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30 13:05:12| 人氣2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浪漫-古典-童話:欣賞芭蕾的“葵花寶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李國忻

芭蕾是“泊來品”。國人認識它,尚只幾十餘年。對大衆者,基本定格在“一隻舞動的白天鵝”或《羅密歐與朱麗葉》。
在歐洲,它孕育綿延300餘年,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或浪漫或古典乃至童話,有著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和卓有成就的大師巨匠,它是多元的藝術聚合;似人群,性格有豪爽有拘謹乃至純真,它是多元的人生聚合。
因而讓我們去欣賞芭蕾,充盈我們的藝術素養,豐富我們的時尚人生,使豪爽知曉古典、使拘謹學會浪漫,讓純真不沈溺童話。但芭蕾曲高,唯借助“國粹”,我們祭起“葵花寶典”來打破這洋“八卦”。如喜有所歸,則此文善大焉、德大焉。
錦囊篇:芭蕾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譯,歐洲古典舞劇的統稱(據考證,這個詞源於拉丁語Ballo——“舞蹈”)。它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形成於十七世紀的法國,十八世紀傳入俄國,十九世紀初期至中期已發展成爲一門獨立的藝術,並創造了腳尖站立的舞蹈技巧和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學派。二十世紀初,出現了現代芭蕾學派,並派生出許多流派,風行歐美。
構成芭蕾的因素有很多,涉及舞蹈、戲劇、音樂、美術各方面,並以借此提示作品所要表現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從而給予觀衆美好的藝術享受。
浪漫芭蕾和“古典芭蕾”
在舞蹈史上,浪漫芭蕾與“古典芭蕾”是兩個互有聯繫又互相區別的概念。嚴格說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時期:前者指十九世紀初萌芽,三十~五十年代達到高潮的舞劇發展階段(主要在法國);後者是指十九世紀下半葉,特別是最後二十五年這一舞劇發展時期(主要在俄國)。其次,在浪漫主義舞劇中,刻畫非人間的世界、揭示理想與現實生活矛盾的主題占絕大多數,但抒情性仍然是必須強調的側面;同樣,描寫民間傳說題材,在“古典芭蕾”中,卻逐漸形成了氣勢宏偉的“大型舞劇”這一舞劇樣式。以彼季帕爲首的編導們創造了複雜的舞蹈結構,獨舞和群舞動作的相互配合、圖形和節奏的各種變化構成了多種多樣的造型主題。正是由於交響音樂家參加創作,舞劇才終於從單一的浪漫芭蕾的“舞蹈戲劇結構”真正“進化”成了“音樂舞蹈戲劇結構”。
秘笈篇第一招:情節芭蕾《女大不中留》
編導:讓·多貝瓦
音樂:費·赫羅爾德
首演:1789年7月1日,法國波爾多市
劇情:
西蒙夫人有一個漂亮的女兒麗莎。母親爲了索取重金聘禮,一心想把姑娘嫁給村裏最富有的葡萄園主托瑪斯的傻兒子阿倫。但她私下已和同村一位名叫柯勒斯的有志青年相愛,並準備與他結婚。爲了同情人幽會,麗莎深情地把一根象徵愛情的緞帶放在院子裏一個醒目的地方,這顯然是要將少女的心意再次傳達給自己的戀人。二人相見了。
西蒙夫人時刻不忘地把麗莎拴在身邊,但無意中卻將兩個相愛的年青人關在了房中!當西蒙夫人、托瑪斯、阿倫與簽訂婚約的公證人一起來到家中,當著表情莊嚴的證人面前,雙方家長在婚約書上鄭重地簽上各自的名字時,從貯藏室裏走出了身上沾滿麥草的麗莎與柯勒斯,他們兩人顯然已結成夫妻。西蒙夫人想盡一切辦法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女兒,如今生米煮成了熟飯,她不得不當著證人的面允諾了這對有情人結爲眷屬,並對他們施以祝福。
《女大不中留》是遵循十八世紀著名的舞劇改革家諾維爾倡導的理論而編導的“情節芭蕾”,也是至今還在劇院裏上演的最古老的芭蕾劇目之一。
諾維爾倡導的“情節芭蕾”原則
1760年,法國舞劇改革家、舞劇編導諾維爾(J.G.Novene1727-1810)出版了著名的《舞蹈和舞劇書信集》,全面地提出了創作“情節芭蕾”的原則。他認爲舞蹈是屬於戲劇表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芭蕾必須向戲劇靠攏,“應該分場、分幕,每一場都應該像一幕一樣,有其開始、中場和結束”,而“那些與情節無關的舞蹈段落都得取消。”他的觀點爲芭蕾最終脫離歌劇院,真正成爲獨立的表演藝術鋪平了道路。
多貝瓦《女大不中留》的創作靈感
諾維爾的學生多貝瓦創作《女大不中留》的最初構想是出自於一幅名不見經傳的風俗畫。在1789年的某一天,舞蹈家在街上散步,忽然一家商店櫥窗裏擺設著的彩色畫片引起了他的興趣。這張製作得並不精美的圖畫描繪了一個鄉下小夥子慌張地從一間農舍裏逃走,他的後面有個正在生氣地向他扔帽子的農婦,而婦女的旁邊還站著一位年輕的姑娘在傷心地抹著眼淚。這張畫清楚明白地說出了這樣一段情節:不服母親管教的女兒偷偷地和自己的意中人幽會,事情敗露後她立即遭到母親的責難。多貝瓦從這幅突出了農村社會生活情趣的畫中得到啓發,創作靈感油然而生,便很快著手編導了《女大不中留》,並於1789年7月1日在波爾多市首演。
《關不住女兒》的音樂演變
1789年演出的《女大不中留》(波爾多版)的音樂是由不知名的音樂家根據當時的流行曲、民謠曲或雜耍音樂編纂而成的大雜燴。1828年,舞劇再度上演,法國作曲家費爾迪南·赫羅爾德(Ferdinand Hérold 1791-1833)在波爾多版的基礎上重新編寫了舞劇伴奏譜,一些歌劇樂曲插入到自己的樂譜之中,如羅西尼的《塞維爾的理髮師》開始部分的合唱曲;《灰姑娘》高潮時的音樂;唐尼采蒂的歌劇《愛的甘醇》中的幾首曲子,使全劇節奏明快、旋律流暢及感情表達誇張和幽默。
1864年,德國作曲家彼得·魯道夫·蓋爾脫爾(1817-1899)爲舞劇又譜了新曲,在由柏林皇家歌劇院上演;其總譜後傳入俄國,並爲大編導彼季帕和伊凡諾夫採用,於1885年在彼得堡公演。
秘笈篇第二招:浪漫芭蕾《仙女》
劇本:亞·努裏
編導:菲·塔裏奧尼
音樂:讓·修尼茲霍法爾
首演:1832年3月12日,法國巴黎
劇情:
詹姆斯在結婚的日子裏迷戀上了夢中的仙女——西爾菲達,他對新娘愛菲表現得冷漠和失魂落魄。青年格恩卻也在夢中愛上了已將成別人新娘的愛菲,在婚禮上,詹姆斯神思恍惚地將醜陋的老巫婆瑪加當成了西爾菲達。
詹姆斯從婚禮上逃出與西爾菲達在密林中相會,但誤信巫婆瑪加的魔法紗巾教唆,使心愛的仙女慘死在自己的懷中。在給西菲爾達的葬禮上,村裏再次傳來喜慶的鼓樂,真心相愛的愛菲和格恩在舉行婚禮。而詹姆斯由於背棄愛情將永遠和痛苦與悔恨相伴。
芭蕾舞劇《仙女》的成功,標誌著芭蕾舞劇浪漫主義創作時期的到來,是浪漫芭蕾的開端作品。其在芭蕾舞劇藝術上的貢獻還有腳尖功的運用和白色紗裙的服裝設計革命。1985年,中國觀衆曾有機會看到了丹麥皇家芭蕾舞團上演的布農維爾版的《仙女》。
《仙女》——開啓芭蕾的浪漫黃金時代
《仙女》的創作成功,標誌著芭蕾進入了其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浪漫主義時期。
1831年上演的《惡魔羅伯特》中的“幽靈之舞”是浪漫芭蕾初次嘗試。接著誕生《仙女》就成了浪漫芭蕾樣式取得決定性成功的永示性作品。
《仙女》所描述的故事把人間生活和虛無飄渺的神仙世界溝通了起來,從而創造了“現實與非現實,人間與非人間”兩方面同時並存於一部舞劇中的結構形式。在《仙女》裏,由於西爾菲達的出現擾亂了即將要與農家姑娘愛菲結婚的小夥子詹姆斯的心境。這位喜新厭舊的青年似乎具有超人的本領,居然能夠看見飄蕩在空氣中的仙女,並與之戀愛。這樣奇特的情節激發了編導去設計出一個非現實的超自然幻想場面,並以它構成舞劇中的一個側面。
浪漫芭蕾中的超自然舞蹈處理,要求感受上更加富有詩意的舞蹈語言,《仙女》在腳尖功上的成功運用,加快了使這種迷人的技巧成爲“女舞蹈家表演時不可缺少的部分”的發展進程。
是誰第一個站在腳尖上跳舞?
《仙女》上演之前,能利用自己腳尖表演的有巴黎歌劇院的熱娜維芙·戈瑟蘭,有被世人稱譽爲“俄國的塔裏奧尼”的依斯托敏娜等人。19世紀20年代,義大利舞蹈家們改進了這種技法。1820年出版的布拉齊斯的《舞蹈教典》裏便有了腳尖功的說明。腳尖功技術只有到了舞劇《仙女》的扮演者瑪麗·塔裏奧尼身上,才真正發展爲是“女舞蹈家表演時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呈現在舞臺演出中。
白色的紗裙——《仙女》在浪漫芭蕾服裝設計上的貢獻
《仙女》中塔裏奧尼身穿的白色紗裙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它爲以後演出的浪漫芭蕾的服裝設計樹立了典範。
當芭蕾剛由宮廷轉向劇場時,表演跳舞的人穿著依然是貴族婦人的打扮:長而重、覆蓋著兩腳的拖地長裙(“鯨骨箍”),頭上還有笨重的裝飾,由於服飾上的束縛,要求演員做出敏捷的腳部動作或高擡腿等顯然是不可能的。1726年,一位著名的女舞蹈家卡瑪戈在巴黎登臺,她的嫺熟的舞蹈技巧曾博得過伏爾泰的稱讚。爲了讓觀衆能看清自己出色的兩腳交叉打擊的技巧,她大膽地將裙子剪短了幾公分,爲後來芭蕾服裝的革命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卡瑪戈同時代的女演員瑪麗·莎蕾在主演一部名叫《皮格馬利翁》(取材於希臘神話)的舞劇時,徹底廢除了當時所有女演員都要穿的笨重的鯨骨裙,而只穿了身簡單的輕軟的細棉布衣裙,披散著頭髮跳舞。
1830年,塔裏奧尼在《花祠與風神》中就穿起了“仙女型”的衣裙。1832年演出《仙女》時,青年美術家尤·拉米又爲她設計了既適合其體形,又能形象地勾畫出西爾菲達性格的白紗裙,它的形態猶如一朵倒置的花朵,又像一口吊鍾。它是用純白的綢布與薄紗重疊好多層而製成的,質地柔軟而輕飄,外形優美似雲霞。整件舞服的上半身是細腰,緊身的胸衣,露出頸脖;袖子寬而短,露出兩臂,下半身裙子的長度正好到膝蓋以下,小腿以上的部位。除了胸前佩戴著一朵小花外,衣服上沒有過多的裝飾。背上裝點著用漿過的白紗做成的小翅膀,象徵著飛翔的仙女。這樣的設計在當時確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從此它便逐漸變成了浪漫芭蕾的典型服裝。人們將這類芭蕾舞劇稱之爲“白芭蕾”。
秘笈篇第三招:喜劇芭蕾《葛蓓莉婭》
劇本:查·紐特聖-列翁
編導:聖-列翁
音樂:列·德裏勃
首演:1870年5月25日,法國巴黎
劇情:
陶醉在戀愛中的斯萬尼爾達無意中發現未婚夫弗朗茲向製作木偶的怪老頭葛白留斯家陽臺上的姑娘葛蓓莉婭獻媚而大爲生氣。爲了保護自己的婚姻幸福,她進入了葛白留斯家,結果發現葛蓓莉斯其實是個真人大小的木偶。調皮而聰明的斯萬尼爾達惡作劇般地利用木偶狠狠地嘲弄怪老頭葛白留斯,也使弗朗茲猛然悔悟,一對快樂的年青人獲得了自己的愛情。
《葛蓓莉婭》又名《瓷眼少女》,是巴黎歌劇院的專業臺本作者查理·紐特於1866年底至1867年初根據德國幻想作家霍夫曼的小說《睡魔》改編,全劇結構巧妙,設想新穎,洋溢著詼諧的格調。
《葛蓓莉婭》的出現爲衰落中的歐洲芭蕾開闢了一個以木偶爲主要人物的舞劇創作新天地,被認爲是喜劇型芭蕾的代表作。
在戰火中《葛蓓莉婭》的首演
1870年5月25日晚上,法國巴黎,在普法戰爭的前夜。但歌劇院內依舊珠光寶氣,燈火輝煌。由列奧·德裏勃(1836-1891)作曲,聖-列翁編導的兩幕三場芭蕾舞劇《葛蓓莉婭》舉行首場公演。
皇家的包廂裏,第二帝國的拿破倉三世正襟危坐。這位法國皇帝不久將在戰場上寫下他歷史上最恥辱的一頁,但此時對看芭蕾舞卻還是那樣興味盎然。
大幕拉開了,出現在舞臺上的是一個從未與觀衆見過面的,年齡還不滿十七歲的義大利姑娘朱賽皮娜·博紮姬(Giuseppina Bazzacchi)。她飾演劇中的女主角斯萬尼爾達,男主角弗朗茲的扮演者則是一位身材勻稱、臉龐俊美的女演員厄熱尼婭·菲奧勒。狂熱的巴黎觀衆對她倆的表演非常欣賞,從第一分鐘起就不斷報以熱烈的掌聲。舞劇結束時,全場更是歡呼不止。博紮姬顯得異常興奮和激動,竟然忘掉了老師教給的謝幕時應向包廂裏的皇帝和顯貴行屈膝禮的規矩。而舞臺經驗豐富的菲奧勒比較冷靜,她及時地拉住了這位義大利演員的手讓她趕快行禮,這時,博紮姬才如夢初醒地向觀衆彎下了腰。
《葛蓓莉婭》一舉成功,以後每晚的演出也都是場場客滿。儘管邊境上的形勢已日益吃緊,仍有大批芭蕾舞迷們湧向劇院看戲。由於觀衆太多,劇院方面臨時採取了緊縮樂池增設席座的措施。可是好景不長,舞劇在歌劇院裏作了第十八場會演之後,終於不得不關門停業:戰爭爆發了!

台長: 舞影
人氣(2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