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15 23:04:59| 人氣3,5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在偏鄉打造向藝術世界開放的藝文空間--訪「立霧工作坊」創辦人陳雯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翻閱桌上的書,看到幾頁隨意撕貼的漫畫,圖文分離,每一頁有各自的奇特組合邏輯,幻變為一篇篇嶄新的圖像、文字故事。「我們平常看到的各種資訊,是像媒體一樣被安排好的,我挑漫畫書這種對孩子來說比較直觀的媒介,請他們各撕下五六張,先割下文字方塊,把這五六張疊到填滿文字方塊的位置為止。很有趣的是,不一樣年紀、個性跟特質的孩子,排出來的東西會很像他自己。」雯俐是立霧工作坊的創辦人,樣子像個大學生,其實她和多數花蓮的年輕人一樣,大學就去到大城市,一遭十年,她逐漸從廣告公司製片助理蛻變成一位攝影創作者,然後存錢遠赴英國念書,吸收更多養分,堅定當代藝術志向。

對花蓮人來說,多數會覺得位於新城鄉的立霧「很遠」,也有人這樣跟雯俐抱怨過。雖然從市區騎個機車不過十來分鐘就到了,離立霧極近的家樂福也是花蓮人定知的地標,可這就是小城的距離感。而多數人印象中的「很遠」,其實是雯俐的「很近」,立霧所在的加禮宛部落(嘉里村)即百多年前「加禮宛事件」的戰地範圍,這是她從小長大的地方,混居噶瑪蘭、撒奇萊雅、太魯閣、阿美、漢人等。2013年,她回到偏鄉,實現她大學時代就想有一天能回家的理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回饋偏鄉的事。

雯俐透過各式活動讓大家進來看當代藝術是什麼,看不懂沒關係,當人一走進來,她就有了推廣的機會。「當代藝術就是要一直moving」,雯俐說。她與節目暨策展總監Darren Tesar辦展覽、講座、工作坊、出版、重視過程的紀錄及與新加坡展開國際交流網絡,既已展出的幾檔展覽包括:美國藝術家彼得•史考佛當代繪畫個展「收割」、韓國藝術家金聖潤當代攝影個展「弄懂」、「我希望」和「街頭語言郵擊隊」工作坊成果展,不拘媒材與主題,只要作品能說服、感動她們,且能推進當代藝術實驗。這個月中展出的,則是Darren Tesar受新加坡Latent Space之邀擔任客座策展人,參展今年新加坡藝術節的 「赦免物體(Absolving the Object) 」於台灣展出之第二波展覽,由Darren Tesar書寫創作,雯俐翻譯的藝術論述《依附(belational) 》亦為參展作品之一,展覽時間為今年的321日至531日止。

至於為什麼要花許多時間在偏鄉做藝術教育,與她的成長經驗有關,「我因為受教育有機會往上爬,但在這裡的家庭大部分是單親、經濟狀況不好,無法讓小孩培養興趣,沒辦法像在大城市有很多資源、選擇,讓人可以去思考想要做什麼樣的事情,這裡是連資源跟選擇都沒有。」雯俐說。她相信,透過藝術教育是讓孩子接觸不同的聲音與世界,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什麼事,不是被封閉起來。

百年歷史的立霧展場內,祖父的木雕、當代藝術的展訊文宣及圖書、噶瑪蘭族影像工作者潘朝成的攝影集與紀錄片,這樣的陳設幾已象徵地表達雯俐想做的一切:教育、分享、支持小量化及獨立性、專案導向、支持社區在地發展及少數原民族群及文化。 在花蓮,這樣的人是異類,不像在大城市那麼容易找到可相互理解、對話的人,雯俐說:「執行得很痛苦也很開心,很痛苦因為很多事沒有辦法一下子讓人了解,要花很多方式去跟人溝通;開心的地方是,用藝術跟孩子互動時,他們是覺得很新奇的,以前都沒接觸過。」

※刊於《art plusTaiwan)》NO.422015.04

台長: 吳思鋒
人氣(3,5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藝術 |
此分類下一篇:阿緹蓉,母性與自然
此分類上一篇:時間是記憶的居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