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應有的實質內涵
倪顯光
時至2009年的6月,眾人引頸期盼的12年國教,終於在馬總統上任的一年後,逐漸成為關注的話題。6月6日聯合報社論(註一)指出全世界中,在初中升高中階段就以統一基測做全國性篩選分發學生的,台灣恐怕是唯一僅有的。而性質近似的,就屬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了。這似乎顯示,全世界只有大中華地區還停留在「類科舉」文化的陰影之下。
中國科舉考試千餘年來根深蒂固的影響,導致台灣的教育在進入民國98年的現在,還是不脫填鴨惡補及激烈競逐的習性。最近聽到在大學師培中心多年的教授說:「我們的國中根本就是個大補習班」(而且她訪視各校多年,深諳學校辦學還是以成績為主);而另外一位即將把孩子送去以考試出名的國中家長則說:「他根本不相信學校的課程,他會再去找補習班教孩子」,而這些年我常看到他的孩子眼中的憤怒,講出譁眾取寵讓大家側目的言語;而視障生家長協會的社工(她也是視障人士),講出他們的無奈「上學被拒絕,要不就被忽略」。這是怎麼樣的的一個社會鏈,讓大家都活在不快樂和不斷複製痛苦的循環中。2008年5月20日新政府上台後,全民最關注的兩項議題:第一個是經濟,第二個就是教育文化,這豈不暗示人民都活在苦不堪言的經濟與教育環境中。
然而隨著過去十幾年來資訊的發達和科技的快速進步,以及在面對全球各高度發展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和在教學方法的改變,我國的教育主管們一定也了解在知識經濟時代、多元價值觀和少子化的社會現況下,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而且必須把大量資源挹注於教育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請見教育部社教司翁榮銅副司長在2004所提出的知識管理在教育上的應用,註二)。芬蘭的教育成為世界第一的秘密是,「小孩會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這也是芬蘭教育為什麼能連年驚豔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芬蘭人說話總是三句不離:「芬蘭是個小國」,小嗎?芬蘭有九個台灣大呢!因為覺得自己小,芬蘭才鐵了心孤注一擲投資於教育和研發。這兩筆投資所花的經費,每年佔去10%的GDP,是除了社會福利之外,芬蘭政府最重要的支出。而台灣不是沒有好的理想和法律,教育基本法(註三)及九年一貫教改 (註四),都是不錯的政策。
九年一貫的理念及目標都很正確。「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確實符合新世紀的需求,如果創意、品格、終身學習、主動探索與研究、解決問題…...等的能力是如此重要,我們的官員和教育主管是不是該往這個方向思考,宏觀你的視野(上看2030到2050),辦理能夠協助大家提昇能力、或是探討新世紀理念的教育和研習,在一個普世的方向上,帶領大家做對的事情、走對的方向,讓大家貢獻所長,讓孩子喜歡上學,培養21世紀的核心競爭力,創造台灣驚豔。2009新政府上台後已一年,我們再提出 : 希望新的思維、新的作法,讓廉能的政府和全心為國服務的行政人員,重新贏得每一個百姓對國家的信賴,大家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一起為有品質、人性化、富足的台灣而努力,並將民主法治下訂定的法律真正落實,從教育政策和制度上去改變,有目標、有理想及長期穩定「堅持遠見整體規劃」的推動,這才是12年國教應有的實質內涵。
(註一) 6月6日聯合報╱社論
在進入台灣國民教育延長議題之前,可先環顧舉世其他國家初中升高中的現制實況。美國早就實施一至十二年級的義務教育,初中進入高中是以學區分發為原則,僅私校容許考試或面談。法國升一般高中完全沒有入學考試,而其職業學校則採申請入學制。日本「併設型」高中是免試直升,而公私立高中職只可以在指定學區內考試,競爭限於局部。韓國高中一律劃定學區抽籤分發。澳洲則公立中學就近入學,只有某些專門中學或私立學校有入學考試。德國則由於證照制度發達、職校選擇普遍,與其他國家較難比較。全世界有類似台灣這樣,在初中升高中階段就以統一基測做全國性篩選分發的國家,恐怕絕無僅有。唯一近似的,只有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這似乎顯示,全世界只有大中華地區似乎還在「類科舉」文化的陰影之下。
(註二) 教育部社教司副司長翁榮銅(2004)所提出的「知識管理在教育上的
應用」PPT
當前國內外環境情勢剖析
n 國際環境分析
1.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需求:調整教育內容,培養創造力。
2.數位化時代學習型態轉變:提供數位化學習環境,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
3.全球化時代國際競爭激烈:國際競爭取得優勢的關鍵繫於「創意」和「品質」。
從知識經濟反思教育
n 今日的教育仍因襲著過時的工業時代生產方法:根據年級、科目與課程、教授 時數,以制式化、生產線式的課程,透過制式的考試來控制。
n 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教育並非一種儀式,教育的重點不只是灌輸知識,而是發展能力〈基本的語文能力、數學能力、負責的行為能力、以及培養創造與合作能力〉。
知識文盲新定義
n 知識生產量因資訊科技的普及運用而爆增
n 未來所謂的文盲,並不是不會讀書寫字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
組織的成長與發展亦須學習,為了組織文化的活性化,必須培養組織擁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培養對知識的關心、能看到事物的背面、將資訊趣味化及意義化,以豐富組織中的知識資產。
教學型態的改變
教師角色由 傳統教學時代 專家角色 上→下
改為 數位時代資源本位教學 學習促進者 (輔助)
主要教材由 傳統教學時代 教科書
改為 數位時代資源本位教學 不同形式媒體與教材
教學重點由 傳統教學時代 時事實記憶與複誦
改為 數位時代資源本位教學 學生自我提問、自我發現與建構知識
教學評量由 傳統教學時代 注重成果
改為 數位時代資源本位教學 評估學習過程努力與進步情形、並
兼顧成果
當每個人都是大學生 ---李遠哲 主講
l 在民主多元化的社會裡,我們要教育學生的是,每個學生都能實現他的理想,而且我們的教育也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l 林肯總統說:「世界上沒有下賤的工作,只有下賤的人」。
l 「分數」這把尺扭曲了我們的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衡量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讓年輕人做自己喜歡的事,他才會盡心盡力、做得好、學得快樂。
在義務教育裡,我們與全世界都有的迷思是 : 我們絕不能迷信,三十萬個小孩,每個小孩背景、性向都不一樣;而我們有一個課程、一個進度能讓他們以相同的速度走。
(註三)教育基本法
第 二 條 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 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羣、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
第 三 條 教育之實施,應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
及科學方法,尊重人性價值,致力開發個人潛能,培養群性,協助個人追求
自我實現。
(註四)九年一貫的基本理念、目標與十大基本能力
一、九年一貫的基本理念
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終身學習
二、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
培養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拋掉背不動的書包與學習繁雜的知識教材
1.人與自己:強調個體身心發展
2.人與社會環境:強調社會與文化結合
3.人與自然環境:強調自然與環境
三、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
1.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