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以突然昏厥,不醒人事,伴有口眼㖞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僅有㖞僻不遂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特點是發病急驟,變化迅速。
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有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慾勞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風有中經絡和中臟腑之分。中經絡,一般僅見肌膚麻木,口眼㖞斜,言語塞澀,或半身不遂,無神誌障礙。
常見證型有:
①風邪入中,經絡痹阻型。兼惡寒發熱,苔薄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方用大秦艽湯。
②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型。兼腰酸耳鳴,舌紅脈細。治宜滋陰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
③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兼痰多便秘,苔膩脈滑。
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氣湯加味。中臟腑,除見中經絡的症狀外,還有朦朧思睡或昏憒無知等神誌症狀。
又可分為閉脫二證:
①閉證。證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多屬實證。屬陽閉者兼見面紅身熱,苔膩脈滑。治宜辛涼開竅,滋陰熄風,方用至寶丹和羚羊角湯。陰閉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脈緩。治宜辛溫開竅,豁痰熄風,方用蘇合香丸和滌痰湯。
②脫證。證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多屬虛證,治宜回陽固脫,方用參附湯。部分中風病人留有後遺症,如偏癱、失語等,這與病情輕重,治療和護理是否及時得當有關。
(1)中經絡
治法: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以手厥陰經、督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水溝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
配穴:肝陽暴亢者,加太衝、太谿;風 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里、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谿、風池;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 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頭暈者,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歸來、豐 隆、支溝;复視者,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後;尿失禁、尿瀦留者,加中極、曲骨、關元。
(2)中臟腑
治法: 醒腦開竅,啟閉固脫。以手厥陰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加十二井穴、太衝、合谷;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
按語;
1、治療期間應配合功能鍛煉。
2、中風急性期,出現高熱、神昏、心衰、顱內壓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況時,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3、中風患者應注意防止褥瘡,保證呼吸道通暢。
4、本病應重在預防,如年逾40,經常出現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偶有發作性語言不利、肢體痿軟無力者,多為中風先兆,應加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