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抵達已經下午四點多,我們先散步到著名的聖馬可廣場看看落日的威尼斯,這天人潮並不多,整個街道也挺冷清的,船隻也靜靜的停靠在岸邊,一切似乎都在蓄勢待發,等待兩天後盛典的來臨。
(融合東西方特色的聖馬可教堂)
(第一天抵達聖馬可廣場旁的碼頭時遊客並不多)
(蓄勢待發的貢多拉)
威尼斯早期的人口是來自羅馬城市的難民,這些難民主要是為了逃避日耳曼人的攻擊而來到此地。明確的年代已經不可考,目前最確定的歷史紀錄是威尼斯在568年被倫巴底人侵略,使其脫離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之後威尼斯就附屬於拜占庭帝國,因此威尼斯的建築深具有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中北部的統治又於公元751年被倫巴底國王所結束,在AgnelloParticiaco總督統治期間(811-827年)將該國總督所在地遷移到具有高度防禦的里奧多島(就是現在的威尼斯),最初的總督府和聖馬可教堂都是在這段時間陸續被建造完成。
之後隨著各種外來勢力逐漸地削弱,威尼斯也漸漸走向自治與獨立,到九世紀發展成為城邦,逐漸成立威尼斯共和國(9-18世紀),由威尼斯總督Doge領導統治。威尼斯在十三世紀之後日益成為地中海的商業中心,十四到十五世紀為威尼斯的全盛時期,成為義大利最強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國。但在十六世紀初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地中海所佔據的交通樞紐的重要性漸漸減低,威尼斯也隨之逐漸喪失了其在政治與商業上的影響力。1797年威尼斯被拿破崙統治,終結了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威尼斯共和國。最終在1866年威尼斯和義大利統一,從此成為義大利的一部分。
Braudel在他的巨著『地中海』中這麼形容威尼斯於十六世紀的衰敗:「這個由於謹小慎微而經常被人嘲笑,這個充當妓女同土耳其人睡覺的威尼斯,除了謹小慎微、審慎行事之外,又有什麼別的辦法呢?它是自己的個性和政策的犧牲品,更主要的是他自己的軀體、他自己的疆土分散、四處延伸的帝國的犧牲品,是她自己經濟的犧牲品。」威尼斯的地理位置、經濟生存模式、都市建築結構等條件一一侷限了威尼斯面對十六世紀西班牙、土耳其等大型帝國崛起的壓力,十三到十五世紀城邦式的發展模式已經過時,十六世紀是帝國的時代,歷史總體趨勢造就了威尼斯的興起也促成了威尼斯的衰敗…正如威尼斯因水而生也將因水而沒…
威尼斯的外型很像一條金魚,而島上公共汽船的宣傳DM也是以魚的圖案作為logo,很可愛的造型,連結義大利本島的長堤與火車站變成眼睛。整個威尼斯城市的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由118各小島所組成,有177條運河,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四百多座大小不一、造型多變的橋樑所連結。
(很像金魚的logo)
當我踏上威尼斯時一直有很奇妙的感覺,有一種浮在水面上的錯覺,雖然台灣是海島,但踏在台灣的土地上就是很堅實,所以我之前才會跟TY說「好奇妙,我們居然在海中央。」(被他回了一槍)後來查證資料發現自己的感覺果真有其道理,威尼斯真的是一個蓋在水上的城市。這裡的建築方式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打下大木樁,一個接一個的木樁成為地基,在木樁地基上鋪上木板,接著就蓋房子。聽說為了建造威尼斯,義大利北部的森林都被砍光了。真的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水上城市能夠經歷數百年的歷史,見證地中海地區的興衰起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