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走路
最近看完一本好書「一個人的朝聖」。講述一位退休的老人自動自發離家走路的心路歷程。
在閱讀的過程中,刺激自己想要去山上走走,因為去年整年都沒有回大屯山,我一向很喜歡親近山,如今的感覺卻越來越疏遠。
印象中在七十年元月一日跟隨慈幼社夥伴,第一次爬上大屯山系的面天山與向天池,當時非常喜愛山上的一切,好像回到自己的家裡一樣舒服。
特別是在向天池,這裡是天然的火口湖,可惜近年來已經乾枯,放眼望去只有一小塊草原,卻有非常寧靜的磁場,這裡像是自己的秘密基地,每次回到這裡總想躺下來,仰望藍天白雲的遼闊,放下所有的煩惱妄想。
過去三十幾年有諸多上山的回憶,每次上山如同翻開照相簿,喚醒豐富的畫面,帶給自己再次澄清的機緣,也像是打開機密檔案,讓複雜的心情自然地湧現,帶來自己跟自己對話的時機。
回想起去年此時,心裡浮現抗拒上山的心念,年初時認為氣候太冷,暑期時的感覺太炎熱,年終又在家養病,眼看著天氣晴朗,還是沒有動機想上山。
直到最近是連續大晴天,天氣好得太誇張,心想在馬國或是美國的時候,遇上這樣好天氣,肯定想出門運動,為何回到台灣家裡卻沒有動念出門?
原來心裡面依舊有逃避的聲音出現,幸好受到好書的激發,告訴自己過年之前要上山走走,重新再找回走路的沈靜與感動。
由於只有半天的空檔,前天下午一點鐘,從北投清天宮登山口出發,預計四點鐘回到原地,再搭乘回程的小巴士回捷運站,設定好行進的時間與路線,剩下的就是面對自己。
跟往常不同的是先決定行進的心態,在走路的過程中,只用四句話清理,無論心裡面浮現任何過往的畫面,立刻持誦四句話止念,不再讓心緒陷入過往的回憶中。
從清天宮到向天池僅有兩點五公里,其實直線的距離不長,只是階梯非常多,比較辛苦是剛開始面對一連串陡直的階梯,只要走完最初一點多公里這段路,必定是全身汗溼,過了面天坪之後的路就平坦很多。
一邊走一邊心裡面持念「對不起 請原諒我 謝謝你 我愛你」,自然感到平和與輕鬆,關注自身的呼吸,注意心念的反應,發覺去年累積了不少負面的心念,導致身心失去平衡點。
一步一腳印走著,走路如同誠實的面對自己,當身體感到疲憊,常會浮現後悔上山的動念,腳步變得越來越沈重,當一念之轉,改成自我激勵時,當下感受陽光的溫度與涼風的舒爽,步伐自然變得輕快許多。
原來「境由心生」與「境隨心轉」即是如此,重點不在於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是內在心境的對應。
即使外在的環境非常困苦,只要內心感到平衡與清明,自然是甘之如飴,根本不會感到很難過,心境依然不會受影響,如同顏回夫子的安貧樂道。
相對的,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舒適,當「心不在焉」,無法活在當下時,依然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根本無法享受到豐衣足食。
反省到現今一般人遭遇的困境,表面上功成名就,擁有一切的物質享受,內心卻依然感到空虛無助,因為沒有辦法安心與靜心。
顯見「三界唯心造」,自身真實的感覺,揭示心念的變現。
如同「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又是山」這三種心境的變化,山是如如不動沒有改變的,變動的是自身的起心動念,由於外在的因緣持續變動,產生無常迅速的示現,往往引發不安全感的反應。
每次回到大屯山總會感觸良多,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感概當初最在乎的點點滴滴,如今已經是人事全非,到底我們能夠掌握住什麼?擁有些什麼?
當我們企求因緣不要改變,這是一種小我私我的控制,往往落入求不得苦的陷阱,同樣的,當我們要求他人改變也是一種我執我見,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唯有尊重彼此的差異,才能包容對方的不同。
爬山的心路歷程,如同人生的過程:剛上坡時充滿動力與體力,像是青春期、青年期的衝勁十足,到達山頂或是目的地,好像擁有全世界,卻發現這並不是終點,只是生命的中站,緊接著要邁向下山的行程,走下山的步伐越來越沈重,因為體力快消耗殆盡,如同進入人生衰退期,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因為上山是大步向上,身體的重心向前,下山是要踏穩每一步,不然一不小心失足踏空的話很容易受傷。
上山下山的經歷,類似修道辦道的心路歷程,剛開始的初發心很熱,新道親往往衝得很快,一旦收到考卷時,往往會原地踏步躑躅不前,或是輕言放棄自動消失,有些人越走越慢,喪失前進的動力。
若是一念之差造下罪過錯,反被自身的小我考倒,最可悲也最可怕的是小我是不反省也不認錯,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與惡業。
走路也是走心路,用真心走出一條真我的路,爬山走路是面對自己的最佳途徑之一,感謝大屯山進入我的生命,陪伴著我度過許多高低潮,帶給自己諸多美好的感動與際遇。
1/31/14 5:13:53 AM 於慈恩守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