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1-08 15:47:52| 人氣4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源[思察告知]~誠因法師之淨心誡觀法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敷演說法師,二種陞高座,一者福無量,二者離罪過。

慈心成就人,法施勝財貨,瞋垢是非他,棘刺上坐臥。

       

有漏為基(ㄉㄨˇ),無明作根本,解經不除毒,法師自傷損。

賊心求名利,怱怱未思忖,嬰孩欲登梯,先須戒足穩。

       

學士聰明者,舉動多輕躁,或有錯解義,邪見復顛倒。

是故定治動,七覺中法要,定慧平等修,種智得微妙。

      

世尊在世時,唯教修出離,習善莫生足,少惡即遠避。

念念觀無常,勤修真對治,寂慮學禪那,何須著文字﹖

辛一、『標舉』。

辛二、『正式解釋』。壬一、『分示』,後面是『壬二、徵釋』,徵問來解釋。

我們先看『分示』,分別來顯示。當中分兩科,癸一、『誡勗法師』。『誡』就是誡勸;『勗』就是勉勵這個法師。分三段,一個圈圈一段。第一段『示升座』。

『敷演說法師』。敷演佛法,說法的法師。有兩種陞到高座的情形是我們應當要注意的:第一種、他能夠如法來演說佛法,修福無量無邊,這是第一種;第二種、在說法的時候要注意到遠離人我是非的罪過。這個是總說,下面各別來解釋。

第一個、一個法師能依止慈悲心來演說佛法。什麼是以慈悲心來演說佛法?就是他講法的目的是要成就人,使令眾生聽聞到後能離苦得樂。如此如法的來行法布施,能感動眾生,而且能實際改變眾生的觀念,這樣的說法超勝『財貨』的布施。像《行願品》裡面講:法布施為最。就是眾生的內心觀念改變了,他未來就知道自己如何去斷惡、修善,當然他未來的生命完全就改變了。那財貨的布施只能受用一時,而且是暫時改變眼前的果報而已,當然法布施遠遠超過財布施的福報。所以《金剛經》裡面講:受持四句偈,為他人演說,那是勝過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報。就是這個意思,叫做『慈心成就人,法施勝財貨』。

假設今天做法師,在說法的時候,內心有煩惱、生起瞋恚的垢染,專說人我是非來排斥他人,批評眾生、誹謗眾生。你麥克風聲音很大,所以別人都聽得很清楚,你怎麼罵人家也就這樣把它聽下去了。這樣陞座說法的情形等於在『棘刺上坐臥』,他陞到高座就坐在棘刺上,會被刺得遍體鱗傷。以這種方式來說法的法師,每次陞座說法都累積無量無邊三惡道的罪業,這是講到兩種陞座的情形。

所以在《法華經》中佛陀就教導一個法師應該怎麼樣做法師呢?所謂「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就是你要慈悲,你的房間是慈悲,穿的衣服是柔和忍辱,然後坐在無自性空當中來說法。如此不僅能夠離開過失,乃至於能修無量無邊的福,這是講到兩種陞座。下面再說明專門講人我是非的法師所造作的三惡道罪業。

第二個『顯惑業』,把第二種罪過再更加說明。『有漏業』就是他講人我是非,便造作三界的有漏業作為『基堵』,基就是基礎,『堵』就是牆壁。你說法是要讓人家離開三界的束縛,可是你這個說法的人又再自己築牆壁,把自己跟聽眾都擋在三界裡面出不去。是誰擋的?你自己擋的,你說的法讓人家出不去,為什麼呢?因為你依止無明、愚癡、煩惱作為根本。那你本來講法是要讓人家出三界,結果你又築了牆壁,這個就是愚癡無明。所以作為一個法師--我們這邊講的法師,正常來說都是指出家眾來陞座說法,可是其實一個在家人在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你就代表法師,因為你懂佛法。因此這邊雖然是講法師,其實廣泛來說是指了解佛法的佛弟子。你學習佛法,了解佛經的文字,可是你不排除內心的煩惱毒,你跟人家講說佛法的時候,愈說內心愈煩惱,因此是自己傷害自己,當然也是傷害別人、損害別人。

以下再說明,佛法講的都是讓我們解脫、無我、離開束縛。但是為什麼會『解經不除毒』而來說法呢?就是你依止『賊心求名利,匆匆未思忖』。它一層一層的愈講愈細、愈講愈細,把那個原因一直挖出來。為什麼叫『賊心』呢?你學佛即使不是菩提心,至少是解脫的心,那怎麼是賊心呢?就是因為你學佛的目的是想要求名聞利養而來學法、說法。所以你只注意到如何講而能獲得名利(名聞利養),因此你說法就『匆匆』(急急忙忙)宣說,只要有名利的地方你就急急忙忙宣說,未去思惟量度(『忖』就是內心量度)。你到底內心是有煩惱、沒煩惱?你也不去想,或是佛法的真實義你也不好好想。

因此宣祖苦心告誡這樣急急忙忙求名利、沒有行持的法師,舉一個比喻:就好像一個小嬰孩想要爬上高梯一樣,這個小嬰孩腳沒有什麼力量,爬得愈高就摔得愈重。那麼要如何才能免除這樣的過失?做法師的人想要弘揚佛法,當然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責任,首先你必須好好持戒,把腳穩固了,你未來有基礎再為人演說佛法,就能很順利的把這個法弘揚出去,這個次第不可以弄錯。這是講到法師想要遠離人我是非的惑業要這樣來做。

第三個『治輕躁』,再講到對治法師的輕浮躁動。『學士聰明者』,學習佛法的人士有一些很聰明的人,其實他佛經這樣看兩下就把佛法的差別相看明白了。可是他內心有解沒有行,所以他的身口舉動大都很輕浮、躁動。你就看這個人學佛了解很多,可是講話大小聲喧嘩,在大眾當中就這樣喧嘩。或是他站的時候沒站相,不是靠牆壁就是在那邊動轉,好像在跳舞一樣,很輕浮、躁動,這個是講到身口輕躁。當然這個也會影響他的內心,這個人就會做什麼事情都沒耐性,人家跟他多講兩句話他就沒耐性聽,那麼這種人就不能次第如理的聽聞佛法、思惟佛法,內心也很輕躁。

『或有錯解義』,這種輕躁的人,雖然他很聰明,但他直接用他那種凡夫的知見來分別佛法,有時候就會錯解佛法的義理。因為佛法是一種不思議境,你根本就沒有了解,怎麼能去說佛經就是這個意思呢?自己又再執著自己這種錯誤的見解、邪見,他的三業就照這樣去造作,又進一步更嚴重的產生內心的顛倒。

譬如說有人執著大乘是強調染淨不二,所以有人就強調行婬欲。行婬欲當然是染污,但是你說染淨不二,所以那樣也能證聖道,於是就去行雙修法了,也有這種情形;或是有人講造殺、盜、婬、妄的罪業是如夢如幻,所以偶爾造一點也不要太在乎,不要太緊張。這些過失都是錯解佛意輾轉引生的邪見,在我們佛弟子當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得到。

下面講到如何來對治。『是故定治動』,我們就採用定力來對治躁動,就是於所緣專一、相續安住的這種定功來對治身心的躁動。譬如在佛門當中有「七覺支」這種修法的要義,它就是要使用「定」跟「慧」調平等來修習佛法。「七覺支」我們也簡單說一下。

我們在身心中觀察,若我們內心太沈悶就用以下方法:

第一個、「擇法覺支」。你會選擇這個法它是真是偽、適不適合你用。

第二個、「精進覺支」。這個是真的法、是你適合用的,那就勇猛強悍來修,不做無益苦行。

第三個、「喜覺支」。就是你操作之後會產生法喜,而且要覺悟這個法喜不是從顛倒生起來的,那就透過「擇法覺支」、「精進覺知」、「喜覺支」這三個,把觀慧提起來。

假設你今天內心太浮動了,那就要:

第四個、「除覺支」。把見思煩惱除掉,你有我見、煩惱、貪瞋癡這些要把它除掉。

第五個、「捨覺支」。就是我們會戀著這些貪、瞋等見思煩惱,執著它不願放捨,但是要再把它捨掉,這是更深層的,否則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的煩惱,所以要努力把它捨掉。前面的「除」是針對比較麤的、比較膚淺的那種把它除去,那「捨」是你那個執著的煩惱要把它捨掉。

第六個、「定覺支」。慢慢的你煩惱沒有了,心就定下來。定的時候你不要貪著,因為定有那個法味,你不要貪著,才能順利過去。這時候內心裡面就真的穩定下來了。這個叫「除覺支」、「捨覺支」、「定覺支」,有三個。

第七個、「念覺支」。就是你要善巧的憶念你內心的狀況,使令定跟慧要平均。太沈了你就用前面三個、太浮了你就用後面三個,像天秤一樣要不斷的調,那你慢慢這樣憶念,心就整個穩定下來,就是這邊講的『定慧平等修』。

其實前面三個是比較偏慧,後面三個是比較偏定,要把它調到平等,來對治我們這種身心的躁動,如此輾轉才能契入佛法的真實義理。你有定、有慧,了知佛陀一切種智,就能得到這種中道實相微妙的好處。為什麼你有定慧就能得到中道實相呢?就好像暗室當中,我們看不到真實相,這時候怎麼辦?黑暗中當然我們要點一盞燈,你才看得到。可是點燈之後,你發現這個房間裡面有風,它使光明晃動、看不清楚,所以我們就在燈光上面罩一個罩子。有了穩定燭火的燈光,就能一一照明暗室當中的真實相。這是比喻我們修學佛法也要這樣子,要定跟慧均等,你才能得到佛陀所證得這種究竟實相的智慧。以上是講到對治輕躁的情形,這個都是身為一個法師要注意的,這邊有提到三點過失要避免。

再講到『顯示佛教』,顯示佛陀的一個教導。世尊在世的時候,唯教導弟子修『出離』。『出離』可以分兩個:一個是麤的出離,就是我們要出離三惡道;細的出離是指我們要出離三界,人天也不是我們久待之處。

但你怎麼樣出去?你要怎麼出三惡道?怎麼出三界?十法界的昇沈都是業力決定,不是上帝創造的。既然是你自己創造的業力決定,所以我們應當生起善念來修習善業。『習善莫生足』,就是起善念、修善業,不要滿足,要多多益善。內心生起少許惡念或惡業時「勿以惡小而為之」,要馬上遠離迴避、不去造作。眾生就是如此「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如此努力,如此來斷惡、修善,內心不要生執著,然後把自己的身心控制好。

那你如何如實來斷惡、修善?我們有時候知道這個就是惡、這個就是善,可是要去斷、要去修卻修不來。為什麼?你心中有煩惱、有執著。那如何不生執著、把身心控制好呢?下面宣祖在講話就一層一層的把我們引進去。

『念念觀無常』,你就在念念當中去觀察若身若心都是無常變化的,這種無常變化是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不值得我們去執著。我們講這個無常有麤分的無常跟細的無常。麤分的無常就是念死無常,這一期的生命、色身很快要結束。像《略論》裡面提到三點思惟:

第一個、我們決定會死,每個人都一定要死的;

第二個、死亡不一定何時到來;

第三個、死的時候眼前所執著的這個色身、眷屬、財富都是不管用的。那誰管用呢?只有佛法管用,所以你要放捨這個無常的色身去追求佛法。

這是講到觀麤分的無常。乃至於我們的正報是如此,所依止的山河大地也是成住壞空會變化的,所以我們就能放捨對眼前果報,以及所依止的依報的染著,念死無常它有這個好處。因為既然這個東西它一段時間就敗壞下去,你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拿去栽培它,可是它會敗壞下去,那你的投資不是沒有報酬了嗎?因此我們就能把對眼前這個果報的染著鬆脫下來,去追求善念、善業才能了生死,這是麤分的無常。

細分的無常就是我們觀察過去、現在、未來,念念都是遷流變化的。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現在這個念頭剎那變化,乃至於未來還沒有到,它也會改變。所以除了佛法之外,其餘在心中認為有自性、不可以改變的東西都是執著、都要排除。我們的念頭不斷的一直變,有自性的東西都是不對的,除了佛性之外任何一個東西都會改變。所以我們執著有自性,這樣的執著都要拔除。這是講到細分的無常。

透過無常觀--麤分的無常,乃至於細分的無常,我們把內心對身心這種麤的、細的執著,都如理的把它打掃乾淨。如是長時間一次又一次的勤勉來修習無常觀,真實來對治心中對身心世界的執取,這個就是修習智慧。除了有智慧,其實還要修止,不然你這個智慧就會晃動不能長久。

那怎麼樣修止呢?要「息諸緣務,閑居靜處」。『寂慮』,就是處在寂靜的地方,數數來思慮所緣的佛法,使令心寂靜下來修『禪那』(就是禪定)。其實我們一般講「定」,你如果所緣專一相續安住當然會定下來,這只是一個麤分;你如果學佛法、了解道理,你那個執著放下來,你的心定下來更快。所以他這邊講的思慮所緣的佛法,就不單單是像我們講佛號這種很單一的所緣境而已,你學佛法也能讓心寂靜下來。『禪那』就是禪定。

前面講到智慧還有講到定,定慧功夫得到之後,你才能真正照見佛法實相的道理,真正看到月亮。那你真正看到月亮時,『何須著文字』,這個時候何必再執著佛法的文字呢?這時候我們看到這些文字它只是標月的指頭,我們剛開始學佛時需要這個指頭,可是我們又不能對它產生執著。等你真正見到月亮了,那這個指頭就不需要了;可是當你又要去引導眾生的時候,你又需要這個指頭。因為你心裡面那個道必須要透過文字來告諸眾生,眾生才能夠了解,這是講到對於文字不執著的情形。這是佛陀的教導。

台長: 生死戰場
人氣(42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