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01 03:59:25| 人氣4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術] 陳界仁的暴亂與溫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還是處於不舒服而且有很多話想訴說的狀態

\

生活習性歸納和假期

\

我覺得疾病 和作飯 和藝術 往往都是尋常人不明白的一種,消解自我。

人跟生活和解的優美,

把陳界仁以前的資料找來並且感覺到它們違抗尋常人的優美 (因為美術館是安靜巨大的)

。看起來不溫柔愉快,

實際上是最溫柔愉快的東西,因為素樸誠懇。

「(喜歡這段話 ↓ )

夢境已經是人唯一還能擁有差異的東西了。」這是一個「企劃」的年代,人生活的每個部分都被事先預測、規劃,在每一種企劃中,人都是同一、均質的,差異不見了,人越來越不知道什麼東西能真正自主,只能在被決定好的決定中決定。只有夢境,最私密的夢境,誰也奪不走。夢境是連自己都無法掌控的東西,你不知道為什麼作夢,這個夢有什麼意思?每個人的夢都不同,即使情節相似,也絕對不會「一樣」。「我珍惜著這樣的差異,那是人所能擁有的最好的東西了。」

藏夢塔蘊藏了兩個意象。在佛經中有一段記載;釋迦牟尼將自己的骨灰分為二萬八千份,蓋了二萬八千個佛塔,每個佛塔都奉有一份佛祖的骨灰。每一座塔都享有二萬八千分之一佛祖的肉身分割。這樣的意象讓陳界仁十分著迷。另一是聖經中的巴別塔典故。世人要造一座通天之塔,集合眾人團結之力,造塔以通天,上帝大為震怒,恐萬能主宰權威被毀,故使世人操不同語言,彼此不能了解,也再難團結一致,散居四處。「這是差異的誕生記載。用每個人最獨特的夢境建築一座塔,這個塔是差異的塔,不是一致的塔。一致並不迷人。

\

以前在中正紀念堂看到玻璃展覽時有同年紀的人創作了一套吹玻璃美術作品也是這種感受,

他身體力行在離島教學;作品本身的色澤和圖案不一定很好,但自述卻很打動心靈。

\

作飯也是,看起來沒有生產力的東西卻是生活的美感和安全感所憑依的東西

\

不過男性與女性的陰鬱和光明是不同的。可證

\

http://news.etat.com/etatnews/981204-1.htm

陳界仁這次作品《魂魄暴亂》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連體,二是蒐夢。

 

《蒐夢》陳界仁在圓弧壁上的石板後藏錄音機,不停播放夢境,兩個白色房間一是「入夢房」,二是「錄夢房」。

 

創作是一種生命的力在驅使自己。我無法回答創作是為了什麼。---人能知道生命是什麼嗎?說得出嗎?

 

似乎,我始終在述說同一件東西,生命除了激情、恍惚、還有什麼呢?創作完,就是失落。

 

在夢境中,有一列長長的隊伍,隊伍中每個人都扛著自己的棺材。裡頭,另一個自己有著過度化妝的面孔。

 

夢是不確定的,它無法被複製,永遠只屬於作夢者自己。這個年代,一切趨於同一,我們越來越難找到彼此的差異,只有夢。

 

有一把聲音要我丟棄一切。作什麼都沒有意義。這幾年我不看電視不聽音樂不看報紙……,就只是想像,你問我靠什麼活?簡單,只有想像。

 

藏夢塔有兩個意象;一是聖經中的巴比倫塔,二是佛教中佛陀將肉身分為兩萬八千份,置於兩萬八千個塔中,人們沿著塔迴旋而上,等於是繞著佛陀的肉身盤旋而上。
 

你甜美的屍體 猶如盛開的花朵─陳界仁的魂魄暴亂

【1998.12.4在地實驗訊】「你有沒有想過瞎子的夢是怎麼樣的?不知道他們在夢中看到的究竟是什麼……」

「有沒有朋友說在夢中見過你?在他的夢中你在作什麼?」

「焦慮,你會不會很容易焦慮?尤其是對著攝影機,不要再拍了,夠了,這真是一個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我現在要逃到攝影機的後面了……」

陳界仁,自言自語已經成為習慣。不停丟出問句、等待著回應,完全無法忍受對話的短暫空白。不停丟出語句探測彼此的距離、關係,要找一個最合宜的姿態繼續。問句往往是以「你是不是……」起頭,無力無奈的問句讓箭頭轉向,成為內在焦慮的寫實外現。彷彿被棄置野地的旅人,不停地高舉空缺了標記的指南針。血淋淋撕去合宜親切的社會禮儀,暴露著交談的雙方無可彌補的距離,所謂「採訪」、「報導」之荒謬,在於溝通之不可能,在於面對虛構之公眾不知如何自我陳述,更在於語言本質之謬誤。訓練有素的社會行為轟然崩潰,有人竟然是連維持著簡單的社交對應都無能,焦慮於是乎瘟疫般蔓延,填塞了訪談雙方的精神空間。陳界仁瞪視著攝影機,焦慮到生氣,終於說:「等一下是不是輪我訪問你……..」

從88年到95年,陳界仁一直過著半獨居的生活。在新店弟弟的住所,

常常一天說的話只有「老闆,給我一包白長。」長長的獨居生活帶來了一些後遺症。「若一天內必須要打三通以上的電話,對我而言,就像有好多工作,我會想了又想,遲遲不能去做。」「很容易焦慮。你會不會?」

不工作、不創作,不動,那麼陳界仁在作什麼?「幻想。我常常一個恍惚,一天就過去了。這段時間中有一年,幾乎徹底的什麼事都沒作,有一天忽然發現,啊,過了一年。」

堅信一個人永遠比一加許多來的豐富。雖然獨居不必然是因為這樣的信念。

陳界仁這次的《魂魄暴亂-Ⅱ連體與蒐夢》有兩個部分,連體是陳界仁96年以來電腦輸出影像創作的系列延續,蒐夢則是陳界仁為藏夢塔而作的一個「創作」。陳界仁計劃從1998十月起到1999十二月止,收集1000個人的1000個夢想,裝置在以1000塊石板建造而成的圓形塔中,觀眾只要沿著石階向上,貼著每一塊石壁,就可以聽到石壁後錄製的每個不同的夢境。登至塔頂,觀眾就可以進入被各種不同夢境包圍的塔中。這個展出算是呈現藏夢塔建造的預備動作,故名曰蒐夢。在這次展覽會場的牆上,陳界仁陳列了許多石板,每個石板背後都藏了一個夢境,牆壁模擬了未來圓塔的面積,圈出一塊圓弧空間,觀眾一走入圓形展場,即刻陷入眾聲喧嘩。唯一逃避的方式是;選擇一塊石壁,俯耳傾聽,潛入任一不知名的夢境。

「夢境已經是人唯一還能擁有差異的東西了。」這是一個「企劃」的年代,人生活的每個部分都被事先預測、規劃,在每一種企劃中,人都是同一、均質的,差異不見了,人越來越不知道什麼東西能真正自主,只能在被決定好的決定中決定。只有夢境,最私密的夢境,誰也奪不走。夢境是連自己都無法掌控的東西,你不知道為什麼作夢,這個夢有什麼意思?每個人的夢都不同,即使情節相似,也絕對不會「一樣」。「我珍惜著這樣的差異,那是人所能擁有的最好的東西了。」

藏夢塔蘊藏了兩個意象。在佛經中有一段記載;釋迦牟尼將自己的骨灰分為二萬八千份,蓋了二萬八千個佛塔,每個佛塔都奉有一份佛祖的骨灰。每一座塔都享有二萬八千分之一佛祖的肉身分割。這樣的意象讓陳界仁十分著迷。另一是聖經中的巴別塔典故。世人要造一座通天之塔,集合眾人團結之力,造塔以通天,上帝大為震怒,恐萬能主宰權威被毀,故使世人操不同語言,彼此不能了解,也再難團結一致,散居四處。「這是差異的誕生記載。用每個人最獨特的夢境建築一座塔,這個塔是差異的塔,不是一致的塔。一致並不迷人。」

早在解嚴前,陳界仁就曾有所謂「行動藝術」的表演。據他的描述是:「夥同一群也是閒閒無事的小孩(那時陳界仁二十歲出頭),趁著選舉一片紊亂,在西門町眼睛蒙上黑布,大吼大叫來回半小時,結束。」。之後更成熟的一次表演是「奶精儀式」,這是一個持續性的演出,四個星期,依序是從鬧區到山區,及山區到海邊的表演。一群年輕人,從東區匍伏爬行到仁愛圓環,進入新象劇場演出,沿途吸引了大批的路人圍觀。從都市的中心漸次位移,演出結束的地點:海邊,對陳界仁而言意味著島的最邊緣。在那樣一個政治氛圍肅殺的年代,這樣的表演有沒有「訴求」?「我一向是最政治不正確的。」陳界仁說。「那個年代,什麼新馬、左派、反體制都還不流行,我也都不懂。演出,只是因為生命狀態吧!在生命經驗中直覺有些東西不對,要喊出來,就作了。」陳界仁在當時與所謂學院人事幾乎沒有任何接觸,一直到後來,也沒有進入所謂的「藝術圈」。

大部分的人第一次接觸陳界仁的作品直覺都是:暴力、煽情。也就是陳界仁96年以來電腦影像輸出的系列。他挪用了南京大屠殺的照片,佈置了遍地兇殘。兩顆頭顱如盛開花朵,在身體上甜美綻放。身著日本軍服的士兵掏出陽具,笑著,正要塞進俘虜的嘴裡。高高吊起的犯人,肚皮有三度空間的刀痕,腸肚正要往外竄出的一刻,畫面凝結。肢離破碎。畫面塞滿了肉塊,可是卻不讓人覺得有血。在陳界仁的創作自述中他寫到:「刑罰作為一種排除構造的具體化儀式,在虐與被虐的糾纏中,旁觀者的參予觀看,使刑罰的行為滲入觀看,觀看是刑罰儀典的真正高潮,一種使「後延」發生的高潮。……..在他們(施刑者與受難者)臉孔或肢體上,是否顯現了心中話語的地圖?而這話語的地圖是否也被書寫在接續的觀看者—我們的肉身內?」

創作自述中對刑罰的詮釋隱然襲自傅柯。陳界仁說;「雖然我會用學院的方式來詮釋我的作品,但事實上,早在我還未閱讀這些文本之前,我的作品已然充滿這些。我知道或早或晚,都必須去面對它。」陳界仁90年創作的《度亡路1—亡者的歷史》已然充滿死亡的意象。雖然是以油畫繪製的粉彩色調,內容卻是佛教地獄輪迴的虐殺景象。「當我將這歷史影像重繪後,並將自我肉身性記憶的肉身影像融入這迷霧中繪製,這像是一種在恍惚中,共時性存在般的影像,這影像對我而言是一種境像。…….」

我將這書寫「境像」的過程,一種對自身體內系譜的書寫,一種替自己命名的行動,稱為「招魂術」。

(記者鄭美雅北美館報導)

 

http://blog.bluecircus.net/cgi-bin/mt-tkbk.cgi/4102

被攝影者的歷史

--與陳界仁對談:《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

【關於陳界仁】

陳界仁1960年生於臺灣桃園,是臺灣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臺灣解嚴前後,曾積極參與表演藝術創作。

1996年開始,他以電腦重新修改歷史刑罰照片的方式,創作了《魂魄暴亂》〈Revolt in The Soul & Body 1900-1999〉系列作品。2000年又以與被拍攝者合作的方式,製作《十二因緣》﹝The Twelve Karmas under the City﹞系列探討「虛假未來」的作品。他對於歷史影像和影像與權力等的思考,通過犀利並令人驚駭的影像,迅速引起關注。他曾參加過1998年台北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0年里昂雙年展、光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2001年個展於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Galerie Nationale du Jeu de Paume, Paris〉,曾獲2000年光州雙年展特別獎〈The Special Award Kwangju Biennale〉。

在2003年3月剛結束的台北雙年展,陳界仁展出影片《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這部黑白影片用緩慢而詩意的速度以三個銀幕放映,他將歷史和台灣當代社會連結起來。這部影片在巴黎的FIAC放映時,被法國的《世界報》評為:「它看起來殘酷,卻是這幾年我們看過最強而有力的作品之一!」﹝註:1﹞

【影片的旅程,起於一張歷史照片】

 
十九世紀隨著殖民主義的拓展,西方用一種嶄新的技術─攝影,將東方世界內在自給自足的天人宇宙擊潰,東方被以某種姿態和觀點定焦、觀看和理解,由是,主體成為被觀看和被詮釋的客體。陳界仁說這像是一種「攝魂術」,在被觀看/拍攝時,主體同時被抹去成為沉默的他者,一個影像,是「凝結在相紙上的『死亡』方式。(註2)」而陳界仁援用的那張因法國思想家巴岱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而知名,由法國士兵攝於1905年的凌遲照片中所凝結的,不止是殖民主義對東方的強勢觀看〈透過了「攝魂術式的科技媒體」(註3)〉,還是刑罰之下從生存到死亡之間的漫長對峙。因此,被攝者的失魂與受刑人的恍惚(因被施以鴉片而延遲了死亡與痛苦),兩者之間形成了形上與形下的彼此指涉,照片做為歷史之證據,揭發觀看和被觀看者間的權力關係,被拍攝者被攝了魂,如同受凌遲者肉身受到的肢解,那個剎那在被定影之後,成為一個被封固的記憶與能量。這張照片因為巴岱耶的詮釋,成為承載著宗教、情欲、酷刑與狂喜的恐怖美學中的重要影像;在中國,直到1997年凌遲的影像才出現在中文刊物﹝註4﹞。1996年,陳界仁以這張凌遲照片為核心,發展出一系列電腦影像合成的作品,「質問影像/權力、身體/刑罰、政治/暴力、理性/瘋癲、自我/他者等議題」﹝註5﹞。

陳界仁曾經用中國道教信仰中地獄裡的那面「鏡」,做為隱喻和討論影像與權力的象徵。

 

http://neogenova.blogspot.com/2005/12/blog-post.html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E9%99%B3%E7%95%8C%E4%BB%81+%E9%AD%82%E9%AD%84%E6%9A%B4%E4%BA%82&fr=yfp&ei=utf-8&v=0

台長: otapa
人氣(40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夜志] |
此分類下一篇:[心得]PP,love,偽父愛--波普先生的企鵝
此分類上一篇:[夜志] 社論:女人的小說或男人?畸文 (ps我三天沒睡身體耗弱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