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20 02:30:20| 人氣3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鮮貨】是該重新定義「國片」的時候了─李志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年來,台灣電影之衰弱不振是人盡皆知的事實。稍具知識的人大概都明白:若沒有大破大立的革新,是不可能有重生機會的。

 造成台灣電影低靡的原因誠然很多,但政府主管部門長期缺乏有效政策必須負很大的責任。現今政府一方面花錢輔導國片,另一方面卻又「無限制開放外片進口」的作法,無異緣木求魚,美其名曰「輔導國產電影」,卻無能發揮「保護」之實,惹來「愈輔愈倒」之譏。

 一項具體的事實是:二○○二年,台北市戲院電影票房總額雖然高達十八億七千七百萬;外片比例占百分之九十三以上;但國產電影總票房卻不到六○○萬(只占百分之一),幾乎已達「輸到脫褲子」的地步了。

 於是放眼台灣電影市場,幾已成為好萊塢影視霸權的禁臠。現在我們已經很少看到用影像述說自己土地的故事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台灣身為一個國家的文化主體性一點一滴地流失。

 然而值此時刻,台灣的紀錄片界卻是異軍突起,不僅創作力蓬勃,且製作團隊行動力強,在國際影展的口碑與深入民間的力量上,均有超越一般劇情電影的氣勢;可說是繼台灣新電影運動後,最具爆發力的影像創作能量。小野也曾多次提及:若是台灣電影能再有一次復興,機會可能出在這群紀錄片創作者身上。

 以二○○四年為例:已上戲院和即將上戲院的本土電影,從元月計至九月為止,總共十五部,其中紀錄片就包含四部(彭文淳的《歌舞中國》、郭珍弟、簡偉斯的《跳舞時代》、陳龍男的《海洋熱》、吳乙峰的《生命》),占國片上映電影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七,前兩部票房也不俗;甚且凌駕某些劇情電影。而歷年來台北電影節的百萬首獎多由紀錄片獲得,純16影展也納入許多紀錄片,記錄電影在台灣的重要性已是不爭的事實。

 綜觀國際影壇,紀錄片《華氏911》拿到今年坎城影展的首獎,名導演拉斯馮提爾的DV作品仍在影展上大放光芒,但我們的政府還在依十幾年前的舊規範訂定電影政策?國人自己拍的紀錄片依舊不在國產電影的範疇裡面?

 根本解決之道,宜盡速制定「本國電影保護法」,並修改法規,重新定義國片。讓紀錄片亦能納入電影的輔導、獎勵之列,得到公平的對待。若能進一步積極輔導紀錄片電影推上戲院,必能增加國片電影的多元化表現及產值。打破了舊有的框架,許多資源和生態必然重新洗牌,台灣電影的新局,極可能靠紀錄片重新開啟一片天空。


本文刊於 2004年9月18日《自由時報》自由副刊

台長: 阿盛
人氣(3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