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從一名萬念俱灰﹑用盡一切方式自盡尋死的中年失意男子開始的。
這名男子叫奇克‧伯納多﹐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是明星棒球選手﹐從小聯盟退下後一事無成﹐成為一名默默無聞的保險推銷員。他和妻子結婚後有一名獨生女兒﹐但他和妻子的感情不好﹐兩人離婚後更與獨生女的關係冷淡﹐最後還染上酗酒的惡習。
在家庭裡﹐連獨生女結婚都不院寄邀請函給他;在事業上﹐他的棒球生涯沒有進展﹐賣保險也被人辭退;在人生中﹐他失意而失敗﹐萬念俱灰。
於是他想尋死﹐獨自一人開著老舊的車﹐回到他成長的老家打算自殺。
他在路上出了車禍﹐在昏沉混沌裡﹐他恍惚地從地上爬了起來﹐徒步走到當年他的老家。而當他回到家的那一剎那﹐有人從裡面替他開了們﹐然後﹐他見到了原本已經辭世多年的母親。
已經死了許多年卻依然美麗如昔的﹐母親。
或許她是鬼魂﹐也或許她只是出現在他的想像中的幻影﹐但他卻是見到了死去多時的母親。
母親﹐和他過往的生命。
他再次回到從前﹐得知了母親在父親離開他們之後為他們所做的犧牲﹐更得知了原來母親曾經並且持續不斷地愛﹐一直一直地愛護著生為她的兒子的他﹐從以前到她早已離開的現在﹐以及漫不可知的未來。
這應該算是勵志類的書籍——原本正是我所不愛看的故事。但這本《再給我一天》﹐卻莫名其妙地緊緊牽住了我的心﹐讓我欲罷不能地不斷看下去﹐直到結束閱讀。
這是一本讓人看了﹐除了會對人生產生正面的思考之外﹐更會讓我們坐下來思索﹐回顧我們過去的生命裡﹐父母對我們的付出﹐並探索「家」對我們的意義﹑和愛對我們的重要性。
奇克的父親在他還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父親一直是嚴肅而難以接近的人﹐也或許是這樣﹐父親讓奇克充滿了遙不可及的仰慕。所以奇克從小就想盡辦法地討好父親﹐譬如當父親告訴他:「你可以選擇當媽媽的兒子﹐也可以當爸爸的兒子。但是你不能兩個都當。」的時候﹐奇克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討好抓住那個不怎麼友善的父親;「於是你選擇了你覺得會失去的那一方﹐緊緊抓著他。」
奇克這麼想的﹐而這不也是我們所會選擇的?
我們害怕失去難以捉摸的東西﹐卻反而對會忠心守護在我們身邊﹐為我們默默付出的一方不聞不問棄如敝屣﹐因為我們明白﹐這個永遠在我們身邊的他﹐不論我們如何惡劣地對待他﹐他都會原諒我們﹐不會改變他對我們那麼堅定的愛。
或許﹐這樣的愛與守護﹐在別人身上會變質﹐會消減甚至消失﹐但當這個被你遺棄被你傷害的人是母親(也許那是父親﹑或是任何會以這樣無怨無悔的愛來為你付出的家人)﹐這樣的愛是永遠不會變更的。
我喜歡故事裡﹐當奇克和死去了的母親度過了神奇而對他來說幾乎顛覆了他所有過往信念的一天之後﹐他曾抬頭看了一眼母親﹐然後他「領悟到﹐當你凝視你母親﹐你就是在凝視你在世上所能見識到的最純粹的愛。」
這是如此真切而沉重的一個領悟。回頭想想﹐身為故事外面的人的我們﹐有多久沒有凝視我們的母親了?又有多久﹐我們不曾去細想去體會﹐母親給我們的那麼純粹無條件的愛?
當我們失去了母親﹐或是最愛我們也是我們最愛的任何一個家人﹐我們是否曾經如此懊悔痛不欲生﹐然後明白了曾經我們竟如此地將這樣的愛束之高閣﹑不好好地去珍惜它?當我們對傷害了如此愛我們的家人的時候﹐當我們對他漠不關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曾經如此卑劣地沾沾自喜﹐不去反芻自省﹐反而放任自己繼續那樣的傷害?
書中有一段令我難以忘懷的橋段:當奇克的母親訴說起年輕的時候﹐當她渴望得到一個孩子時﹐曾經傻氣地在樹上刻字﹐祈求上天賜予她一個孩子的時候﹐那樣天真浪漫的情景。當時她對不以為然的兒子說:「有時候做孩子的會忘記這一點。他們以為自己是父母的負擔﹐不知道自己是得到實現的一個願望。」
不是嗎。
我們都遺忘了﹐其實我們到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實現父母期望我們到來的一個渴求盼望。
那不是負擔﹐不是責任﹐更不是我們時常聽到的﹐因果欠債的償還。
那純粹地只是一個小小的美好的心願。
我們被父母全部希望和愛召喚﹐於是我們回應了父母那慇慇的呼喊﹐來到他們的身邊。
在奇克的成長過程裡﹐對於自私傲慢的父親百般討好。父親要求他像個男人一樣理智而冷靜﹐並且能在棒球場上奔馳﹐於是他努力達到父親的要求﹐更對感性溫柔而充滿不知名溺愛情感的母親充滿排斥。
可是當他即將死去﹐再度見到母親的時候﹐他才突然驚覺﹐其實很多時候﹐愛是不講理的:它沒有道理可尋﹐甚至沒有線索。而當一個家﹐充滿了家人對我們的愛﹐和我們對家人的愛﹐那樣的家竟如此完美﹐讓我們留戀﹐安心﹐依靠。
或許它不合邏輯﹐或許它沒有我們所渴盼的理智和成熟疏離﹐但它卻包含了全世界最豐富最精彩也最溫暖的愛。
或許我們所缺少的﹐僅僅是那樣不合理地去愛的本能。
而我們遺忘了﹐當我們去愛﹐也去接受這樣的愛﹐這就是一個家﹐而這樣的家﹐讓我們的生命完整而美麗﹐更讓我們流連忘返。
於是我們渴盼繼續活下去﹐為了這樣的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