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看這套電影前,從這張泛著三位阿娜多姿女郎的電影海報,我們可得到兩個訊息:一、這是齣荷里活歌舞片;二、再仔細看看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字,便知道此片「榮獲」奧斯卡兩項提名。(怎麼好像每套戲也挾著這個名號﹖)不常看電影的我,雖然向來對歌舞片的評價不俗,但單憑這些元素卻不能讓我提起到電影院買票的衝動。要不是友人邀約我去看,我想我永不會有觀看此片的機會。在進入電影院前,為免不知就裡,我特地用手機上網瀏覽它的簡介。這是我的習慣。
「最真實動人的樂壇巨星浮沉錄,揭開追尋夢想、名成利就的風光背
後……以 Effie 為首,三個愛唱歌、發明星夢的少女,柴娃娃組隊往紐
約碰運氣,偶然於歌唱比賽中被金牌經理人 Curtis Taylor 發掘,成為
巨星 James Thunder Early 的和唱女郎。抓緊機會向上爬,加上經理
人的利害手段,三個柴娃娃終於化身「夢幻女郎」紅遍全球。沉重代
價卻隨之而來,爭風呷醋、各走各路、迷失名利場上,一代當紅組合
「夢幻女郎」面臨瓦解危機……」
可惜,就算看過了它的簡介,充其量只知道它圍繞一個成名與人性的故事,而最重要的訊息,卻隻字沒有提及——
種族融和。
——這是導演在片末想要帶出的夢。
也許這個題材比較敏感吧,在抗議歧視「外籍家庭傭工」聲音此起彼落的香港不大討好,所以發行商沒有以此打正旗號。電影甫開始,我覺得有點不對勁,起初想不起個所以然,直至第一個白人出現——原來問題在於片中那黑白失衡的配搭。
片中幾乎所有角色都是挑黑人來演,由主角、配角,甚至大配角、路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黑人充斥整個畫面,白人在這個電影國度幾乎是絕跡的,除了這兩幕:一是飾演把《夢幻女郎》的暢銷歌曲偷龍轉鳳,盜取他人的知識產權的卑鄙白人;二是在舞會上,嘲笑身為黑人的《夢幻女郎》表演完畢,可順便做些低三下四的工作,代表社會上普遍的白人。他們那種富優越感和理所當然的嘴臉,把視黑人為低等動物的觀念表露無遺。換言之,在導演設定下,片中所有白人角色皆不討好,他們不是打壓黑人,就是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壞蛋。
但在現實世界中,是否所有白人都是壞蛋呢﹖這點我有少許保留。其實要真正做到種族平等共融,首先要做到無分你我,不分彼此。愈去營造那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局面,只會令備受歧視的黑人社會地位更形低落。此外,導演挑的三位女主角,雖然都是黑人,但她們的皮膚都不太黑,因為太黑的黑人,(如:Effie 的女兒)根本不能為外界所接納,更枉論如何在電影橋段上站得住腳。這証明在宣傳反歧視的導演其實自己也深深受到「白即是美」這觀念的影響,放棄真正的黑,而挑上半黑不白的 Beyonce。
沒錯,因為歷史關係,白人的確較黑人優越。可是,每個民族都各有優點,例如:白人較為高大;黑人較為靈活;黃種人較有急才。我們斷不能因為一個人的膚色而對他們有不同待遇,因為這些都不是他們可以選擇的。(雖然知名的黑人 michael jackson 跑了去整容。)果真如此,跟那些極為膚淺,憑相貌取人的人何異﹖
依我所知,全世界之中,黑白配做得最出色的,非加拿大莫屬。記得幾年前在加國實習時,校舍內貼著各色各樣的海報,其中一張寫著:“accept diversity, share differences”這短短四字的海報令我久久也不能忘懷。加拿大的國民來自世界各地,各民族文化共冶一爐,他們非但沒有發生衝突,卻真正做到了民族融和:一個小小的的班房,竟坐著廿五個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小孩。白人小孩不但理所當然的跟黑皮膚、黃皮膚的小孩打成一片,更願意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特別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不但沒有取笑伊斯蘭教繫上頭巾的傳統,更明白和尊重其齋戒月的意義。
可想而知,小孩天生的接受力本來很高。優越的信念只是成年人後天強加予小孩的。
雖然我掛名說是教他們「英文」,但在以英文為母語的學生面前,也不敢班門弄斧,因為很多俚語,我都要反過來跟他們學習。還記得第一次用 big book 上課,真的心驚膽顫,久久不能成眠。在緊張十分的情況下,文法雖然有不少錯誤,他們不但沒有取笑身為老師的我,反而專心致志地聆聽,更踴躍地舉手回答問題。小息時,他們還教我玩西洋象棋呢。
那時候,確切地感受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真義,真的令我感動非常。
更令人感動的是,這位常常鼓勵我的啟導老師。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超人,除了法文和音樂外,班上所有科目都是由他一手包辦,真是十分佩服他。還沒去加拿大前,已經異常擔心的我,當得悉大部分同學教 grade 1 及 2,只有兩位同學教grade 3,一位教 grade 5 後,我心想:「千萬不要給我教高年級就好了!」可是,命運卻安排我在十九位同學中教唯一最高的一級,本來以為自己熬不過去,這位前輩卻常常鼓勵我,在我擔心失意時,更給我祈禱。他讓我知道,黑人不是西片中經常打打殺殺的,只不過是膚色不同而已,其實他們跟黃皮膚,甚至白皮膚的人無異。
缺乏國際視野的我,常常搞不懂為何那些中東國家常常發生流血事件、炸彈襲擊、自相殘殺的暴行。他們竟一次又一次的像是很理所當然的傷害別人,最要命的是,事後某組織還要煞是勇敢的站出來承認責任。這等不是斬了一棵櫻桃樹,承認了就可彌補的事情。況且他們一再重蹈覆轍,我實在看不出他們有絲毫的後悔。難道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就不可以和平共處嗎﹖
這,只是個烏托邦嗎﹖
(written by 阿然 on March 12, 200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