這一點處理得非常有趣。
另外一點,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就是手部的運用,他最後的手部,記得嗎?那個狀態,手部的使用,其實手部真正作爲表情來講,是最有效的一種語言。從手開始,他也開始從手到臂扭動,上下扭動,發展到全身狀態,這個應用得非常有趣,但是在沖著他爸爸盔甲抖手的過程中,復仇,要替父復仇,這兩天我一直在看原劇電影,他爸爸的鬼魂跟他對話,他向爸爸在許諾,一定要替他報仇。你有那個背景就知道,他不是隨便亂顫悠的,他在說話,最後,他把它發展成了血債要用血來還的潛臺詞。
這是叔父小人得志之後張狂,不可一世,然後是母親很複雜的一段,她的內心獨白,那是他的生母,可是此時此刻,她成了仇人的姘頭,他非常憤怒,怒不可惡的地方就是,你怎麽能和他同流合污,他母親應該說苟且偷生,而且還尋歡作樂。在電影中,母親勸他爲何不隨遇而安呢?其實那個時候,他父親去世還不到一個月,然後那個臺詞血淋淋的,臺詞說“在葬禮上的肉餅還沒有涼,就把它搬上了婚禮的宴席”!當時,我聽完後,熱淚盈眶,內心震顫得不行!人肉,莎士比亞語言的威力,不是打動人,它是把你的心剁得粉碎的那種力量,它不是給你做按摩的那種感覺,而是像刀一樣的這種格殺勿論的那種力量,這種狀態中,聽完了令人髮指,永生難忘!就那一句話,聽了一遍,你永遠不會忘記,那種血淋淋的狀態!所以,這些東西編導他雖然把它轉換了,但是你能感受到莎士比亞經典名作背後那種巨大的、超越時代的那種張力。
一個作家在他去世幾百年之後,他的作品仍然被不同的藝術樣式來表現,這本身就足以說明,這個作家他有著經久不衰的、永恒的藝術魅力,不光莎士比亞如此,歌德、我們中國的曹雪芹,無不是這樣。讓我們親近藝術吧,因爲它可以使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變得純淨和高貴。最後,讓我們感謝歐建平先生帶給我們的美好的藝術享受。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