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22 21:36:47| 人氣7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nzo Piano 設計 紐約時報大樓啟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時報 F1/國際.運動 2007/11/21
紐約時報新家 52層大樓明淨無趣
【黃文正/綜合報導】

  在網路衝擊年代,《紐約時報》揮別18世紀新哥特式百年地標,搬入曼哈頓中城區的52層全新大樓(The New York Times Building),員工們無不感觸萬千,而《紐約時報》的首席建築評論家尼可雷.奧盧索夫(Nicolai Ouroussoff),又是如何專業評析他們的新家呢?
  今年6月,《紐約時報》遷入造價6億美元的新大樓,起初,員工們顯然不太適應。紐約八卦小報指稱,除了抱怨電梯難等和辦公室會漏水外,新大樓竟然鼠輩橫生,更是嚇壞不少女員工。不過,新大樓也有好康的地方,據稱員工們最喜歡新大樓的自助餐聽,它的服務品質和價格,都頗獲好評。
  《紐約時報》建築評論家奧盧索夫20日在報社專欄上發表名為「驕傲與懷舊,時報新家的混雜情思」文章,他一開頭便戲謔笑稱:「要評論自己老闆的新家,難度著實不低,倘若我說我很喜歡,讀者會說我故意拍老闆的馬屁,反之,則又可能惹來譁眾取寵之譏。」
  然而,就一個員工的角度而言,「時報的新家令我著迷,我對43街的舊大樓,雖有濃厚感情,但那畢竟非工作的好地方;整個編輯部有如迷宮,辦公室桌椅錯置、泛黃的報紙和文件資料堆積如山,這雖有老報社的迷人氣味,但實已不合時宜。」
  他說,相形之下,位於第40和41街之間,由義大利建築師皮亞諾 Renzo Piano 精心打造的全新大樓,感覺彷如天堂。這棟鋼骨結構、玻璃帷幕外牆, 設計搶眼的現代化辦公大樓,或許可帶領《紐約時報》遠離黑暗年代,邁向另一個輝煌的百年。
  但幾個月來,新大樓辦公室內,仍瀰漫著濃厚的懷舊氣氛。過去1 0年,報業遭遇網路數位年代的巨大衝擊,加上紐約雙子星大廈遭九一一恐怖攻擊的負面影響,許多報業老闆對未來都表悲觀,只盼守住老本,不願挺身迎戰。

  紐約現代主義建築在1950至1960年代達到最高峰,皮亞諾設計的新大樓似乎也有向之致敬之意。他說:「偉大的摩天大樓,拉緊人們的心弦,當我們注視它的天際線,不僅找到城市生活的座標,也尋獲安身立命之感。」

  然而,皮亞諾的新大樓似乎未能彰顯此種精神。新大樓玻璃帷幕原採用氧化鋁瓷棒,便於日光散佈、光彩明亮,但皮亞諾後來採用199 7年為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在柏林總部Debis大樓的類似玻璃帷幕。

  儘管他非常努力,並花了數月調整玻璃帷幕的色彩與角度,可惜看起來流於呆滯、欠缺生命力,此外,不統一的外牆條塊以及突兀的灰色鋼架結構,愚蠢的錯誤設計導致整棟大樓外觀,失去躍然生動的光影變化。

  奧盧索夫認為,新大樓的頂層設計一樣令人失望。為強調尖塔融入天際,同時隱藏頂層的機器設施,皮亞諾多增設了6層樓高的玻璃帷幕,然此一決定,卻反而讓尖塔看起來更笨拙沉悶。

  然而,皮亞諾的設計也有其獨到之處,例如出色的結構比例、細部建築之創意等。皮亞諾希望消除大樓內外侷限,讓報社與街道溶成一體。為此,挑高宏偉的一樓大廳,全由玻璃帷幕打造,人們從第8街走入大樓,可一路從電梯,看到會議廳和中庭,透明性極佳,頗有中央車站或洛克斐勒大廈大廳的水準。

  「美國戰後摩天大樓象徵開放、誠實和民主社會精神,報社媒體也同樣如此,服膺透明性、獨立、客觀和追求真理。」報社的中樞神經編輯部也強調開放和透明性,整個樓面採光良好,雙面天井讓3樓和 4樓,從北至南皆擁有充足的自然光線,而且,幾乎絕大多數的座位都可看到中庭內的桃樹。

  奧盧索夫打趣說,起初,不少同事抱怨,編輯部空間太大了,每個人距離好遙遠,他們很懷念以前狹小老辦公室的「親密」滋味,大家都說,不想走進這座明淨寬敞的辦公室工作,因為感覺很無趣。不過,他猜想大家一定會慢慢習慣。

  「現代少數受推崇的建築作品,多以純淨與開放取勝,而媒體這一行也是如此,而且,需要邁步向前進。」

台長: 就是愛建築
人氣(7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