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自助旅行去了一趟東京。
也沒什麼好說嘴的,東京大家常去,自助旅行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卻是我和家人朋友出國了許多趟之後,第一次的自助旅行。
先前也去過日本好些地方,北海道,京都,九州,北陸,一概是父母領著參加旅行團,卻總不是那麼盡興。其一是三人行,往往我得跟領隊或者同團的遊客同宿;其次是早幾年我陷在難解的情感中晦暗地度日,我每每想著「重點實在不在去了哪裡,而是和誰在一起」,多希望能跟那個不可能在一起的人一起出遊。
幾年後我慶幸自己還活著還有一點閒暇能出國,並且晦暗的情緒並沒有老是占上風,雖然是一個人。
一個人的自助旅行說起來也無聊,一個人,旅途中能多愉快呢?好吧就算得著了種種的樂趣,又能找誰分享?或許也就是自言自語,傻笑,搔頭,被路人目為一個怪胎罷了。
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而一直懶於著手準備。然而,呼呼地冷風吹來,我已經拖起行李箱,走在冬日的東京街頭了。
出發前試著想像眼前將展開的,是一場壯遊,流浪,或者什麼,但哪裡有什麼壯遊或流浪,不過是換個地方花花錢過過癮消遣消遣罷了。
花點小錢,帶上供應行動網路的小機器,帶上手機,帶上平板,一個人不真的是一個人,隨時隨地聯絡上台灣的父母,說聲很好很好不用擔心,並無時差地同朋友在臉書上互動。然後到了一個景點,搜尋網友們寫的食記遊記,不太容易錯過什麼熱門的店家和食物。
但此行於我仍舊別有意義。
相較於過去的跟團旅行,如今是終於把行程的主導權給奪回來了。早上想睡晚一點,中午了還不餓跳過一餐不吃,下午在咖啡廳發呆一下午,晚上興起臨時去了一家美麗書店……很有充分的彈性空間。雖然限制仍有,比如一個人總不好跑進什麼吃到飽的店。
隱隱地和自己的當下的生活有一點類近。念了那麼多年書,花費時間精神穿過那些喜歡的不喜歡的科目,好歹總是畢業了,雖然也並沒有不喜歡。畢業以後,雖然被工作綁著,雖然能運用的時間有限,但總之是可以好好地思考,找尋,做一些自己開心的事情了。
比如我又開始斷斷續續地學起一點日文。日本畢竟餵養了我太多太多,從小說從日劇從電影。不好意思地承認,有太多時候我日劇看著看著不禁就熱淚盈眶了。
帶著一種報恩的心情,帶著一點點日文在東京晃蕩,說來好笑,記得最熟的一句是「抱歉,我不會日文」。然而以這麼一點最基礎的異國語言在異國同人溝通,有種別樣地新鮮感,是一種「真的有日本這樣一個國家,有東京這樣一個城市」的確認,同時親眼見到東京這樣一個浩浩大城,目睹無數的人於其間生活、行走,確實地感受到,國家之外還有國家,世界之外還有世界。
我有一點放心。某種程度地確定了這世界不可能是一場我為配角或者我為主角的《楚門的世界》,那樣要動用的資源太過龐大。卻也有些惶恐起來,那麼我確實是這千萬人中微小不值一提的一粟。憑依著什麼樣的東西,我能將自己從世上的千千萬萬人中區分出來呢?有什麼樣的事情是只有我做得來的嗎?少了我這整個世界會有什麼改變嗎?
許多時候便這樣自言自語著,又或者在內心和自己嘰嘰喳喳地對話著。似乎想通一些什麼,又似乎什麼也沒想通,甚至招來更多的疑惑。
總之是這樣完成了一次的旅程。
回到台灣,很念念不忘在東京和自己獨處的日子。自助旅行的種種有趣之處,我想我是比多數人要領略得要晚了一點。對我來說,特別有吸引力的一點在於,慢慢地逐步地計畫一趟旅程,然後實踐,然後完成,就好像向著夢想一點一點往前邁進。往後反覆操練,或可完成更遠更深的旅行,或可構建更大更繁複的夢想。
中華副刊2019.02.0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