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女兒學校門口,對街突然傳來「碰」的巨響,嚇了一大跳,以為瓦斯氣爆,準備就地臥倒,哪知一陣甜香飄來,轉頭一看,是爆米香啊!
膨大的米粒從袋子裡倒出來,和上了麥芽糖和花生,香滑柔順地躺在方型的木盤裡,小販拿起木棍,來回壓碾幾次,擺平之後,接著木尺和大刀伺候,俐落地切成一塊塊,香脆可口的米香終於大功告成。好久不見的爆米香小販,叫人又驚又喜,我快步向前,買了一袋嚐嚐,沒錯,就是這個味。老滋味在唇齒間打轉,舊時光從腦海裡升起。
台北街頭每年總會挖開幾條路、多出幾棟樓,但不免也有些風景逐漸凋零,沿街叫賣的攤販是最叫人懷念的一種。
小時候,那賣粿的踩著三輪車,大老遠就喊著:「來喲,來買芋粿、菜頭粿、油蔥粿、紅豆甜粿、芋粿翹…」
小販每天幾乎都是固定的時間來,大人、小孩身上也有隱形時鐘,不是午睡醒來,便是肚子開始咕咕叫,心裡盤算著:賣粿的也該來了吧?果不其然,巷口傳來了清徹的叫賣聲,小孩爭相奔出門外,就怕一步慢,小販看看沒人,踩起三輪車,又走了。
賣粿的掀開竹籠,翻開棉布,一陣白煙衝天,又香又Q的油蔥粿或是九層炊在眼前晃動,看得貪嘴小孩直嚥口水。小販將粿一刀一刀片下,盛在小碟裡,淋上特製的油膏,油蔥的味道滲入粿中,醬料也是,一口一口全滑進嘴裡。
好好吃啊!吃完,叫老闆打包兩塊芋粿翹!芋粿翹熱騰騰的黏在一小片荷葉上,更添幾分香氣。紫灰色的芋粿翹是我的最愛,不知道為什麼,小販炊的就是比媽媽在市場買的新鮮美味。好吃是好吃,但頑皮的小孩總會在你旁邊這麼唸:「芋粿翹,吃到半路死翹翹!」爆米香也有童唸:「新娘水噹噹,褲底破一孔,後壁爆米香,米香沒人買,新娘跌到屎溝仔底…」總之是好玩,求個押韻,但吃東西的人卻吃得臉色一陣紅一陣青。
小孩是粗野人,包括我自己。那時穿著短裙四處跑跳、到處磨蹭,衣褲破掉是常有的事。有回抱著一袋爆米香,某個鄰居男孩突然衝出來翻我的裙子。死翹翹了,那天內褲真的破一個洞,大夥兒嘩然大笑,我羞得哭了起來,好長一段時間,見到爆米香我就臉紅。而不幸跌到水溝裡,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賣粿和爆米香的通常是上午或下午來,到了黃昏,賣包子、饅頭的老伯伯騎著腳踏車來了。伯伯中氣十足,尋常是這麼喊:「滿頭──,瞞頭,饅頭──,蠻偷」四聲起伏,長短音交錯,像唱歌一樣。又因為山東大伯的口音新鮮有趣,也成了小孩最愛模仿的對象。
吃過晚餐,看完八點檔,功課卻還沒寫完,爸媽一邊生氣吆喝,一邊就把電視關了。糟糕!今天作業特別多,外加訂正考卷,罰寫十遍,看來又要寫到十一、二點。我拿起沙漏當碼錶,每到緊要關頭,我都用這招,沙漏漏完,一行字就得寫完,效率奇高,但字也奇醜。漏了一夜的沙,晚餐積存的能量也差不多耗盡了,不擔心,還有消夜呢。
消夜時段來的攤販,一般是賣麵茶和燒肉粽的。賣麵茶訊號最特別,不必叫喊,只要在靜夜裡,聽到一陣茶壺燒開冒氣的聲音,那就是賣麵茶的來了。麵茶其實是米麩,米麩加上糖,炒過之後呈現褐色,開水一沖,攪勻之後,便是又濃又稠的麵茶。麵茶有時配上一塊膨餅,冬夜裡吃麵茶,從頭到腳都暖和。
麵茶的攤子消失得早,國中之後,夜裡來的,只剩下賣肉粽的。
所有小販的叫賣聲就屬賣燒肉粽的最悽涼,或許是來得最晚,也可能是尾音拉得最長。「燒──肉粽───,賣燒──肉粽──」,一聲一聲傳來,如果是雨夜,叫人聽了鼻酸,此刻我若熬夜讀書,必定會推開窗子:「賣肉粽ㄟ,稍等一下!」隨即飛也似的奔下樓去。有時等了一夜,小販卻沒來,不免讓人聯想:是家裡有事?還是昨夜下雨,染了風寒?大概是郭金發唱的一曲「燒肉粽」太深入人心了!
「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疼痛,乎我讀書幾落冬,出業頭路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到底是夜半的叫賣聲引發歌詞的想像?還是郭金發的歌聲,讓人覺得賣肉粽必然有悽涼身世?恐怕是互為因果吧。而我的任務,也只是努力地吃,快快考上理想學校!
其實沿街叫賣的小販,不單是賣吃食。最叫人熟悉的,無非是收報紙、破銅爛鐵的。另外還有磨菜刀、剪刀;修紗窗、紗門、玻璃的……。
前不久,我家後陽台的紗窗破了個小洞,叫人來修也不是,貼上膠帶又三不五時掉下來。有個閒閒的午後,大馬路上突然傳來了「修理紗窗、紗門、玻璃」叫喊,我正想推窗,但隨即想到:我住在大樓,隔著這樣的高度以及馬路上卡車來往的聲音,就算喊破喉嚨,小販也聽不到吧?果然,才只是轉個念頭,小販似乎頭也不回,聲音越來越遠…….,然而我的心情卻停留在方才那一刻,想著小販會不會轉業?一天下來,他能找到幾個客人?
但願這些流動攤販不是凋零,只是遷徙,就像《百年孤寂》裡的吉普賽人一樣,帶著笛聲、鼓聲還有鈴聲,繼續漂流到下一個村子,依舊販賣著最新和最驚人的玩意。
夜裡寫稿,肚子也餓了,走到樓下的便利商店,二十四小時都買得到冷藏櫃裡的肉粽、碗糕和蘿蔔糕。只是麵茶沒有了,油蔥粿和芋粿翹也吃不到。少了等待時的狂想、攤販獨門的叫賣聲,以及童年玩伴的嬉鬧,微波爐裡加熱的肉粽,似乎失去了說故事的魔力,也失去了往昔的味道。
**刊載於中華日報副刊 2008.03.0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