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劃重點:
1. 數字經濟可以分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部分,AIGC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的新趨勢;
2. 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效仿美國模式,也不能盲目模仿消費互聯網模式;
3. 中國要成功進行數字化轉型,「煎藥」和「藥方」比過於華麗但無實際作用的「藥櫃」更為重要得多;
4. AI最先替代的是從事線上、重複性工作且利用通用能力的工作;
5. 未來的公司可能是由11個員工創造1億美元營收,而現在的公司是由650人創造1億美元營收。
丨概述
互聯網逐步的從「消費互聯網」這個上半場,轉向「產業互聯網」這個下半場。
數字經濟作為產業互聯網成型的關鍵因素,不斷的向各行業滲透,也被認為是新的藍海,尤其是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現,這些新技術正在大踏步的對塑造原有的經濟形態,這個過程中,一大批產業扶持政策也在逐步落地。
在盛景網聯合伙人、桐創資本創始人湯明磊看來,數字經濟已經進入政策紅利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湯明磊認為,AIGC的廣泛應用是數字經濟最新的發展趨勢之一,這個過程中也伴隨着與硬件的融合、國際化、國產替代化和全鏈路化的趨勢。
湯明磊表示AIGC的深入應用,將會對組織結構和工作效率產生很大影響,使得一個人就如同一個團隊,他認為,未來的公司可能是由11個員工創造1億美元營收,而現在的公司是由650人創造1億美元營收。
對於產業化的互聯網的發展,湯明磊強調不能摸着美國公司的石頭過河,「中國進行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效仿美國模式,也不能盲目模仿消費互聯網模式。」
以下為直播文字精華:
01.AIGC廣泛應用成為數字經濟的新趨勢
劉興亮:數字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什麼階段,你覺得數字經濟都有哪些價值?
湯明磊:數字經濟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最近的六個月,數字經濟進入了政策紅利期。無論是「數字中國」的概念,還是「平台經濟」的概念,包括國家數據局的成立,正式將數字經濟的數據作為第五大生產要素,以及上海發布關於招引產業互聯網獨角獸的文件,這一系列的政策和數據表明,數字經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對於數字經濟行業的研究者和從業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
數字經濟可以分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部分。數字產業化是指數字本身作為一個產業的行業,例如算力、5G和光纖通信等;產業數字化是指各行各業通過數字化轉型來實現產業升級,這占據數字經濟的80%,因而產業數字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成為國家新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之一。
藉助數字經濟的相關手段,幫助小企業經營變得更簡單,一定程度上也是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的良好解決方案。同時,數字經濟平台正在跨越物理空間,在虛擬的線上空間中重新連接中小企業的在線交易、物流和履約等環節,載體則是各種產業互聯網平台。
這些都是為什麼數字經濟成為當前熱議話題的原因。
劉興亮:這幾年你有沒有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新變化或新趨勢?
湯明磊:第一個變化是AIGC的廣泛應用。AIGC是今年最熱門的話題,不論是用於AI交友還是最近爆火的妙鴨相機,除了消費者端的應用外,B端也有許多應用。比如,已經有機構成功孵化「AIGC家裝設計」產業互聯網SAAS工具,它可以快速的設計家具模型以及裝修風格樣式。
第二個變化是數字經濟與硬件的結合。隨着產業互聯網和數字化的發展,無論是在工業領域還是智慧農業領域,軟件正在與相應的硬件緊密結合,也就是軟件的硬件化,這也與中國客戶的特點高度契合——傾向於購買帶有軟件贈品的硬件產品,而不太願意直接購買付費的訂閱制軟件。
第三個變化是數字經濟的國際化趨勢。越來越多的數字經濟公司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尋求更多的落地機會,最初關注的地區是東南亞,現在在中東地區,出海和落地的案例也日益增多。
第四個趨勢是國產替代化。雲計算技術和信息化軟件也可能會迎來一輪新的替代浪潮。
第五個趨勢是全鏈路化。國外市場針對不同行業和環節,很多企業可以提供給客戶單獨收費的軟件或SaaS模式的付費服務;國內市場上,我們會發現很多東西都趨向融合,提供一站式的綜合解決方案。
02.不能「摸着美國公司的石頭過河」
劉興亮:為什麼產業數字化在企業服務、產業互聯網等領域,投資熱度表現得「跌宕起伏」,這裡面有哪些「坑」,又有哪些機會?
湯明磊:過去兩年,產業互聯網賽道變得非常流行,初期只是一個點的存在,然後逐漸壯大,比如SaaS服務在2021年達到巔峰,一些相關企業的PS倍數,甚至達到了數十倍,目前估值則已經回落到只有幾倍的水平。
總體而言,2021年是產業互聯網賽道的巔峰,隨後在2022年跌至谷底,現在仍處於康復初期,而這個領域經歷了多次的起伏變化,其中有兩個原因是無法迴避的——創業者篤定Copy to China和熱衷於模仿消費互聯網的成功。
這個領域的從業者向投資人講述的最重要的故事就是——成為中國版的某某公司;與此同時,各種商業計劃書都滿懷信心地寫下從業者們要在打造產業互聯網時代某某行業的滴滴、京東、微信等,成為龍頭品牌。
我認為在中國進行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效仿美國模式,也不能盲目模仿消費互聯網模式。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摸着美國公司的石頭過河?因為中美兩國用戶的習慣和文化基因完全不同,美國企業願意為虛擬服務買單,而中國企業更願意為實實在在的產品買單。
劉興亮:如果不能摸着美國的石頭過河,不能摸着消費互聯網的石頭過河,到底有哪些石頭我們可以摸着過河,還是沒有石頭摸,只能閉眼過河?
湯明磊:我所說的美國企業願意為服務買單,而中國企業願意為產品買單,換句話說:美國企業願意為過程買單,中國企業願意為結果買單。再比如,美國企業願意為省錢買單,中國企業願意為賺錢買單;美國企業願意進行訂閱付費,而中國更喜歡一次性購買。
這些差異可能導致美國的純企業服務,在中國特別是垂直產業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困難。這也是為什麼像盒馬和京東開展會員卡業務相對困難的原因。而這種消費偏好的差別帶來結果是,國外用戶可能傾向於使用標準化的軟件解決問題,而在國內,我們更希望定製化、本地化和端化,甚至自建系統來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很多消費者往往會調入消費互聯網成功帶來的陷阱,認為只要擅長用戶運營,UI設計,並且通過大量補貼,就可以讓消費者養成在線上付費和在線交易的習慣,即使撤銷補貼,用戶也會自然而然地留在平台上。然而,在B端行業和各個具體產業里,這種模式實際上並不適用,B端的付費邏輯是基於邊際成本的定價邏輯,它不僅偏理性,也涉及到多個決策者,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
我總結了以下五句話:雲工廠應該放在地面上管理,輕的SAAS要輔以重的運營,純B2B模式要增加多種服務,正向的B2B模式要設計反向路徑,軟的工業互聯網要與硬的工業物聯網相結合。
過河的方法就是根據我們當前實際的環境、文化和特色去做策略。
劉興亮:中國式的數字經濟平台,發展路在哪裡?
湯明磊:過去我們注重技術方面的創業,尤其是在互聯網和軟件領域,然而在實際的產業應用過程中,會發現互聯網、軟件、科技、技術和人工智能等並非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說在10前的消費互聯網時代,優秀創業者的形象是具有天賦的代碼工程師或產品經理,那麼在產業數字化的下一個十年裡,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創業者形象應該是具有互聯網思維的產業老手。
中國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一定是將產業與互聯網相結合,將產業與數字化、智能化、人工智能相結合。
打個比喻,假設企業都有一些問題,我們將其稱之為「病」,需要藥物來治療,數據就是「藥材」,你選擇什麼樣的「藥材」,取決於你擁有什麼樣的數據。華而不實的裝飾華麗的軟件、特別漂亮的SaaS軟件、特別漂亮的設計軟件、工業設計軟件、特別漂亮的B2B產業互聯網平台等都只是「藥櫃」,真正能推動數字化在中國落地的是「藥方」。
開出正確的藥方,這可能需要從業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人,而想要把藥方應用到實際中,讓企業從「疾病」中康復,需要有人紮實地在現實中進行運營,這個過程稱為「煎藥」,這個過程既漫長又枯燥,但不可或缺。
而在中國要成功進行數字化轉型,「煎藥」和「藥方」比過於華麗但無實際作用的「藥櫃」更為重要得多。
03.Discord與Midjourney:現在與未來
劉興亮:產業數字化浪潮之下,如果AIGC發展的越來越好,未來設計師們該何去何從?
湯明磊:在許多看似有創造性但實際上是中低技能的工作中,可能會出現一輪危機,我認為AI與人類的關係在此將經歷一次跨越。
起初,它肯定是一個「助手」,只能應用少部分場景,解決部分問題,但很快它將從助手的位置發展到「副駕駛」的位置,逐漸變成一個代理人的角色,成為用戶的分身和代理人,最終可能進入主導者的地位。
為什麼許多看似具有創造性,但實際上不具備這種特性的工作可能會面臨挑戰?這是因為它們具有明顯的可循環模式,比如設計師,很多創意仍然源於他們學習的模型迭代和演化。
起初我的觀點是AI可以提高設計師產出的效率,幫助設計師更高效地承擔工作,但未來可能只有頂級設計師才能在AI中成為案例,反覆被作為模板供其他人學習,而大多數設計師的設計能力都可能會被AI超越,除非他們能在提示詞的理念上有巨大的突破。
劉興亮:AI會不會大量接替人類工作,如果有,先後順序可能會是什麼?
湯明磊:工作可以分為三種,首先是線上和線下之分,其次是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之分,最後是重複性和創新性之分。
我認為,AI最先替代的是從事線上、重複性工作且利用通用能力的工作,如翻譯、客服、行政、文員、文案、設計和內容設計等,都屬於比較高風險的職業。
最難替代的則是需要在線下深度體驗的行業,例如酒吧駐唱,金牌廚師、脫口秀演員等等,很難被取代。
再比如銷售,尤其是面向產業數字化時代的B2B銷售,雖然一些小客戶還可以通過線上服務,但大中型客戶,B2B銷售的線下能力至關重要,比如商業應酬,這是AI不可替代的。
劉興亮:AIGC未來給公司形態帶來怎樣的變化,有沒有可能帶來一些新的生產關係?
湯明磊:在AI廣泛應用的情況下,許多行業都將受到深遠的影響。以Midjourney公司為例,儘管只有11個員工,但其營收達到了1億美元它們沒有複雜的軟件或各種所謂的中台,只是一個由11個人創建的小型工具,卻能實現如此可觀的營收。所以,我認為,AI的未來形態將是公司員工數量逐漸減少,但每個員工的工作效率將越來越高。
與此相關的一個例子是"Midjourney"相連的一家公司,其寄生的平台Discord,這個平台也非常出色,有着1億美元的收入,並且完成了多輪融資,然而他們的員工卻達到了650名,這可以看成是現在的公司和未來的公司的區別——未來的公司可能是由11個員工創造1億美元營收,而現在的公司是由650人創造1億美元營收。
我認為這將對組織結構和工作效率產生很大影響,使得一個人就如同一個團隊,這種情況離現實越來越近。
劉興亮:有消息說蘋果也在研究生成式AI,它能給移動設備帶來什麼變化,或者說下一代硬件的交互,可能是什麼樣子?
湯明磊:我認為每個人都在為一個終極目標努力——完全實現互聯互通,它包括腦電波語言、自然語言、機器可理解的編程語言以及目前尚未成為語言的各種信號之間的交互,當這些語言能夠通過一個翻譯器進行翻譯時,我認為世界將真正實現互聯互通。
在物理世界中,有許多數據或模式仍未被數字化,許多產業都還處在努力實現物聯網的路上。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眼球追蹤技術,戴上眼鏡後,可以通過眼睛點擊屏幕上的應用程序。現在我們所談論的數字人可能只是個開始,未來有可能會出現融合數字人的虛擬現實,進而出現一種全景沉浸式互動方式,比如連麥直播,不再是兩個虛擬框,而是打開投影之後,兩個人完全的「面對面」。-(編輯:趙楊博/劉興亮丨亮見36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