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導演:彼得韋伯 ( Peter Webber )
國別:美國/英國
年份:2003
片長:100 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
歐洲影展最佳攝影、最佳男主角、最佳作曲
波蘭影展最佳歐洲影片大獎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大獎最佳攝影
聖地牙哥影評協會大獎最佳攝影
聖巴斯丁國際影展最佳攝影、C.I.C.A.E. Award
西班牙聖后迪獎最佳女主角
法國丁納影展最佳影片、觀眾票選第一名
如同「蒙娜麗莎的微笑」,我們可能年幼時就聽過或者看過這幅世界名畫(當然是照片跟複製品),儘管我們並不清楚作者是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也是一樣的,畫中少女的回眸一望,讓人印象深刻,彷彿時間就在剎那凝結,猜不透的曖昧就這樣持續了幾個世紀,甚至是更久的將來。
在所有的藝術品中,人像畫是最耐人尋味的,因為畫家無法憑空想像,他需要模特兒,畫得像不像是其次,能否抓住模特兒的神韻,生動地呈現出「人味」,才是畫作是否可觀的關鍵。就另一方面而言,人像畫往往是畫家自身情感的投射,如果沒有了情感作為基礎,那麼不管技巧多麼高明,都只能稱為藝匠,而不是真正的畫家。於是畫家與模特兒之間引人遐想的關係,便成了小說家著墨的焦點,也為普羅大眾在欣賞名畫之餘,提供了無限綺情的想像空間。
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改編自作家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的同名暢銷小說,以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Jan Vermeer)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為創作靈感,衍生出名畫背後維梅爾與女僕(也就是畫中的少女)間,壓抑而複雜的愛情。故事雖為虛構,但由於畫作與畫家都真實不過,加上細膩合理的鋪陳、張力飽滿的劇情,使得【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就像《達文西密碼》一樣,流露出金庸式的情調,真假參半,卻總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至於其中的真實性,就留給閒人去考證吧!
出色的攝影宛如為電影施了魔法,神奇的光影遊走在精巧而考究的場景之間,即使是畫室中的一個人,看起來都像一幅畫,將維梅爾作品充滿堆疊層次感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震懾,也使得整部電影僅看畫面,就如同美麗的藝術品。
一切都起源於一道光。維梅爾家新來的年輕女僕葛里葉問:「夫人,畫室的窗戶要擦嗎」?夫人答道:「這種問題不要問我」。葛里葉:「因為會改變畫室的光線」。這句驚人的回答,好似一個預言,而葛里葉對藝術的敏銳度也由此不經意地展現。一天,維梅爾走進畫室,問葛里葉:「為什麼搬動椅子」?葛里葉:「我覺得你好像被困住了」。原來維梅爾的心就像這間畫室,長期陰暗封閉,如今,葛里葉正是射入他心中的那道光。電影就這樣不著痕跡,卻又深刻無比地為主僕兩人日漸萌芽的情愫,做了漂亮的開場。
儉樸的裝束藏不住葛里葉的青春美麗,肉販男友迷戀她,資助維梅爾的富商垂涎她,然而她卻獨鍾畫家維梅爾,精神上的相知相惜,逐漸變成愛情,無奈身分地位的懸殊,使得她總是身不由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對於情慾的處理非常高明,沒有接吻、沒有床戲,卻在極度壓抑內斂的氣氛流轉間,讓人感受到蘊積的能量與隨時可能爆發的激情,從葛里葉進入密室為維梅爾調色,兩人不經意的雙手觸碰,曖昧的感覺就不斷延伸,及至以葛里葉為模特兒的畫作即將完成時,維梅爾為她穿耳洞的動作,看似理所當然,但被刺穿的耳垂及滴出的鮮血其象徵的意義不言自明,所以當畫作完成後,葛里葉直奔男友家尋找情慾出口的舉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已經是三年前的電影了,飾演本片靈魂人物葛里葉的正是以【愛情,不用翻譯】打開全球知名度的史嘉蕾嬌韓森。她將葛里葉夾在三個男人(維梅爾、男友、富商)與二個女人(維梅爾的妻子與丈母娘)之間,那種複雜的情緒表現得細膩且具有層次,演技清新自然,是好萊塢新生代中少數兼具美貌與實力的女星。有趣的是,史嘉蕾嬌韓森因成功詮釋清純的角色而走紅國際,現在卻已成為新一代的性感女神,往後要想再看她扮清純恐怕不太容易了吧。
演出畫家維梅爾的則是【BJ單身日記】的柯林弗斯,雖稱不上帥氣,但濃厚的文藝氣息與紳士氣質反而顯出他獨特的魅力,詮釋藝術家再適合不過(突然覺得柯林弗斯也很適合演【達文西密碼】的蘭登教授)。
我一向對壓抑內斂、美感獨特的電影情有獨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不僅畫面唯美、音樂好聽,在人物情感的深度與轉折方面更有令人動容的呈現,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改編成功之作。
中文官網:
http://www.cineplex.com.tw/pearlearring
專屬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pearlear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