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這樣一句老話「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上香越富」,意思是窮人去上香拜佛只會更加窮困潦倒,而富人拜佛會更加富貴綿長。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疑惑,佛家不是講究「眾生平等」嗎,為何佛菩薩會區別對待富人與窮人呢?
在傳統文化里,儒教與佛教、道教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尤其是佛教與道教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相愛相搏,它們之間既相互借鑑並融合着思想教義,又會因為理念的不同而產生分歧。本期小編就試着從佛家與道家兩方面來跟大家聊聊「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上香越富」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我們都知道,佛家與道家的本質都是勸人向善,不過它們的善惡報應觀念是有區別的。佛教講究「因果」二字,即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它也是佛家輪迴思想的一種體現。民間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是這個道理,種下了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付出了善心,就會有善報;心生惡念,就會有惡報。
有人認為,是不是上香拜佛也是「因果」呢?上香是「因」,富貴就是「果」,只要上香拜佛就會得來富貴?顯然這是不對的。就像一處財神廟的對聯所寫:上聯是「只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下聯是「不做半點事,朝來拜,夜來拜,使我為難」,看出來了嗎?假如一個人上香拜佛的目的就是為了金錢,不去努力工作,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許願上面,到頭來就是一場空,這也就是為什麼說「窮人越拜佛越窮」。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才有回報,耕耘是「因」,收穫就是「果」。有些人總是希望神佛來護佑自己榮華富貴,從而改變自己窮困的命運,豈不知拜佛拜的是自己,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曾經對於拜佛說個四個字「因我禮汝」:「因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來,那個像是一個代表而已。你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教義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樣,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這一念真誠的恭敬下來,不要說畫的真佛,就是拜一個木頭,拜一塊泥巴也罷,誠敬的一念專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
上香拜佛其實是為了給迷茫的自己指明方向,點燃心燈。命運即天命氣運,「命」就是「宿命」,比如有些人從出生就是大富大貴,有的人則是出生貧苦,這是沒辦法改變的;而「運」指的是運氣、運道,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的。貧窮還是富貴並非無法改變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過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相信自己會改變貧窮,變得富足。
富人去寺廟裡上香拜佛,他們擁有了財富,對於金錢的執念沒有那麼高,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文明,並且將自己心靈的空虛感訴說出來。舉頭三尺有神明,富人往往對於神佛會有敬畏之心。神仙是什麼?對於道教來說,神仙歸根到底都是「道」的化身,「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道教既把神仙作為一種信仰,又把濟世度人作為修行的準則。
所以說,敬畏神明就是在敬畏心中的善念,富人也會將善念付諸行動。像古代的富人一般會有設攤施粥、築橋鋪路等善舉,許多人衣錦還鄉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家鄉築橋鋪路,這樣做不但方便了家鄉的父老,還惠及自己的子孫後代。就像道經所寫「若有眾生,或因前因而富,或以今修而富,或享其祖先之成。若能一心向善,憂天下之憂,濟人利物,我即勅命東路財神青金使者……以時在寶庫之中輸送財寶,使其財恆充足,流傳後代常為富有之人。」-國學漫談聊心態-
*宗教:多元形式與共同旨歸*
宗教是什麼意思?
宗教,這個廣義的概念,涵蓋了信仰、崇拜、道德規範、神秘體驗、神話和傳說等多重元素,描繪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圖景。無論是對於一神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多神教(如古希臘宗教、羅馬宗教、印度教),非神教(如佛教、道教),還是原始宗教,宗教都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宗教的內容和形式因各種文化和歷史背景而異,這也是宗教多元性的體現。在宗教的殿堂中,我們可以看到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敬畏,對神祇、神秘現象、生死輪迴等概念的理解和解釋。這些都是人類嘗試理解和應對自然與超越力量的一種方式。
宗教不僅僅是一套完整的信仰體系,其中包括神話、儀式、道德和法律等,它也提供了解答人類生活中基本問題的途徑,如生、死、善、惡、道德、人生意義等。宗教幫助我們理解世界,找到生活的意義,也為社區的和諧穩定提供了支撐,為人們提供了精神寄託。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宗教,它都承載了人類的歷史和文化,反映了人類對宇宙和自我關係的思考。雖然宗教的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但它們都共同追求着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和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在這個過程中,宗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世界和自我存在的方式,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超越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沉茶羽舍話信仰-
*心靈大掃除的方法*
守觀VS頑空
入禪定而定生慧是真切可行的。所有人的心猿意馬,都是因為小我生出的各種在意。觀照這些被自己在意的東西,然後一一地理解並轉化視角從而化解它們,自己的身心也就因此而輕鬆了,因此減少了自身能量場的扭曲。
在逐一處理這些紛雜問題的同時,自己會發現:它們都存在着幾乎一樣的內在共性。辨識出這些共性的根源也就找到了自己內在的功課。
然而找到它只是第一步。之後我們還需要直面它、理解它、接納它的形成和滯留,而不去試圖用各種方法裝扮與粉飾。
在這個過程中,內觀、覺知、品味、萃取、升華得以完成,並最終獲得智慧的提升,完成歷經這個科目的意義。這之後當再回到寂靜中去觀照時,可能又會感知到自己的下一個課題。依照前邊的步驟去解決它們。直到內在的紛雜思緒無從湧現,空靈的狀態就那樣自然而然地展現了出來,而不是坐在那裡掩耳盜鈴地壓制思想或逃避面對。
觀照內在時要查看身體哪裡有緊繃,哪裡有苦痛,哪裡有甲冑般的束縛與壓迫。就那樣地看着它、觀照着它,而不要與它起抗爭,也不用刻意地想着擺脫。接納它就在那裡真實地存在着。
這時問問自己:是什麼讓我緊繃、疼痛?我在防禦什麼?我為什麼要偽裝成堅強的戰士?然後安然地觀照與等待答案浮現在腦海里。
或許那答案是那麼地不符合小我的邏輯,讓自己不願承認與面對。
不過沒關係,其實我們大家都曾逃避過,不想去理解與面對真相和其內在的根源。
因為揭開流膿的傷疤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極少有人能勇於承認自己視角與認知的局限導致了生活的卡頓。
每次問題真實地浮現出來時,意識會給它穿上幾層華麗的外衣,包裹着它的稜角與滴血的心,極力把矛頭指向他人而為自己辯護。
這是自我長期內在保護練就的下意識條件反射。
用之前的方法去直面問題,一路追隨猶如獵犬,直到你真正地接納了自己曾經的「柔弱」,了知了隱藏的「傷害」,原諒了自己的「躲避」,放下了困擾自己多年的執著,這時你就給了自己被治癒的可能。
你的身體或意識雖然不會奇蹟般地立刻好起來,但請相信我:那些餵養過疾苦的能量,已被你用智慧轉化成為滋養你生命的原力;那些苦痛的帶刺的玫瑰,會慢慢地枯萎凋謝,消散在風中只是時間的問題。
你在寬恕了他人的同時,也釋放出了自己並升華了智慧。-(摘自思想的階梯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