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eungao.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4025
城南舊事”是日本出生,北京成長,現居台灣的女作家林海音甚為出名的小說,內容是描述六歲的小英子和家人,旅居北京城南六年以來的一段前塵往事,當中透過五個章節:”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壞兒”,及”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等,由小英子所遇到的人和事,如女瘋子秀貞,陌生人朋友小偷,蘭姨娘等,表達了小英子由小孩子慢慢長大至十二歲少女時的心理轉折,實際上這亦作者林海音自己的寫照,那是她自傳式的事,其筆觸細膩,情懷深摯,這部小說曾於二十多年前由上海電影廠拍成電影,影片與小說一樣好,令人印象深刻,小弟很記得當中一首叫”送別”的主題歌,至今仍很記得,是小英子小學畢業時,全校唱出的,甚為感人,以下是那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回,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10422
內容簡介top
《城南舊事》是文壇名家林海音女士獨步文壇三十多年的經典作品。自1960年出版以來,不但在台灣暢銷不斷,在大陸也擁有廣大的讀者群。
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自然毫不造作,道盡人事複雜的情感。而將英子眼中北京城南風光適切的融入字裡行間,在展現真實熱鬧的市民生活之餘,更為讀者架設一個明晰的時空背景。全書在淡淡的憂傷中感染一股濃濃的詩意,讓人禁不住再三尋思個中深意。
多少年來《城南舊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5年,本書在中國大陸搬上銀幕,電影「城南舊事」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大獎金鷹獎」、第十四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等多項大獎。
兒童繪本《城南舊事》由當今中國極具代表性的水彩畫家關維興,運用他優雅詩意的風格和穿透人心獨到的技巧,全然融入故事的情節。畫中舉凡服飾、器物和建築,考據詳實,沒一點隨便或曖昧。人物細緻的表情、光線和空氣的韻動、圓熟豐美的調子,使文圖呈現無懈可擊的呼應。繪本《城南舊事》甫出版即獲選1993、94年「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1993年「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以及1994年「加泰隆尼亞國際插畫雙年展」。
從小說到電影,從成人書到兒童繪本,《城南舊事》是故事、是夢幻,讀者彷若音樂,輕輕扣動人心,字裡行間所隱涵的深意,更令人憾動,久久不能自己。
得獎榮譽:
★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入選
★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入選
★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詳細資料top
規格:平裝 / 200頁 / 20K / 普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但不是知道得太遲,就是已不復記憶,於是我們為已失落的過去悵然不已。善於「文壇憶往」的林海音女士,在『城南舊事』中,寫出她童年居住北平城南的景色和人物,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眼睛,觀看著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每一片段都像一張張膠卷,每一故事,一如一部動人的電影。這也是林海音自己最喜愛的作品。
城南舊事》可視為林海音的代表作。它描寫一九二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城南舊事》包括了五個短篇小說「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它們分開來是獨立的故事,合起來則可視為作者以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城南舊事也翻譯成多種語文,英文版由齊邦媛、殷張蘭熙翻譯;日文版由杉野元子翻譯;德文版由蘇珊妮‧赫恩芬柯翻譯,並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城南舊事》更榮獲亞洲週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認識【林海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3歲隨父母返台,當時臺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5歲來到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
林海音曾先後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16歲那年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一邊讀書,一邊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因而結識當時擔任編輯,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
21歲時,林海音和夏承楹結婚,當時是北京文化界的大事,他和夏承楹一共孕育四個孩子,其中老三夏祖麗後來不但承襲父母寫作志業,近年也出版了母親傳記--從城南走來,以文字為林海音的一生留下紀錄。
1948年,舉家遷往台灣,在台灣仍以辦報、辦刊、寫作、出版為主,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台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林海音對北京有著深厚的情感,《城南舊事》一書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也是她最具影響的作品。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圖畫繪本,並翻譯成各種外文出版。
就在民國49那年,林海音創辦了純文學月刊,隔年又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後來月刊和出版社雖然分別移轉或結束,但那段期間培育無數作家、為文壇留下無數紀錄,到如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
晚年為糖尿病、腦中風、肺炎所苦,2001年12月1日11時46分因器官衰竭辭世。
大事年表
1918 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醫院
1921(3歲) 隨父母返回台灣在頭份及板橋居住
1923(5歲) 隨父母到北京定居南城
1925(7歲) 進入廠甸師大第一附小就讀
1931(13歲) 父親煥文先生病逝於北京日華同仁醫院
1934(13歲) 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就讀
1937(19歲) 正式擔任《世界日報》記者主跑婦女新聞
1939(21歲) 5月13日與夏承楹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
1940(22歲) 轉入北平師範大學圖書館擔任圖書編目工作
1941(23歲) 長子祖焯誕生
1945(27歲) 長女祖美誕生,重回《世界日報》主編婦女版
1947(29歲) 次女祖麗誕生
1948(30歲) 返回故鄉台灣
1949(31歲) 主編《國語日報》「週末」版(至1955年)
1953(35歲) 《聯合報》副刊主編(至1963年),三女祖葳誕生
1955(37歲) 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樹》
1956(38歲) 榮獲第二屆扶輪社文學獎
1957(39歲) 兼任《文星》雜誌兼任文學編輯(至1961年)
1959(41歲) 第一部長篇小說《曉雲》出版
1960(42歲) 《城南舊事》小說集出版
1964(46歲) 擔任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小組第一任文學編輯
1965(47歲) 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訪問四個月
1967(49歲) 創辦《純文學月刊》擔任發行人及主編(至1972年停刊)
1968(50歲) 成立純文學出版社(至1995年結束,共計27年)
1970(52歲) 擔任國立編譯館國小國語科編審委員,主編一、二年級國語課本(至1996年)
1982(64歲) 《城南舊事》由上海製片廠拍成電影並榮獲多項國際影展大獎
1985(67歲) 《剪影話文壇》獲選1984年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
1990(72歲) 主編《何凡文集》並榮獲圖書主編金鼎獎
1994(76歲) 獲頒第二屆「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
1998(80歲) 獲頒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頒贈「終身成就獎」
1999(81歲) 獲頒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
《城南舊事》德文版榮獲瑞士「藍眼鏡蛇獎」
2000(82歲) 獲頒中國文藝協會頒贈「榮譽文藝獎章」
《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出版
《城南舊事》獲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
《城南舊事》出版四十年,北京各學術單位合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
2001(83歲) 12月1日病逝台北振興醫院
著作
《曉雲》
《城南舊事》
《婚姻的故事》
《金鯉魚的百襉裙》
《綠藻與鹹蛋》
《冬青樹》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寫在風中》
《剪影話文壇》
《春聲已遠》
《作客美國》
《芸窗夜讀》
成功大學 林海音女士紀念特展
http://www.lib.ncku.edu.tw/service/extend/activities/2002linexhibit/timeline.htm
北京青年報:林海音心靈的故鄉在北京
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3-06-09/3/8700.shtml
http://www.lib.thit.edu.tw/id26-9101.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6%B5%B7%E9%9F%B3
參考資料
網路
林先生的作品。我們知道她所有的出版事業和寫作,都是到了台灣才開始,北京栽培了林海音,而台灣成就了林海音。一九五五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樹》,是家的文學,筆風讓人感覺她是個非常開朗、快樂的家庭主婦,比如她提到颱風天或下雨天地上積水,孩子興奮得跑出去玩水,林海音的媽媽指責她不好好管小孩,但林海音卻覺得小孩子就應該如此,而她自己也很想加入呢!她呈現了戰後生活的面貌,雖然當時物質條件很差,卻很有家的感覺,從文學史的研究角度,那個時期的寫作內容非常狹窄,老是寫一些身邊瑣事,可是我們卻可以了解戰後大陸來台的知識份子,如何在台灣開始生活,如何適應跟原來生長背景截然不同的環境。
城南舊事
小說《城南舊事》,也是她的經典名著。這一本書在台灣文學史上很重要,大陸也認為它是一部很重要的台灣作家作品。她生長在北京,她寫北京怎麼會是台灣文學?作為台灣文學為什麼它那麼重要?很多人把它列為懷鄉作品,甚至把它列為代表作。北京城,透過一個外來的小女孩英子,以小孩子的眼光來看北京,比北京更北京,至今北京人很可能還沒辦法呈現出這樣道地的北京的民俗、風光。林海音先生擁有很細膩很敏銳的眼光,特別是她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來看當時比較低階層一些北京人的生活,其實它的經典性不只限制在台灣,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更大環境下一部很好的作品,因為它呈現了真實的人性。
《城南舊事》不論從那個角度閱讀都是很好的作品,有人說它是女性作品,因為裡面的主角,比如惠安館裡面的秀珍、宋媽,都是以女性為主角,特別整個小說的敘述者英子,她還沒有受過社會的薰染,用純潔的眼光看這世界,即使看到一個小偷,也不會有那種我們既定的眼光,直接判定小偷是壞人。有人認為它是一部成長小說,每段故事的最後都是別離,最後一段「爸爸的花兒落了」,寫道:爸爸去世了,英子也長大了。整部小說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可以是青少年成長小說,也可以是兒童讀物,或是成年讀者對童年的回憶,它是有很多面向的,我想這是經典小說很重要的條件。
以同情之筆寫女性
林海音可能是戰後台灣文學,最早擁有女性意識的作家,一直到六○、七○年代以後的女性小說的成就,其女性意識要超越林海音其實還很不容易。林海音寫《婚姻的故事》是一九六三年,《燭芯》是一九六五年重要的作品,它們背景是五四,就是比她早的那一代,可能她母親、婆婆那一代的封建壓抑之下的女性,你可以看到她在為她們講話,這就是林海音。她曾說自己受過五四的洗禮,她已經跳過來了,可是她看到許多在傳統之下,被壓抑受痛苦的女性。比如說她寫一位女性自小指腹為婚,她嫁過去不到兩天丈夫就去世了,明知道嫁過去馬上就要守寡,還是得嫁過去,我們試想這樣女人的一生。林海音的筆也關注到這女性的情慾發展,就是她壓抑這麼多年,她有一個很漂亮或者很健康的小叔,那種想像或對男性的嚮往,整個掙扎的心路歷程都寫出來,非常的動人。又如姨太太在舊時代裡種種不公平的處境...等,《婚姻的故事》大都是女性在中國傳統建制度之下,如何被壓抑的故事,這也是為何她的作品到現在都還會被提起的原因。
一九六五年她訪問美國四個月,她是戰後第一個受到美國國務院邀請的女作家,她訪問文學家像賽珍珠,了解兒童文學出版...等,帶了很多資料和幻燈片回到台灣,並寫下《做客美國》。再來是《兩地》,所謂兩地大家知道是台北跟北京,她人雖然在台北但經常想起北京的童年,她一直有個願望,希望有一天可以早上從台北出發,晚上就到了北京,在九○年代她願望實現了。那個年代,兩地一直是她魂牽夢縈的,所以她散文裡常寫到這二個地方。《孟珠的旅程》是以台灣為背景,寫一個歌女一生的故事。《窗》是何凡與林海音兩人合作的散文集,大概是在重慶南路的時候寫的。《芸窗夜讀》裡有很多她為新書所寫的序和一些讀書的紀錄,剛才所提到「流水十年間」的文章就收錄在裡面。
文壇推手
林海音很喜歡拍照,擁有好幾十本文友的照片,她曾在聯合報副刊寫過專欄《剪影話文壇》,回憶她與五○或六○年代作家及文壇的關係。八○年代副刊的影響力很大,銷量是百萬份的,讀者每天可看到一篇林海音的文章和她跟其他文人的照片,可以感受到什麼是文人的生活、什麼是純文學、什麼是作家、這正是最好的文學教育。林海音常常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個很漂亮的女作家,一個積極而且樂於幫助別人,非常有正義感的女作家,許多文學青年在她的教育之下一路走來,對文壇越來越有認同感。
林海音與作家的互動關係非常好,在《林海音傳》有一章「林海音的家就是半個文壇」,林先生常約文友到她家吃飯,大家有事就約在那兒碰面,譬如說白先勇來了,或是張系國來了,大家都會到林先生家,本來是約三、四個人,一到場就會變成八個或十幾個,大家都來了,朋友又帶朋友來。她為台灣文壇創造一個文藝社群的印象,她無意間給台灣民眾創造的一個具體,就叫「文壇」的東西。在七○、八○年代特別是八○年代末,我們都知道台灣有個文壇,林先生開的出版社,辦的雜誌就叫做純文學,她常常講純文學,所以民眾越來越清楚什麼叫純文學,純文學跟大眾文學、跟商業的文學就自然而然的分開了,文壇也就越來越成熟,文學作品越來越有文學的自主性,也就是文學第一,商業性或是政治正確性越來越不重要。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41806554
文章定位:
人氣(1,206) | 回應(1)|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