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1 01:05:49| 人氣1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白氏詩、說霓裳曲(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至於"破"的部分,詩中清楚地說:"繁音急節十二偏,跳珠撼玉何鏗錚(霓裳破凡十二偏而終)",是快速的十二遍。推敲起來,它可能是散序六遍的兩倍的時間,但由於它是快速的樂段,也許會短一點。那麽就算它是在六到七分鐘吧。

  講了這麽多,大家或許會說,這些都是按一個"遍"字來推測,依據並不很足。的確是這樣,但是詩中又提供了另一條線索,可供我們來進一步研究,那就是第8分段中的:"四幅花箋碧間紅,霓裳實錄在其中"。

  這兩句重要的詩句,說明整首霓裳曲,可以在"四幅花箋"的篇幅裏寫完。古時用文字譜記譜,文字大小和普通漢字相當。以每張花箋豎向15行,每行21字(我看了不少古書,覺得每頁21 X 16 這個字數大致可以認爲是恰當的)來計算,這樣,全譜共約1200多個音符。霓裳曲三大部份速度是:慢 - 中等速度 - 快速,所以可以平均按中等偏慢速度來估算。按每分60到70 個字元的速度,全曲演奏時間大約在 17 到20分。

  把這個結果減去前一段裏估計的散序 3 到 4 分鐘、"破" 6到 7分鐘,那麽中序就在 8到 9 分鐘。前文提到中序是十八遍,這個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麽有沒有可能"四幅花箋"裏記錄的音符遠多於1200 個呢?不能說沒有這個可能,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爲白居易和元稹這時候的年齡已經不算年輕了,古時候沒有眼鏡,他們這種有地位的文人,看書時一般都選字體大的看、寫的字一般也不會太細小,所以我認爲,元稹用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來寫譜的可能性是不大的。那麽反過來說,元稹有沒有可能用大而稀疏的寫法,寫了大大少於 1200 個音符呢?這種可能性倒是大一些,但我考慮到還有另一個可能性: 即譜子中說不定還會有類似"由此至那裏那裏,再奏一遍"的這種記號,如果是這樣,那麽兩種可能性相抵,全曲的時間大致還是那麽多。

  當然,我這樣的研究法,推測的成分還是很多,誤差是大的。也許有人還會說,根據一首唐詩來推算"霓裳羽衣曲"的長度,這一做法本身就不可行。這也是我自己常常問自己的問題。不過在手裏沒有更多資料的情況下,先這麽研究一下,就算是聊備一格罷。好在我是"業餘"的研究推測,最好是讓大家看出問題來,然後再來分析推敲。這樣答案就會離客觀事實越來越近。

  白居易另外還作有一詩,其中提到霓裳羽衣曲,說是"出郭已行十五裏,唯消一曲慢霓裳"。老式車馬在很平整通暢的大路上行走,中等速度大約是每分種走半裏路,(現在通用的自行車, 在同樣條件下,一般在每分半裏。快速地騎,則可達一裏)。十五裏路,大約要走三十分鐘左右。按這個結果,似乎比上面推算的時間要長一點。但是白居易在這裏明說了是"慢霓裳",那麽是他放慢了一點的唱法,這個結果也是大致符合的。

  4)"霓裳羽衣曲"的作者。

  作者的問題,有不少說法。但一般來說,已經有了較公認的說法:即來源於開元年間由西涼府節度楊敬述進獻的"婆羅門"曲,然後經唐玄宗改編"欽定"。所以有時也說是唐玄宗李隆基作的。唐代的大詩人劉禹錫在詩中說:"三鄉驛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就是這個說法的代表。還有人編了方士羅公遠領唐玄宗遊月宮,聽到仙樂,唐玄宗"密記其聲 … 旦諭伶官 … 作《霓裳羽衣曲》",這樣的神話故事。剔除其神話成分,無非也是唐玄宗改編"欽定"。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詩中第9 分段中寫:"由來能事皆有主,楊氏創聲君造譜(開元中,西涼府節度楊敬述造),"說得很明白,不用解釋。不過其中的"君造譜",我的看法是:白居易不是說的"皇帝造譜",因爲下面緊接:"君言此舞難得人,須是傾城可憐女",兩個"君"字同時出現,說明是指的還是元稹,"君造譜"說的是元稹抄寫的譜。

  這個說法,和楊敬述進獻的"婆羅門"曲,唐玄宗改編欽定,並無矛盾。只是白居易沒有提到唐玄宗而已。

台長: 舞影
人氣(1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