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年份:2006年
國別:法國
語言:法語、英語
片長:120分鐘
規格:35mm
紀錄:2006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開幕片。
我們有一百種理由愛上巴黎,但沒有一種比「愛」本身更理直氣壯。是「愛」讓每個人對巴黎充滿憧憬,不管你是否曾經去過那裡。由十八個短篇所組成的【巴黎我愛你】無疑是一個創舉,只有最愛巴黎的製片人才做得到(註)。
巴黎的愛包羅萬象,巴黎的愛充滿層次;巴黎的愛是包容的文化涵養,是細膩動人的暖流,溫暖了每顆渴望浪漫的心。儘管浪漫可以營造,但它其實更像是一種心理狀態,你愛巴黎,巴黎就愛你。【巴黎我愛你】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切。
●蒙馬特 Montmartre
導演:布魯諾波達利斯 Bruno Podalydes
演員:布魯諾波達利斯 Bruno Podalydes
大綱:愛來自偶然,找尋停車位的中年男人,邂逅了昏倒在他車旁的女人。
這大概是最能代表法式浪漫的序曲了,一個女人昏倒在陌生男子的車旁,還被男子載上車,如果在台灣,這恐怕就要變成一個社會案件了,不過在法國,這種怪異的相遇方式卻變成了奇妙的邂逅,不禁令人莞爾。
●杜樂麗花園 Tuileries
導演:喬柯恩 Joel Coen
演員:史蒂芬布榭米 Steve Buscemi
大綱:美國觀光客在巴黎地鐵站裡,演出地鐵驚魂記。
本篇寫實而詼諧,光是看著史蒂芬布榭米驚慌的眼神,就讓人心有戚戚焉,令我想起第一次出國,跟朋友去日本自助旅行,回程時一個人在JR京都站等電車,還因為錯過班機,孤伶伶待在關西機場的情景。雖然日本不比法國遠,也不至於語言不通,但那種身在異鄉、手足無措的感覺,我想一輩子都不會忘吧!
●勝利廣場 Place des Victoires
導演:諏訪敦彥 Nobuhiro Suwa
演員:茱麗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威廉達佛 Willem Dafoe
大綱: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在午夜時分的廣場上,似幻似真地與愛子重逢。
雖然有茱麗葉畢諾許,還有母愛的題材,但或許是篇幅太短沒有時間鋪陳,也或許是太過夢幻,事實上我並沒有被感動,正當我弄清楚導演要表達的內涵時,影片已經結束了。
●塞納河沿岸 Quais de Seine
導演:古蘭德恰達 Gurinder Chadha
大綱:愛是共通的語言,塞納河畔旁,有著不同背景,信仰不同文化的年輕人憑著真摯的心,愛情於焉展開。
愛情最動人之處莫過於能夠超越現實,儘管我總是認為愛情敵不過現實,但至少在發生的當初還是很美的。法國少年與信仰回教的中東少女是否能有情人終成眷屬,還得要看他們的造化,不過再看電影的時候,我是衷心想祝福他們的。
●馬黑區 Le Marais
導演:葛斯范桑 Gus Van Sant
演員:加斯帕德尤利爾 Gaspard Ulliel
大綱:馬黑區的一間畫室裡,年輕的男孩,上演「愛情,不用翻譯」另一章。
後來才知道本篇帶有男同志的色彩,難怪一直對另一男子喋喋不休的帥哥講話有點曖昧。其實我不是很懂這樣的詩意,只記得好像在哪看了一篇影評寫道「愛轉身才開始」,回想起影片的內容,這樣的形容倒真是貼切,一以貫之。
●第16區 Loin du 16e
導演:華特薩勒斯 Walter Salles
演員:Catalina Sandino Moreno
大綱:每天來回於郊區和巴黎,一個照看小孩的女孩。
看似平實的畫面,卻蘊含深深的無奈,年輕的保母將自己的小孩託人照顧,隻身前往貴婦家中照顧孩子,為的是經濟壓力不得不如此,而貴婦需要生活品質,似乎也理所當然地將小孩交給保母來帶,一樣母親,兩樣心情,令人鼻酸。我很喜歡年輕保母哼的那首童謠,旋律輕鬆婉轉,然而隨著哼唱對象的不同,歌曲也出現了不同的表情。自然流露的母愛對比純為工作的無神,感傷而動人。
●13區 Porte de Choisy
導演:杜可風 Christopher Doyle
大綱:華人街髮廊女主人的奔放熱情。
完全不知所云又莫名其妙的東西,只覺得很做作,奇怪怎麼會收錄這樣的短片。
●巴士底區 Bastille
導演:伊莎貝拉庫謝 Isabel Coixet
大綱:罹患絕症的妻子,毅然與愛人分手的丈夫,太太的紅外套,讓人心碎。
睹物思人的絕佳詮釋,有著淡淡的哀愁。若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麼面臨死亡時,人的心也會變軟。原本打算離婚的丈夫得知妻子罹患癌症後,態度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他徹底與情人分手,全心全意照顧日子所剩不多的妻子,沒想到在全心付出後,他似乎重新愛上妻子,與當初的心境全然不同。直到妻子過世,人已不再,但無法忘懷的是妻子經常穿的紅色大衣,連一個相似的背影都能勾起回憶,一切思念盡在不言中。
●艾非爾鐵塔 Tour Eiffe
導演:西拉維休曼 Sylvain Chomet
演員:友蘭達夢露 Yolande Moreau
大綱:圍繞著艾菲爾鐵塔,小丑的溫馨愛情故事,以微笑揭開序幕。
全片散發著知足常樂的溫馨感,雖然我對小丑向來沒有太多的好感,但並不影響觀影的樂趣。男女小丑原本各自過著自娛娛人但孤單的生活,直到兩人相遇,相知相惜的愛情帶給兩人前所未有的快樂,他們走過巴黎的大街小巷,生活貧苦,精神卻是富足的,這份樂天也遺傳給他們的小孩,讓他有勇氣面對挑戰,用想像力活岀美好的將來。
●馬叟公園 Parc Monceau
導演:艾方索柯朗 Alfonso Cuaron
演員:露迪芬莎妮 Ludivine Sagnier
大綱:令人費解的兩性關係,是情人?是朋友?還是…
一男一女走在黃昏巴黎的街道,兩人的話語皆有些許曖昧,你猜這老少配應該是外遇的不倫戀吧!鏡頭由遠而近,面貌漸漸清晰,兩人也走到了該分開的時候了,女孩親切的叫了聲「爸」,觀眾恍然大悟,這關子還賣得真徹底啊!法式浪漫的另一種展現,不只是愛情,親情也可以有浪漫的一面。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導演:奧利佛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演員:瑪姬賈倫荷 Maggie Gyllenhaal
大綱:一個女演員和賣迷幻劑的送貨員若有若無的感情,就算有意,也許仍會錯過。
中國人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真是一點也不差。緣分是一種微妙的東西,若照著好萊塢愛情電影公式來走,應是會在一起的兩人,終究還是錯過了,這該怎麼說呢?本片在迷幻的氣氛中,流露出淡淡的惆悵。
●節日廣場 Place des fetes
導演:奧立佛舒密茲 Oliver Schmitz
演員:Aissa Maiga
大綱:一見鍾情的女孩竟帶給男人橫禍。
除了一般浪漫時尚的印象外,巴黎也和其他世界各大城市一樣,有著黑暗貧窮的一面。我們多數不知道,法國其實有很多黑人,他們是社會的底層,多少受到種族歧視的傷害。本篇在愛情之外,有著法國傳統的社會關懷,令人動容。
●紅磨房附近 Pigalle
導演:李察拉葛凡尼斯 Richard LaGravenese
演員:鮑伯霍斯金斯 Bob Hoskins、芬妮亞當 Fanny Ardant
大綱:戲如人生的愛情戲碼永不落幕,年長的愛情要如何得到愛的情趣?
芬妮亞當的角色讓我想起在【愛上娜塔莉】裡,那個也是由她演出,婚姻幾乎觸礁的婦人。愛情並非年輕人的專利,然而當熱情已經被生活消磨殆盡,該如何重燃火花呢?找情色女郎來幫忙?試探對方是否還愛自己。不過這畢竟是帖猛藥,非到萬不得已還是少用為妙(在法國能,不代表在台灣也能),不然岀了人命可就不好了。
●瑪德蓮區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導演:文森佐納塔利 Vincenzo Natali
演員:伊利亞伍德 Elijah Wood
大綱:半夜,吸血鬼出沒,令人難以想像,愛可以是這種型態。
看在還算有笑點的份上,就不要抱怨太多了,否則這樣無厘頭又莫名其妙的劇情,真讓我覺得和其他短片格格不入,質感上差了一些。女吸血鬼愛上人類男子,說的還是愛情沒有界限那一套,缺乏新意。
●拉雪茲神父公墓 Pere-Lachaise
導演:韋斯克里文 Wes Craven
演員:盧菲斯索沃 Rufus Sewell
大綱:從墳墓裡復活,王爾德幫英國情侶破鏡重圓。
男人如果聽別人勸一兩句就能開竅,那世界上的情侶就不會有那麼多爭吵了。大概是王爾德法力無邊,他說的那幾句頗富哲理的話,其實是咒語,男人一聽就立刻良心發現,追上去挽回了女友的心,王爾德如果改行當月老,香火一定會很鼎盛的。
●聖丹尼斯 Faubourg Saint-Denis
導演:湯姆提克威 Tom Tykwer
演員:娜塔莉波曼 Natalie Portman
大綱:懷抱演員夢的美國少女與聽障男孩的愛情故事。
明快的節奏、重複、如詩的對白,一如湯姆提克威最擅長的風格,深深吸引人。我覺得在整部電影中,本篇的結構最完整,簡潔有力,像一個傑出的極短篇,個人很喜歡。娜塔莉波曼的青春特質與揮灑自如的演技,搭配導演風格化的影像呈現,讓人驚艷。愛情裡的甜蜜、不安,有如少年維特的煩惱,全都濃縮在這裡了,實在沒什麼好挑剔。
●拉丁區 Quartier Latin
導演:傑哈德巴狄 Gerard Depardieu、佛德烈歐布登 Frederic Auburtin
演員:吉娜羅蘭 Gena Rowlands
大綱:一個婦女對她的老公仍然有著眷戀不捨,儘管他們正計畫離婚。
看老夫妻鬥嘴有時是件很有趣的事,歲月的轉化,讓他們不再把愛掛在嘴邊,取而代之的是了然於心的默契。人說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年離婚的原因令人好奇,但到了一把年紀才談離婚,想必是經過深思熟慮吧!因此不管未來結果如何,兩人似乎都能以平靜的心來看待,嘴裡罵著對方,臉上卻帶著微笑,總是開玩笑的成分居多。離婚了也能好聚好散,本篇做了最好的示範。
●14區 14e arrondissement
導演:亞歷山大潘恩 Alexander Payne
演員:Margo Martindale
大綱:在巴黎寂寞遊走的美國遊客,美式法語,巴黎我愛你。
完成了一生的夢想,獨自來到巴黎旅遊的中年美國婦人,為城市與人的關係下了詩意的註解:
「獨自一個人坐在陌生的國家,遠離我熟悉的人們與工作,我突然有一種感覺,就像記起了某件我已經遺忘的,或是我人生中已錯失的事物。我同時感受到喜悅與哀愁,但也不是那麼哀愁,因為我感覺到自己真實地活著,是的,活著。就從那時起,我愛上了巴黎,而巴黎也愛我」。
誠然如此,強烈的生命力與存在感是城市最迷人之處,看完【巴黎我愛你】之後,我在心裡小聲的說:「台北我愛你,你是否也愛我呢」?
中文官網: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06/10/paris/
【註】克勞蒂歐薩(Claudie Ossard)
克勞蒂歐薩,1943年出生的女製片,當今法國最重要的製片之一。曾經製作過許多膾炙人口、商業與藝術成就兼具法國的影片,如尚賈克貝涅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歌劇紅伶》(DIVA)、影壇大師艾米爾庫斯杜利卡的《亞利桑那夢遊》(Arizona Dream,由強尼戴普主演),她所合作過最多次的導演,無疑是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UNET),他們兩位早期曾合作過的影片包括《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驚異狂想曲》(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這兩部影片所帶來的成就,讓導演尚皮耶居內受到美國片商注意,進而將他送進好萊塢拍攝《異形第四集》(Alien: Resurrection)。尚皮耶居內返回法國後,不忘舊友,繼續與她合作《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2001)。該片由美商華納電影投資,橫掃世界各國影壇,創下極佳票房紀錄,更成為許多影迷心目中最喜愛的影片之一。
2006年所製作的《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集合了世界各國二十一名國際知名導演,以及四十幾位世界知名影星參與,為2006年坎城影展「一種凝視」單元開幕片,開幕記者會眾星雲集,為該屆坎城影展最多大牌參與之記者會,掀起一股風潮,該片已於2006年6月上映,票房評論俱佳,上映兩週即已回收所有拍片成本,可說是法國片商業與藝術雙贏的最佳範例。
● 克勞蒂歐薩電影製片年表 ●
2006《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
2004《Mon ange》
2003《Leave Your Hands on My Hips》
2001《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2001《Jeu de cons》
1998《Let There Be Light》
1995《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
1995《Stories from the Kronen》
1993《亞利桑那夢遊》(Arizona Dream)
1991《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 1989《Marquis》
1986《Charlotte for Ever》
1986《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
1981《歌劇紅伶》(Diva) 1980《Téléphone public》
來源:
http://movie.iamcool.net/tw/coolmovie_show_promotion.php?promoID=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