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12 11:08:56| 人氣2,5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經過中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和市」沿革
本市位臺北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自遠古即為人類聚居之所。經數次之延革改制,迨至日據時期民國九年七月改易地名,取「中坑庄」之前字,連以「漳和庄」之次字,名為「中和庄」;臺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改革制度,廢日本人舊制,改街庄為鄉鎮,仍沿舊名曰「中和鄉」。

民國四十年以降,發展迅速,溪州等地倏成都市鑒於地區遼闊,鞭長莫及,爰有分鄉設鎮之議,經多方籌備,民國四十七年四月一日正式設鎮,定名為「永和鎮」,轄本鄉北部原有八村,設鎮後改村為里共為網溪、上溪、中溪、頂溪、下溪、店街、秀朗、潭墘等八里。本鄉則尚轄枋寮、中原、平河、瓦磘、廟美、牛埔、灰磘、瑞穗、積穗、外南、內南、橫路、頂南、力行、安樂、秀山等十六村。由於鄉區位居交通輻輳要道,工商日益繁榮,人口逐年增加,公共設施亦趨完備,遂於民國六十八年一月一日正式由「鄉」改制為縣轄市──中和市。



年號 大事記要
明崇禎十五年 ‧ 荷蘭人進兵台北平原,驅西班牙人而有其地;據當時荷蘭人戶口表冊,始有Chiron,即秀朗社之記載。即今本市秀朗、秀山二里附近地區,是為本市見諸文字記載之始。

明鄭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 ‧ 延平郡王鄭成功據有台灣,規置郡縣,北部台灣皆隸天興縣。

明鄭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 ‧ 升天興縣為州,本市隸天興州。

康熙三六年 ‧ 郁永和《裨海記遊》僅載有擺接、繡朗二社。

康熙四七年 ‧ 陳賴漳開墾秀朗。

康熙五六年 ‧ 《諸羅縣志》易字為擺接、秀朗二字。

康熙年間 ‧ 霹靂宮建廟。

雍正元年 ‧ 大甲溪以北地區新置淡水廳,並以淡北地方新置淡水堡,本市隸淡水廳淡水堡。

雍正七年 ‧ 慈雲寺建廟(另說為乾隆年間,或一八五一年)。

雍正九年 ‧ 置八里分巡檢(今本縣八里),本市併隸管轄區。

雍正年間 ‧ 南山福德宮建廟(另說為一七五五年)。

乾隆六年 ‧ 劉良璧《台灣府志》始有擺接庄記載。

乾隆十三年 ‧ 漳州人林成祖開闢二八張犁地區。呂德進向擺接堡大墾戶李餘周承領認墾南勢角地區。李成開墾南勢角橫路鹿寮地區。

乾隆二二年 ‧ 廣濟宮建廟。

乾隆二三年 ‧ 漳州人劉金福向秀朗社頭目大生承租開闢秀朗庄尖山腳地區。

乾隆二七年 ‧ 漳州人林天生向擺接堡頭目茅飽琬承墾山腳庄地區。

乾隆三一年 ‧ 福和宮建廟(另說為一七六七年)。

道光二年 ‧ 漳州人呂蕃傳由南勢角向潭墘地區移墾。

咸豐九年 ‧ 九月七日漳泉械鬥,當日枋寮街大火,瓦瑤為械鬥爆發地,枋寮、瓦磘皆被毀。

同治十年 ‧ 枋寮街(今枋寮、廟美、福美、南山等里)為當時擺接堡十七庄內唯一街肆。

光緒元年 ‧ 分為九庄,屬淡水縣。

光緒五年 ‧ 保福宮創建。

光緒二一年(明治二八年) ‧ 五月六日日人據台置台北縣,地方制度暫沿清代舊制,於本市設保長及總理一人,處理街庄事務。
十一月成立保良局,隸台北城保良總局新莊支局。
十一月十六日南勢角呂潮棟、呂元典兄弟及鄉民二千餘人,聯絡台北地區各義軍,進攻台北城,約定舉火觀音山為號,各路齊發。惜軍至網尾渡(今永和中正橋下),為日軍所襲,潮棟被囚成仁,元典亦憂憤而。死南勢角一帶村莊悉為日人所焚。

光緒二三年(明治三○年) ‧ 四月廿六日,日人改易地方制度,於縣之下置辦務署,本市棣台北縣新庄辦務署。

光緒二四年(明治三一年) ‧ 五月二日日人改正地方制度,本市隸三角湧辦務署枋寮分署。

光緒二七年(明治三四年) ‧ 設枋橋(板橋)郵政局。
本市改為枋寮區,屬枋寮橋支廳。

光緒二八年(明治三五年) ‧ 海山宮創建。

光緒三四年(明治四一年) ‧ 創立板橋公學校枋寮分校今之中和市中和國民小學前身。一九一二年(明治四五年;民國元年)獨立為「漳和公學校」,為本市有公立學校之始。

宣統二年(明治四二年) ‧ 本市屬枋橋支廳,廢庄長,置區長及區書記,改稱為枋寮區。

民國三年(大正三年) ‧ 興建台車道(輕便道),起自枋寮,經水尾渡河,至台北市之萬華。

民國五年(大正五年) ‧ 興建台車道(輕便道),起自枋寮,經外員山而終於板橋,全長四公里。

民國七年(大正七年) ‧ 七月創辦枋寮信用組合(今中和農會)。

民國九年(大正九年) ‧ 日人廢除原「枋寮」行政區名稱,取中坑庄的「中」和漳和庄的「和」字,就成為「中和庄」,隸屬台北州海山郡。

民國十一年(大正十一年) ‧ 四月一日漳和公學校溪州分校改稱「溪州國民學校」。

民國十六年(昭和二年) ‧ 四月一日溪州分校獨立為溪州公學校(今永和市永和國小)。
枋橋郵局開辦電話交換事務。
圓通禪寺創建。

民國十八年(昭和四年) ‧ 江讚慶任中和庄長,捐和貲二千五百日圓,創立中和庄圖書館。

民國二一年(昭和七年) ‧ 中和庄場役場編撰《中和庄誌》。

民國二三年(昭和九年) ‧ 設置枋寮臨時公有市場。

民國二七年(昭和十三年) ‧ 五月十三日海山神社鎮座日,祭神包括:明治天皇、能久親王等(位於外員山地區,今台新紡織廠址內)。
川端橋(今中正橋)建橋成功,遂廢龜崙渡。

民國三四年(昭和三十年) ‧ 台灣光復改稱為「中和鄉」(包括現今中和市、永和市)。
政府任命游火金為鄉長(於九月十六日就職)。

民國三五年 ‧ 枋寮派出所設置(至民國卅九年改為中和分駐所)。
一月十六日成立台北縣政府,盡廢日人一切舊制。
一月二三日正式成立中和鄉,隸台北縣,派游火金為首任鄉長。
一月底公民宣誓登記,於中和鄉公所舉行。
二月二八日第一屆鄉民代表選出廿四名代表,林江榮塗當選為主席。
四月七日第一屆鄉民代表會成立。
十二月第一屆鄉民代表會間接選舉鄉長,由游火金當選鄉長、呂芳德當選副鄉長。

民國三七年 ‧ 十一月第二屆鄉長間接選舉,由游建池當選鄉長,何芳牒為副鄉長。
四月十日第二屆鄉民代表選舉廿一名當選,呂傳濤為主席。

民國三八年 ‧ 國民政府遷台,本市增建十個眷村。
鄉民代表會間接選舉,游建池當選第二屆鄉長、何芳牒為副鄉長。
省立台北保健館中和鄉示範保健站成立衛生所之前身。

民國三九年 ‧ 實施縣市地方自治。
九月廿三日第三屆鄉民代表選舉卅七名當選,呂傳濤為主席。

民國四十年 ‧ 六月一日舉行第一屆民選鄉長,無人達法定票數,故無當選者;第二次選舉由蕭昌銅當選。
創建秀朗橋。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公布。

民國四一年 ‧ 十一月創立中和大戲院(俗稱磚仔戲臺)。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台灣省實物土地債券條例」等公布。

民國四二年 ‧ 蕭昌銅當選第二屆民選鄉長蟬聯。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台灣省實物土地債券條例」等公布。

民國四三年 ‧ 三月「台北縣中和鄉地方建設協進會」成立大會。
「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
七月中和國民學校員山分校改為積穗國民學校。
十一月十一日創立和聲戲院(即枋寮戲院、俗稱竹仔戲臺)。

民國四四年 ‧ 二月十九日本市第一次都市計畫公告實施。
四月十七日第五屆鄉民代表選舉三十名當選,呂傳濤為主席。
八月溪州國民學校頂溪分校獨立為頂溪國民學校。
八月中和國民學校員山分校獨立為「積穗國民學校」。
創辦省立建國中學中和分部(即今台北縣立中和國民中學前身)。
八月一日設立郵政支局,隸台北總局。
增設溪洲臨時市場(第二個)。

民國四五年 ‧ 成立中和電信局。
蕭昌銅蟬聯當選民選第三屆鄉長。
創辦中和國民學校興南分校。

民國四六年 ‧ 五月省政府令准分鄉設鎮。
改保健站為鄉生所。
八月成立「台北縣中和鄉溪洲地區設鎮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楊仲佐。
私立南山工業職業學校復校立案,至八十二年改名為「私立南山高級中學」。

民國四七年 ‧ 四月一日由中和鄉析出秀朗八村,正式設鎮,定名為永和鎮。
五月十八日第六屆鄉民代表會選舉廿二名當選,游火金為主席。

民國四八年 ‧ 八月一日中和國民學校興南分校獨立為「中和市興南國民學校」。
十二月舉行第四屆民選鄉長選舉,由張鞏當選,並於四十九年一月十六日就職,因當選票數受質疑,嗣以台北地方法院判決當選無效,於同年四月四日解職。

民國四九年 ‧ 五月十五日投票重選,由江貴元當選鄉長。

民國五十年 ‧ 四月卅日第七屆鄉長代表選舉十七名當選,呂傳亮為主席,簡阿甫為副主席(至五十一年二月由呂芳海補選為主席)。

民國五一年 ‧ 盛清沂教授編撰《中和鄉誌》。
江貴元當選民選第四屆鄉長。

民國五二年 ‧ 八月省立建國中學中和分部,奉命獨立設校,命名為「台北縣立中和初級中學」。

民國五三年 ‧ 江貴元蟬聯當選民選第五屆鄉長。
華夏農專建校,至五十八年六月改制為「私立華夏工業專科學校」。
五月十七日第八屆鄉民代表選舉十七名當選,林坤地為主席,林士斌為副主席。

民國五四年 ‧ 三月五日板南鐵路(中和線)竣工通車,三月二十五日新店線拆除。中和線取代新店線運煤功能,中和站開始營業,為三等站。

民國五七年 ‧ 林德喜當選民選第六屆鄉長。
五月十二日第九屆鄉民代表選舉廿一名當選,呂芳海為主席、游祥雲為副主席。
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台北縣立中和初級中學改稱「台北縣立中和國民中學」。
六月興南國民學校改稱「台北縣立興南國民小學」。
六月積穗國民學校改稱「台北縣立積穗國民小學」。
私立竹林中學創建。

民國六十年 ‧ 創辦台北縣立積穗國民中學。

民國六一年 ‧ 創建福和橋。

民國六二年 ‧ 林德喜蟬聯當選民選第七屆鄉長。
十月第十屆鄉民代表選舉十八名當選,呂芳海為主席,游象傳為副主席。
一月七日都市計畫公告實施。

民國六三年 ‧ 本市農會改稱「中和地區農會」。

民國六五年 ‧ 九月本市完成枋寮活動中心公共造產。
十月「華中大橋」竣工通車。
中和地政事務所成立。

民國六六年 ‧ 盛清沂教授編撰《重修中和鄉誌》。
八月一日創辦中和市秀山國民小學(前身為中和國小秀山分校)。
呂芳海當選民選第八屆鄉長。

民國六七年 ‧ 六月十七日第十一屆鄉民代表選舉十九名當選,徐宗居為主席,游象傳為副主席。

民國六八年 ‧ 一月一日由鄉越級改制為縣轄市。
呂芳海為改制後第一屆民選市長。
鄉民代表改為市民代表會,本屆鄉代即第一屆市代。
八月一日創辦中和市復興國民小學(前身為中和國民學校復興分校)。

民國七十年 ‧ 八月一日創辦中和市自強國民小學。

民國七一年 ‧ 六月十二日第二屆市民代表選舉廿六名當選,江上清為主席,游明財為副主席(後由游明財改任主席,補選林再發為副主席)。
八月一日中和市景新國民小學建校。
十二月國防財經學院及國防管理學校併編為「國防管理學院」。

民國七三年 ‧ 興建永福橋。
八月創辦錦和國民小學(前身為中和國小增設)。

民國七四年 ‧ 三月一日江上清當選中和市第二屆民選市長。

民國七五年 ‧ 六月十四日第三屆市民代表選舉廿九名當選,游明財為主席,林添福為副主席。
江上清蟬聯當選民選第三屆市長(三月一日就職)。
中和市公所由南山路二號舊址遷至現址:中和市景平路六三四之二號。
重新調整行政區域,將四十三里規劃為七十二里。

民國七七年 ‧ 八月籌設板橋市第十九國小,至八十二年二月改名為中和市光復國民小學。

民國七八年 ‧ 賴萬年編撰《中和市發展史》。

民國七九年 ‧ 台灣省立中和高級中學創立。
台北縣立自強國民中學成立。
郵局升格為「中和郵局」。
童永雄當選民選第四屆市長(三月一日就職)。
六月十六日第四屆市民代表選舉卅一名當選,林建宏為主席,邱獻樹為副主席。
九月二十三日起板南鐵路中線停止營業,改闢板南路通往板橋。而舊有之台車運輸稍後皆廢。

民國八十年 ‧ 完成二八張溝渠整治工程。
完成南山溝箱涵加蓋及疏濬工程。

民國八一年 ‧ 七月中和市公所成立全省首創「市政快遞系統」。

民國八二年 ‧ 三月十日第一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公告。
八月二十八日 北二高 中和∣新竹段完工正式通車。

民國八三年 ‧ 台北防洪計畫之中原堤防完工。
童永雄就職三月一日蟬聯當選第五屆市長。
七月十六日第五屆市民代表選舉卅一名當選,林建宏為主席,許進勝為副主席。
興建排水路連城支線十五寬大排水溝及箱涵工程完工。
中原堤防工程及三座抽水站竣工。

民國八四年 ‧ 八月間中和水門、中原水門交本市公所管理運作。

民國八五年 ‧ 七月一日本市電信局在民營化後,改稱「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北區雙和營運處」。
中和市公所成立登革熱病媒防治小組,結合產、官學、民,全力撲滅,成果良好。

民國八六年 ‧ 本省爆發豬隻「口蹄疫」,本市防處得宜,未受大規模感染,計撲殺二七二頭豬。
四月二十二日重修《中和市志》計畫,委由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編纂,中和市公所成立市志編審委員會。
三月一日開辦全民健保,本市為全國鄉鎮市第六類健保人口之冠(近五萬人)。
十月 北二高 中和∣基隆段完工正式通車。

民國八七年 ‧ 一月二十四日呂芳煙當選民選第六屆市長。
第六屆市民代表選舉卅一名當選,許進勝為主席,邱?樹為副主席。
八月一日 第六屆市民代表就職。
九月九日八二三台海戰役勝利紀念碑落成。

民國八八年 ‧ 八月一日規劃出台北縣第一條捷運觀光路線。
中和路、中山路、連城路五叉陸橋完工。

民國八九年 ‧ 一月三十一日 東西向快速道路中和∣板橋段完工通車。
四月公所成立「路面搶修組」。
五月中和大排水路主流段工程開工。
五月橫路里自來水工程完工。
七月六部捷運接駁公車全面上路。
九月內南里自來水工程完工。
十二月鹿寮坑流浪犬之家開張。

民國九十年 ‧ 二月一日中和社區大學正式開課。
十月二日廟子尾鶴齡交誼中心落成啟用。

民國九一年 ‧ 一月二十六日呂芳煙當選民選第七屆市長。
四月二十六日復興綜合大樓落成啟用。
第七屆市民代表選舉卅一名當選,許進勝為主席,游象賢為副主席。
八月一日 第七屆市民代表就職。

民國九二年 ‧ 一月二十八日 東西向快速道路中和∣新店段完工通車。
三月 錦和溫水游泳池興建工程開工。
四月二十一日 華中橋橋和路引道工程完工通車。
六月十一日 第七屆市民代表會補選呂禮旺為副主席。

民國九三年 ‧ 二月二十九日 署立雙和醫院開工。
六月三十日 員山綜合大樓新建工程開工。
十一月 中和市景福里活動中心落成。


民國九四年 ‧ 二月 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新館落成啟用。
二月 中和市冠穗里活動中心落成。
三月一日中和市第一、第二戶政事務所合併。
三月 中和市溫水游泳池開幕啟用。
三月 中和市碧湖社區活動中心新建工程開工。
八月 中和公園經奉核定更名為八二三紀念公園。

參考資料

網路




眷村故事





中和市


太湖新村 復興新村 貿商五村 太武山莊 浯江新村

日新新村 台貿七村 安和新村 壽德新村 台貿新村


建豐新村 南勢角新村 飛駝一村 飛駝二村 一江新村

四知八村 南山新村 台貿一村 警安新村 警信新村

貿商六村 安邦新村



「安邦新村」位於台北縣中和市,是在六Ο年代左右興建的眷村社區,市政府最高情治單位「國家安全局」的眷舍。「安邦新村」興建完成之後,由於佔地廣闊,每戶每家均為二層樓,有前後院、陽台,且綠地、運動場、圓環步道、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當時被鄰近眷村及居民稱為「別墅眷村」。然而,時隔近三十年,工業及城市快速發展,寧靜而少有變化的「安邦新村」反倒成了舊社區,被林立的高樓所圍繞,同時,她也和絕大部分的老舊眷村一樣,面臨了拆除改建的命運。 民國八十八年,一群不甘心舊時歷史和記憶就此消失的「安邦社區」居民,參加了由「社區營造學會」所主辦的「大家來寫村史」活動,帶著濃郁的情感,用他們的心和筆留下了「安邦新村」數十年來的點點滴滴,並且集結成冊,成為台灣第一部由眷村居民自己記錄的社區史。






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 為眷村文化做見證

--------------------------------------------------------------------------------

【大紀元7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十三日電)以文史研究與田野調查為主的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今天舉行「眷村~即將消逝的名字」第二輯新書發表。蒐集老舊眷村的風情珍貴照片,透過口述歷史保存眷村文化,讓逐漸消失的眷村,停留在大時代的記憶中。
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理事長黃政瑞表示,眷村生活在中和市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份量。幾十年來,傳統眷村的灰瓦竹籬,逐步被現代樓房所取代。我們所熟悉的「眷村文化」,也開始有了新時代的風情。

以往因為軍隊駐紮因素,中和擁有不少的眷村,更因為各種部隊不同屬性,展現眷村村名的不同風華。知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李艷秋,出身連城路上的台貿一村,現在已經改建成國宅。

仍保留眷村風貌的安邦新村屬於國安局的眷村,目前仍有一百餘戶住家,是中和少數沒有改建的眷村。村內綠樹成蔭,是鬧區中珍貴的綠地。只是,因為空間與各種因素,居住的多屬於年紀大的長者。也有部分媒體人出身安邦新村。

包括四之八村、一江山戰役官兵居住的一江新村,都是老中和人的共同記憶。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屢次演講時就強調,他的第一個故鄉就是改制前的中和鄉。

在台灣多元的社會中,眷村及眷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已形成了次文化,成為台灣歷史及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黃政瑞表示,中和是台北縣眷村最多的地方。即使今天老眷村多已經改建,但是,一棟棟寫著「某某新城」的建築,還是有著濃厚的眷村味。如同某些眷村第二代子弟說的,「眷村的人,一聞那味兒,就是知道是眷村子弟。」

中和市眷村有二十六處,民國四十年代,眷村人口甚至高於中和的本地人。當時,行政區為中和鄉。這些包括軍事眷村、國安宿舍、台北市警察局、以及位於連城路的公路二村。

有些眷村逐年合併與改建,例如,貿商五村、貿商六村、舊警信新村、九如新村等。至於位於中和與板橋交界的壽德新村,是民國五十三年興建,主要為了容納當時飽受大漢溪水患的板橋力行、篤行、文和、婦聯一村、婦聯二村等眷村居民。

壽德新村占地四點六公頃,是中和地區僅次於飛駝新村的第二大眷村,大部分住戶包括陸軍、國家安全局、軍情局、憲兵、警總等單位。目前,壽德新村已經改建大樓國宅,中和市副市長韓國瑜、前立委林正杰等人,就是出身壽德新村。

黃政瑞表示,「中和庄」在這樣一個歷史變革的關鍵點,以「田野調查」結合「口述歷史」的定位,翔實記載中和市各眷村生活,以及影像,希望保存這份中和的文化風情。

隨著當年大批眷村及駐軍進駐中和週邊地帶後,引進的大江南北美食匯聚一地,更讓中和形成了一個美食大都會。

中和市前市長呂芳煙與現任市長邱垂益也都參加新書發表會。呂芳煙是中華民國八二三戰役協會理事長。

邱垂益表示,老舊房舍可以改建,但深層文化不應割捨或遺忘。近年來中和各眷村的新建大樓工程,提供了新式國宅,大幅改善居住品質,同時也造成「眷村文化」的快速流失危機。

所幸,「中和庄」工作同仁的心血付出,投身地方文史保存,十多年來,蒐集出版的文獻,讓中和的文化更豐富。








中和市的特色


潑水節:

中和:用心打造一座城

入境隨俗水噹噹
談起中和,讓我們從當地連續舉辦多年的「中和潑水節」開始:這節日起源於南勢角有條華新街,是緬甸華僑在台的聚居處,而藉由趣味性的文化活動,不但拉近了本地人與緬甸華僑的距離,更意外地打響了中和市的知名度。
而這配合緬甸習俗於每年四月中旬舉行的潑水節,那真是好玩極了,因為可以正大光明、名正言順地玩水,玩到瘋狂、玩到過癮。當天只見大家水壼、水桶、水龍頭、水槍甚至水缸…通通出爐,反正見人就潑,看到小狗也不放過;但被潑的人無論如何都不能生氣,因為在這一天別人拿水潑你,是表示對你祝福之意,那你怎麼可以生氣呢!

不過,不氣歸不氣,女生切記不要穿濕後會透明的衣服,以免事後穿幫就糗了。另外,小朋友往往玩得最瘋,卻又最容易著涼,爸爸媽媽最好能事先幫他們多準備一套乾淨的衣褲,因為,中和潑水節現場,是不容許有任何一個人不成為落湯雞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每年潑水節,總是會吸引不少媒體、愛好攝影人士到此捕捉鏡頭,另一般民眾也常會隨身帶相機,想留下自己與家人難得濕淋淋的模樣;但是,「水」是珍貴相機的天敵,每年潑水節現場總是有人因為被人「偷襲」,造成相機進水的慘劇,偏偏因為對方不是故意的,且習俗規定被潑水者不可生氣,使得被害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真的是很悶!

而拜潑水節在中和一砲而紅之賜,南勢角商家也嗅到了人潮背後的商機。現在的南勢角,雖然街道還是一樣狹窄,人還是一樣多,卻比過去整齊乾淨許多,假日在這裡壓馬路、逛夜市,跟逛百貨公司別有一番情趣,吃喝玩樂的價格自然也實惠許多。



烘爐地:

烘爐地又名南勢角山,標高302公尺,位於中和市南緣,是天上山列延伸最東端的山頭,山頂平坦開闊,展望良好,由此俯視台北盆地,視野極為寬闊。對於北二高行經中和路段的開車朋友,應該都對於矗立在山頭的巨型土地公像印象深刻。

  南山福德宮創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西元1736年),距今已有兩百六十年的歷史,廟內供奉福德正神,為漳州移民呂德進拓墾南勢角時所建。該址傳說為風水極佳之地,福德宮左右兩側,各突出一塊山頭,三足鼎立,狀似烘爐,該廟下方約五十公尺處聳立一塊巨石,地理師稱此時為烘爐之火母。烘爐得火母,故能生生不息,當地居民皆相信該處為難得的福地。

  不知是否近年來樂透彩的風氣興盛,中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認為土地神即為財神,福德宮總是香火鼎盛,再加上烘爐地平日即是民眾欣賞台北市夜景的勝地,即使是平日的晚上,這裡仍是熱鬧非凡。

  此地距離中和市區很近,大家甚至可在興南夜市吃吃宵夜後在上山欣賞夜景。順者迂迴的山路不斷的攀升,即可抵達巨大土地宮像腳下的停車場,這裡的展望已經很佳,若是仍不滿足,可以順著停車場邊的階梯繼續向上步行。階梯的設計看不見頂,爬完一段後,才發現原來還有一段,相信不少人是這樣一段段被騙上去的,但是,寺廟的正殿就蓋在山頂,虔誠的信徒們,或是想看夜景的朋友們就努力爬吧!

  雖然時間已是晚上十點多,這裡的香客仍是絡繹不絕,宮裡有一尊較小型的土地公像,許多人都會摸摸祂手上的金元寶,或是土地公的白鬍子,希望能藉此帶來福運。

此處也是烘爐地的至高點,許多的年輕人都坐在頂樓陽台的石椅上欣賞夜景



參考資料

http://alumni.csie.ncu.edu.tw/~stone/Temple_01/Temple_01.htm+http://www.tpc.gov.tw/tpc/county/home/Book/moonbook/moonbook33/liferange/liferange_right_01.html




講一些人文及街景


和市有家『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在四號公園(佔地很大),已命名為228公園了。

中和有一條捷運線, 經中永和。中和市的車站: 永安(和永和共用), 景安、南勢角

中和的副都心有以下: 雙和區(就中永和交接處)、積穗(和土城交接處)、埔墘(和板橋交接處)、圓通(在圓通寺那一帶)、漳和、中和、南勢角(接近新店安坑)、秀朗(接近新店市)、海山(和板橋交接處)

名勝古蹟: 圓通寺、烘爐地、廣和宮

風景: 228公園、中和市運動場

市集: 枋寮夜市、南勢角夜市

大專: 國防管理學院、華夏技術學院

高中: 中和高中、錦和高中、南山高中、智光商工

工業區: 中和工業區 (在中山路、中正路、建一路、建八路、連城路一帶)

台長: 薇薇
人氣(2,5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