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提到,《中庸》一書的中心要點,便是子思提出學問修養的主旨,首先必須做到「中和」的境界,這樣才能明白天人之際心性相關的道體與作用。也提到曾子所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內用」和「外用」之學,所以由子思提出「中和」最後才是「明德」、「止於至善」的境界。
自己此次研習中庸也發現到,以往有些經典,如金剛經、維摩詰經,傳題者習慣先從後面的章節開始講起,因為經典的精華及主要的重點就是在最後一個章節。中庸則與之不同,中庸的重點與精義,則在於一開頭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展現出來。
首先說明這原本純淨無染自然的本性是上天所賦予的,當我們率由本性而行的,是符合道的直覺、直觀,這由本自清淨的自性,非後天所污染的起心動念,就像是孩童般純潔無你我分別之赤子本心;但因為處在塵世的干擾誘惑中太久,漸漸失去了原本清淨的天心,如一杯水不斷的滴進墨汁,最後只看到墨的顏色,而看不見乾淨無雜質的水,即使本質還是水。
最後我們必須要以修行這「木炭」來約束自己,慢慢過濾、放下這塵世的包袱與誘惑的「墨汁」,漸漸恢復、回到最初上天賜予我們純淨自然無我的天心「水」,這過程稱之為「教」;「教導、教育」我們了解,如何去脾氣改毛病,增長智慧,如何發菩提心、行菩提行,素位而處,漸漸光亮自我之本心,回到純淨無雜質的純陽之體。
這一開始的章句已經清楚的說出了整本書的重點,不禁讓自己想了解後續是否還有什麼不同之處,也希望自己能夠有智慧可以研習出什麼不同的奧妙之處,感謝聖賢仙佛的明傳詩書暗傳道之用心,更由衷的感謝上天之庇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