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1 00:55:44| 人氣1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白氏詩、說霓裳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霓裳羽衣曲》唐代的詩人多有提及,而且都對它讚歎不已。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長詩《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對於該舞的創作、音樂、舞姿、服飾都有絕妙的描寫,使我們一見其詩如見其舞,彌補了史籍記載的不足。
我國唐代著名的法曲: "霓裳羽衣曲"是和"水調"、"涼州"、"錄要(綠腰)"、等大麯齊名的古代音樂巨著,可惜至今它們都已失傳了。但幸運的是,著名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平身酷愛此曲,留下了"霓裳羽衣歌和微之",這樣的不朽詩作。全詩洋洋灑灑695字,聚描述、想象、抒情、懇談於一爐,非白氏之筆力不可爲。與此同時也爲後人提供了珍貴的有關霓裳曲的第一手資料,俾使我們後學之輩得以作管豹之窺。
  早在50年代,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學者楊蔭瀏先生就專門就此詩探討過霓裳曲,現在再由象我這樣的淺學之輩來說它,似乎有點多此一舉。但我想到或許大家手中沒有楊文(我自己就在60年代丟失了這篇文章),加上本人也願意以愚笨之才,去琢磨千慮一得之見,這才寫了下面的文字,供各位網友批評指正。
  可能各位都熟悉這首詩,但也許有人不熟,所以先把此詩引在下邊。我用的是"全唐詩"版,要特別說明的是,原文連續而不加標點,爲了適合在電腦的螢幕上介紹和探討,我已經把整首詩一字不缺地分成許多段落來介紹,是原文就加上引號和分段號,沒有引號的是我的話;括弧裏的文字是原詩裏就有的、印成小字的原注,它們也是特別重要的內容。段落分得不一定很妥當,只是爲了便於講述而已。
  "霓裳羽衣(一有舞字)歌和微之 " - 這是詩題,微之即他的好友元稹。
  1)"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宴宴昭陽,千歌百(一作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頭四句開宗明旨,說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間,自己在皇宮裏聽到和看到過《霓裳羽衣舞》。所以下邊詩中所講的內容,既不是聽人講述,又不是抄錄書本。並且,他本人在千歌百舞中,最喜愛的就是《霓裳舞》。
  2)"舞時寒食春風天,玉勾攔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顔如玉,不著人家(一作間)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纍纍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複止。"
  歌舞的時候還要在作爲舞臺的玉勾攔下供上香案,舞者的服飾又非常講究。到這裏,舞者已經出場,並且擺好架勢,作好了舞霓裳的準備。
  3)"磬蕭箏笛遰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凡法曲之初,衆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聲,霓裳序初,亦複如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散序六偏無拍,故不舞也)。"
  霓裳羽衣曲開始演奏,用了擊、擫、彈、吹等各種奏法,奏響了磬、蕭、箏、笛等多種樂器。注意,原注中說:衆樂不齊,說明整個樂隊配置遠多於這四件樂器。樂曲一開始,奏的是散序,音樂比較慢,並且是散板,聲音邐迤而綿長。散序要奏六遍,這時舞者尚未動衣,停留在一種宿雲不飛,即不舞的狀態。
  4)"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飄然轉旋(去聲)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態),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許飛瓊、萼綠華,皆女仙也)。繁音急節十二偏,跳珠撼玉何鏗錚(霓裳破凡十二偏而終),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
  這一段,用各種比喻,描寫了霓裳舞的整個音樂和舞蹈:

  散序六遍後,接著就是中序。中序又叫拍序,它象竿裂冰碎那樣響亮地奏出,舞者飄然起舞。舞蹈開始時用到了:轉旋、縱送、小垂手、斜曳裾等這些舞蹈動作,表現出煙蛾斂略和風袖低昂這樣的情態,然後又用了點鬟、揮袂等動作,表現出象上元、萼綠、王母、飛瓊這樣的女仙形象。中序奏幾遍,沒有交代。不過要完成這麽多動作,推斷起來,不會太短。下面就是"曲破"。 霓裳的"破"要奏十二遍,它是快速而鏗錚的。最後樂曲是長引一聲,結束在一個長音上,這是霓裳曲和其他樂曲不同的地方。
  5)"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一落人間八九年,耳冷不曾聞此曲。湓城但聽山魈語,巴峽唯聞杜鵑哭(予自江州司馬轉忠州刺史),移領錢唐第二年,始有心情問(一作聞)絲竹。"
  這一段是過場,不過其中一句值得一提:一落人間八九年。說明白居易在八、九年後再度接觸霓裳曲。
  6)"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自玲瓏以下,皆杭之妓名)。虛白亭前湖水畔,前後秖應三度按,便除庶子抛卻來,聞道如今各星散。"
  在杭州白居易教了玲瓏、謝好、陳寵、沈平等人,用箜篌、箏、觱栗、笙來演奏霓裳曲。注意,白居易自己來搞這首樂曲時,和皇宮中的演出有了很大的不同:一,只奏曲子,沒有提到舞蹈;二,只用大約四名奏樂者,不象前文所述,樂隊配置遠多於這四件樂器。並且這段演奏音樂的時間很短:前後只演奏了三次。此後,這些人都分散了。
  7)"今年五月至蘇州,朝鍾暮角催白頭,貪著案牘常侵夜,不聽笙歌直到秋。秋來無事多閑悶,忽憶霓裳無處問,聞君部內多樂徒,問有霓裳舞者無?答雲七縣十(一作州千)萬戶,無人知有霓裳舞,唯寄長歌與我來,題作霓裳羽衣譜。"
  此後白居易調任至蘇州,公事繁忙,到當年秋天,才又想起霓裳曲來。在蘇州一時沒人會奏此曲,所以向元稹詢問。元稹手下也沒有會奏霓裳曲的人,但卻給他寄來了譜子。由此,可以想到,白居易調任時,大概把譜子弄丟了,因爲在杭州時他還教過別人。
  8)四幅花箋碧間紅,霓裳實錄在其中,千姿萬狀分明見,恰與朝陽舞者同。眼前仿佛睹形質,昔日今朝想如一,疑從魂夢呼召來,似著丹青圖寫出。我愛霓裳君合知,發於歌詠(一作引)形於詩,君不見,我歌雲:驚破霓裳羽衣曲(長恨歌雲);又不見,我詩雲:曲愛霓裳未拍時(錢唐詩雲)。
  這些句子明白如話,不必解釋。它們把白居易見到譜子時的欣喜之態,描述得活靈活現。不過可以說一句:元稹寄來的譜子的確是當年的原版,千姿萬狀都和朝陽舞者相同。
  9)由來能事皆有主,楊氏創聲君造譜(開元中,西涼府節度楊敬述造),君言此舞難得(一作其)人,須是(一作得)傾城可憐女,吳妖小玉飛作煙(夫差女小玉死後形見於王,其母抱之,霏微若煙霧散空),越豔西施化爲土,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這裏說霓裳羽衣曲是開元年西涼府節度楊敬述創聲,而元稹 - 先這麽講,關於誰是作者,下文還要提及 抄寫的譜子。並且元稹的意見是,一定先要有了傾城之女,才能教習此舞,白居易則認爲,絕世佳人恐怕找不到了。
  10)如君所言誠有是,君試從容聽我語:若求國色始翻傳,但恐人間廢此舞。妍媸優劣寧相遠,大都只在人擡舉,李娟(一作輝)張態君莫嫌,亦擬隨宜(一作時)且教取(娟、態,蘇妓之名)。
霓裳羽衣曲》唐代的詩人多有提及,而且都對它讚歎不已。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長詩《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對於該舞的創作、音樂、舞姿、服飾都有絕妙的描寫,使我們一見其詩如見其舞,彌補了史籍記載的不足。




  白居易的意見也很簡單:要流傳此舞,就不能硬求國色。他認爲,容貌優劣都在於人們的擡舉,就把霓裳舞傳給李娟和張態吧。

  上面我已經介紹了"霓裳羽衣歌和微之"這首詩,不知大家是否有興趣。下面,我就試就此詩來說說我對唐代霓裳曲的粗淺看法。我在談論時遵循這樣的原則:即儘量就詩中說到的話,和可靠的史料,作盡可能客觀的研究,同時也不排除作一些有依據的推斷,但儘量避免加入太多的想象。有說錯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正如前文所述,原詩中有很多的"原注",它們非常重要。大家或許會說,這是爲了使人看得明白而由白居易自己加的吧?情況可能是這樣,但據我的看法,它們有三類:一,的確無誤的作者自加。比方:第5分段中的:"予自江州司馬轉忠州刺史"。這句就明明白白地有"予"這樣的稱呼。二,第三、第四段裏的,大量對霓裳羽衣舞的描寫的原注。它們最重要,也最涉及音樂歌舞的專業性,不論從語氣、從專業來講,一般也認爲是白居易自加的。三,不少:一作什麽什麽。如:"一作得"、"一作輝"、"一作時"等等。很明顯,它們是選編時,因原詩有不同的版本,都有其依據,所以注在裏邊。它們很可能是後人加的,因爲如果是白居易自己定稿,就會只選正確的一個。好在它們和音樂的關係都不大。

  對"霓裳羽衣",作者在皇宮裏聽到看到的是樂曲和舞蹈;在杭州時只提到樂曲;在蘇州時竟然只提到舞而沒提樂曲。可能是蘇州的舞蹈者給白居易的印象太深了,他在憶江南中說到蘇州時,想起的就是 "吳娃雙舞醉芙蓉 ",不過有舞也就必有樂。

  奏霓裳,樂隊有大有小。皇宮裏的樂隊最大,如詩中所述,散序六奏時已經提到了四種樂器,下來衆樂齊全後樂隊規模不會小;到了杭州,樂隊總共就四人了,就算白老自己也加入,也只有五人左右;到蘇州後,譜子也丟了,是向元稹處要來的,樂隊人數沒提,按詩意推敲起來,人數不會多。白居易是奏霓裳的好手,此公尚且如此,說明隨著年代的推移,霓裳羽衣曲的確在逐漸式微。

  講了那麽多,還沒有入正題,下面就分幾點來說它:

  1)"霓裳羽衣曲"的大致結構。

  根據全詩的描述,結構上它包括:一,散序;二,中序(又叫拍序);三,曲破這三大部分。

  散序是開頭的部分,它是散板。這一點很象現在還在唱的昆曲。現在的昆曲,一套曲牌開始,總有好幾個沒有節拍的音符,譜子上記爲"散起"。(比方昆曲的曲牌"大紅袍", 開始散起,用工尺譜寫出來是:"五六尺工六六,五五六五上(高音)乙五",不標節拍。)"霓裳羽衣曲"的散序要奏六遍,而且它是全曲最好聽的部分,因爲白居易說:"曲愛霓裳未拍時"(見前文的第8段)。散序奏完,就是中序。

  中序,或稱拍序。它一開奏,就有節拍了。中序的音調象竿裂冰碎那樣清脆響亮,舞蹈者的很多舞姿都在這裏出現。如果你也是宋詞愛好者,那麽可以從宋人的詞裏,看到他們還在想起這些"經典"的動作。下邊是宋代蔣捷的"燕歸梁"〈風蓮〉中的句子:"…正舞到,曳裾時,…";"….慢騰騰,手雙垂,…"你看,蔣捷把這些舞姿用來形容荷花,倒也很貼切。中序奏幾遍,詩中沒有交代,但按其他資料,中序應是十八遍。中序奏完,就進入曲破。

  曲破,或稱破,是快速的結尾樂段,白居易稱它是"繁音急節",共奏十二遍,然後是結尾。按常規結尾速度不減,但霓裳是例外,它的最後結尾處是一個長音,作者稱它是:"唳鶴曲終長引聲"。

  這些就是"霓裳羽衣曲"的概貌。

  2)"霓裳羽衣曲"的內容。

  內容講起來比較簡單和確切:首先性質上它是"法曲",這可以在第3分段的自注中看出:"凡法曲之初,衆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聲"。 法曲是帶有道家色彩的音樂。其內容,正確點說,是描寫了凡人對飛仙的向往;人間對天堂的向往,從樂曲名字和詩裏延用了不少女仙的名字,象上元、萼綠、王母、飛瓊等都可以得到證明。

  3)"霓裳羽衣曲"的大致長度。

  "霓裳羽衣曲"有多少長,這是很令今人很感興趣的問題,探討起來也很有意思。

  要講長度,就先要把白居易詩中應用的一個音樂術語:"偏"(是"遍"的異體字,下文爲行文方便,我說它時,一律寫爲"遍")作一下研究。詩中第3分段說:"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散序六偏無拍,故不舞也)"。說明散序要奏六遍,奏散序的時候,舞蹈者已經出場,但卻是"不舞也"。故這段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就不合情理。散序又是白居易最喜歡的部分,說是"曲愛霓裳未拍時","未拍時"即是"拍序(就是中序)"之前的散序,所以也不可能像現在的昆曲"散起"那樣短。那麽推敲起來,用現在的話來說,它的長度可能是一支小曲的時間:三四分鐘吧。這樣,一遍就可能是約半分鐘的時間。當然,可以想象,六個"遍"不會是簡單的重復,遍與遍之間的具體音調應該是有不同的。

台長: 舞影
人氣(17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