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看過的日劇不在少數,但自認對日劇認識淺薄的我,從來不敢在這方面大放厥詞。不過,趁著緯來日本台即將於11月18日起重播<百年物語>,就來聊聊將「西學為體,日學為用」的做了最完美示範的<百年物語>。
所謂的「西學為體,日學為用」指的是,即便故事的架構與概念是取材自八十年代知名的通俗小說「Mistral’s Daughter」,<百年物語>卻能巧妙地將原作改寫成充滿大和精神與時代意義的作品。這個說法或許會引來日劇迷的一陣追打,但讀過這本書的讀者或看過改編自原作的迷你影集<Mistral’s Daughter>(1984)的老影迷,應該都能同意這個說法。
<Mistral’s Daughter>是知名通俗小說家Judith Krantz的第三部作品,於1982年出版。1928年出生於紐約的Judith Krantz,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小說家。她曾笑言,當年進Wellesley College(就是那所有名的衛斯理女子學院)讀書時,只有三個目標:一是約會、二是要讀完學校圖書館裡所有小說、三則是想辦法混畢業,她還曾經創下學院宿舍的輝煌記錄——連續十三天和十三個不同的男孩約會。1948年自衛斯理畢業後,她前往歐洲旅行一年,1949年進入時裝雜誌界工作。Judith26歲時嫁給電視製作人Steve Krantz,29歲生下第一個兒子,但仍持續工作不懈。35歲時,Steve Krantz鼓勵她寫作,卻因她認為自己沒有寫出好作品的能力而裹足不前,但某個意外的機緣,卻從此改變了Judith的後半生。1976年,Steve Krantz決定參加飛行課程訓練,原本就有飛行恐懼的Judith也在先生的鼓勵下參加,沒想到卻因而一舉突破恐懼飛行的心理障礙,這讓她決定面對另一項始終不願嘗試的心魔,也就是寫作。1978年,Judith Krantz的處女作「Scruples」出版,並拿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冠軍,接下來的三部小說也都奪下暢銷書榜冠軍,她就這樣成為八十年代最知名的通俗小說家之一。
通俗小說或許稱不上有文學價值,但若單純就讀者的角度觀之,誰能否認一本好的通俗小說有時反而更能深植人心。Judith Krantz的作品人物刻劃生動,每每讓人讀到不捨放下稍做喘息;再加上製作人老公的強力後盾,在80年代便有五部小說被改編成迷你影集,這個驚人的數字,僅有通俗小說之王Sidney Sheldon與另一位知名的羅曼史小說作家DANIELLE STEEL足堪比擬。DANIELLE STEEL的作品被改編成電視作品至今共有二十部,但多是長約90分鐘的電視電影,而非迷你影集。
皇冠出版社曾在「當代名著精選」系列中,出版過Judith Krantz繼「Scruples」後三度拿下排行榜冠軍的書:分別是「黛西公主」(<Princess Daisy>,1980出版,1983搬上螢光幕)、「私生女」(<Mistral’s Daughter>,1982年出版,1984年搬上螢光幕)與「我要曼哈頓」(<I’ll Take Manhattan>,1986年出版,1987年搬上螢光幕)。這幾部作品的共同特色在於Judith Krantz運用其在時尚雜誌界三十年所見的形形色色為創作來源,巧妙地寫成主題各異,角色鮮明,既寫實又絢麗的通俗佳作;在迷你影集當紅的八十年代裡,由這幾部作品改編而成的電視作品足堪列入最令人難忘的迷你影集之林。我還記得,當年台視午夜場播出「黛西公主」之後,同學間討論不休的熱切景象,就連在片中飾演壞胚子的Rupert Everett都紅的不得了。(當然,我這個有點生銹的腦袋,已經記不得到底是電影「同窗之愛」/「他鄉異國」先在台灣上映,還是「黛西公主」先播映,反正結論是,Rupert Everett曾經在八十年代的台灣很紅過……)
但「黛西公主」並非我喜愛的故事類型,一直到台視午夜場播出<Mistral’s Daughter>(認真地想了好多天,仍然不能確定這部戲當年的中譯名,只隱約記得似乎叫做「迴旋夢裡的女人」。各位看倌,如果有人知道,請務必通知一下。)和「我要曼哈頓」之後,我才忙不迭地趕忙把小說買回家。我必須承認,「我要曼哈頓」雖是我個人較偏愛的一本書,但<Mistral’s Daughter>卻是Judith Krantz野心較大的創作。
當年<Mistral’s Daughter>播出時,Judith Krantz曾經在片中現身論及創作此書的意圖——透過Julien Mistral這個天才洋溢、剛愎自負的法國畫家角色,她嘗試描繪將創作視為生命中唯一熱情,無論任何事物、價值都無法阻礙、取代的藝術人生。故事始於一九二五年五月,擁有一頭杏黃色的紅髮,黃綠色明亮大眼的十七歲少女Maggy Lunel離開家鄉到巴黎闖天下,打算成為一位畫家模特兒。在她初抵巴黎的二十四小時內,她遇見了當時仍舊默默無名的年輕畫家Julien Mistral。此時對於如何擔任一位稱職的畫家模特兒尚無頭緒的Maggy,在被Julien Mistral雇用為模特兒後,卻因為姿勢過於生澀、靦腆,遭到Julien Mistral斥責而草草收場。這場初會雖然難堪,兩人卻都對彼此留下深刻印象。
不到六個月,Maggy憑著姣好的面容與敬業態度,一躍而成蒙帕內斯區最炙手可熱的畫家模特兒,Julien卻刻意迴避著她,甚至對自己當初那樣魯莽地趕走Maggy感到一絲羞愧。一九二六年四月,Julien和Maggy在一場化妝舞會中重逢,這一回,熱情被迅速點燃,Maggy如飛娥撲火般地投入這場驚心動魄的愛情中,卻渾然不覺Julien並非對自己有著相同感覺。Julien將Maggy視為繆思女神,在兩個月裡完成七幅以Maggy為主題的作品(這就是後來人們稱為「紅髮女郎系列」的經典畫作),並允諾將其中最傑出的一幅送給Maggy。在此同時,一直相當賞識米羅才華的美國女子Kate Browning為米羅找到了畫作代理人,並自掏腰包買下她認為將成為米羅代表作的「紅髮女郎系列」,這讓Maggy異常憤怒,她向Julien爭取那一幅屬於她的畫作,卻讓一心想成名的Julien以「我再另外畫一幅給妳就是了!」為說辭打發。至此,Maggy終於明白她錯認了Julien的感情,決心毅然離去,並放棄那幅原本應屬於自己的「紅髮女郎」。只是,Maggy並不知道,Lunel一家三代女人的命運都將與這幅畫交織在一起……
<百年物語>正是巧妙地取用了「一幅畫作牽引一家三代女子命運」的母題,創作出全然日本化的故事,但某些元素仍就維持不變:第一代的故事都開始於20年代,第二代的故事都開始於40年代,只有第三代不同,「Mistral’s Daughter」因為出版於1982年,所以第三代的主線集中於70年代,但「百年物語」則跳過一代,直接將故事主角轉為二十一世紀初的第四代,以符合劇名之「百年」。而最能證明「Mistral’s Daughter」與<百年物語>間無法錯認的血緣關係的,自然是希臘女歌手Nana Mouskouri所演唱的「Only Love」。
<Mistral’s Daughter>因為故事內容涉及20年代的畫作與音樂,所以製作單位在美術與音樂方面花了不少心血,還特別邀請法國知名作曲家Vladimir Cosma編寫配樂,而他所寫、Nana Mouskouri所演唱的片尾曲「Only Love」因為切合主題,悅耳動聽,意外成為發燒曲目。等到<Mistral’s Daughter>跨過大西洋在歐洲播映時,「Only Love」一曲一躍而成<Mistral’s Daughter>的主題曲,Nana並重新為英、法等地重新灌錄新版本,英國版的「Only Love」在英國獲得白金唱片,而法文版的「L’amour en heritage」則在法國獲得金唱片。
<百年物語>也選用「Only Love」做為主題曲的理由顯而易見,因為本劇將主題放在過去百年來日本女性自身覺醒與看待愛情的態度轉變上,「Only Love」一曲的意涵再貼切不過:
Only love can make a memory
Only love can make a moment last
You were there and all the world was young
and all it’s songs unsung
and I remember you then
when love was all
all you were living for
and how you gave that love to me
Only then I felt my heart was free
I was part of you and you were all of me
Warm were the days and the nights of those years
Painted in colors to outshine the sun
All of the words and the dreams
and the tears live in my remembrance
Only love can make a memory
Only love can make a moment last
Life was new, there was a rage to live
each day a page to live
and I remember you then
when love was all
all you were living for
and how you gave that love to me
Only then I knew my heart was free
I was part of you and you were all of me
嗯,舉證至此,我想,至少不會被日劇迷追殺了吧……
備註說明:
1.<百年物語>自11月18日起,每週一至週五晚間九點,在緯來日本台播出,重播時段請查詢官方網站。
2.「Mistral’s Daughter」的中譯本「私生女」(為什麼叫這名字?小小透露一下,因為Lunel一家三代女人都是非婚生子……)是非常厚實的一本書,全書近三十萬字,目前已絕版。有興趣的人請上國家圖書館的全國書目連線資料查詢,其實不少公立圖書館都還有這本書可供借閱。
3. <Mistral’s Daughter>中出飾第一代角色的所有演員都從二十出頭的青年演至六、七十歲的老年,坦白說,這群年過四十的硬底子的演員們的長相實是不夠年輕。但Stacy Keach(在1989年飾演海明威而榮獲金球獎)粗獷的藝術家氣質架勢十足,知名女星Stefanie Powers(影集<Hart to Hart>)與Lee Remick分庭抗禮演出Maggy Lunel與Kate Browning都令人印象深刻。兩大帥哥Robert Urich與Timothy Dalton則飾演Maggy生命中另兩個舉足輕重的男人,也同樣令人難忘。
4.<Mistral’s Daughter>的迷你影集分八集播映,共長360分鐘,北美地區僅出版過錄影帶,二手價格竟高達美金300元。但有趣的是,EBAY上竟然有全區的DVD在販售,而且價格並不貴,看來是其他地區當年曾經發行過DVD的版本,想要重溫舊夢的不妨去找一找。
5.台視午夜場曾經播映過四部由Judith Krantz作品所改編的迷你影集,分別是:
「Princess Daisy」:中文書名為「黛西公主」,影集中譯名為「黛西公主」
「Mistral’s Daughter」:中文書名為「私生女」,影集中譯名不確定
「I’ll Take Manhattan」:中文書名為「我要曼哈頓」,影集中譯名為「大都會的迷惘」
「Till We Meet Again」:應未出版中文譯本,影集中譯名為「回首夢已遠」
6.附圖是當年<Mistral’s Daughter>1985年在德國出版的原聲帶封面。
修訂補遺:
謝謝珮珮的努力,在舊的「世界電影」月刊裡找到了答案:台視當年將「Mistral’s Daughter」譯為「迴旋夢裡的男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