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31 22:13:49| 人氣1,2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澳門足跡,跨越藝術與社會的結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前你很喜歡/變大/變小/變高/變矮/跟著我 帶領我/為甚麼這幾年/你不見了?」這不是一則燈謎,而是出自於澳門藝術團體「足跡」2009年的肢體舞蹈作品《影的告別》的投影文字。在花蓮當時尚未變身為乙皮畫廊的普通二樓,沒有燈具,沒有後台,有的只是不適舞蹈的磁磚地板,澳門的舞蹈工作者盧頌寧自一樓拾級而上,輕緩,優雅,穿著黑色舞服及蓬蓬裙,像一只音樂盒裡的娃娃,另有一名白衣男性舞者杜國康,握著手電筒開展步伐,為技術設備簡陋至無的空間,精準地為女性舞者打上手感十足的燈光。演後閱讀觀眾意見,多半為他們僅憑手電筒、檯燈、裝水的塑膠瓶就能創造的光影效果感到驚訝與喜愛,日後我才明白,依照每一空間特性修改展演細節,正是足跡的專長與習慣,因為當時澳門除了他們與老字號的曉角劇社擁有自己的小劇場外,便無其他,因而衍異出他們面對不同空間的即時創作能力。

《影的告別》是一支以「人的影子」為觀察視角,向城市(澳門)的過去告別的憂鬱之作。演前還沒有人知道,原來這部作品的靈感是盧頌寧於花蓮旅行時發想。澳門於20022003年,分別開放賭場牌照及大量開放中國觀光客入境之後,雖然每日絡繹不絕的觀光客,的確帶給澳門經濟的增長,卻也偷偷替換了澳門的舊有風俗與純樸景觀,地景面貌大幅改變,地產霸權逐漸高漲。高樓大廈一幢一幢拔起,影子出來玩樂的時間愈來愈短。相較於澳門,幅員遼闊的花蓮還能享有不讓高樓大廈遮阻山海景觀的土地優勢,有一天在花蓮街上散步的盧頌寧,看見自己的影子,便聯想到近年高速發展的澳門變貌,於是構想了這部作品。

光與影是這部作品的主題,也是形式。影子中介了人與城市的互動,當影子告別了我們,其實意味著我們告別了一個時代。

2010年,澳門足跡繼續行腳花蓮,這回攜上的是單人偶劇《境‧遇》,演出場域移至凱風卡瑪兒童書店。《境‧遇》這部作品相同於《影的告別》,創作緣起都與花蓮有關。2009年盧頌寧和莫兆忠在花蓮的書店,讀到國際插畫家陳志勇的移民史詩繪本《抵岸》The Arrival,激發靈感,隔年便創作了這部探討移動、家、存在的動人之作,而這家書店,就是凱風卡瑪兒童書店。

足跡運用各式大大小小的行李箱,裝載著每個人物移動、遷徙的故事,藉由主角阿勇與其他人的相遇,透過各自的移動經驗的述說與對應,堆疊出揉合鄉愁、歸屬、掙扎的氛圍;每一只行李箱的開啟及關闔,都是一回歸返或出走的思慮與行動。在這些關於移動的生命敘說內裡,則蘊含人們對於家與記憶的凝視、眷戀、牽絆。鄉關何處,莫過如此。回看台、港、澳的發展歷史,移民是往往是再發展的基礎資本,不但集體促進經濟的多元化與繁榮度,亦豐富當地的人文與族群文化。

有趣的是,《境‧遇》本來並非設定給親子觀眾,或因演出場域本身的屬性,現場觀眾仍以小朋友為多數,全劇沒有語言,小朋友卻看得聚精會神。觀眾進場時,表演者將一只只紙鶴放到觀眾的手上,無聲地給予祝福,有一位小朋友甚至到現在還保存著當日拿到的紙鶴,並能記憶這場演出如新,劇場的力量在這細微之處展現難以言說的力量。往後兩年,凱風卡瑪與足跡繼續攜手合作,更將演出帶到學校,迄今已超過千名小學生感受到他們樸實、誠懇,且充滿思考意味的小品創作,誰能料到,花蓮與澳門就這麼被連結了起來,不是因為大三巴牌坊,不是因為太魯閣峽谷,而是因為這一個團體,以及這一間兒童書店。

核心的表演者,舞蹈出身的盧頌寧,分別在這兩部作品展現她駕馭不同類型文本的能力,即使《境‧遇》不若《影的告別》屬於肢體舞蹈劇場,而是人與偶彷彿可以各自獨立、互相對話的偶劇,但經過她的演繹,不啻為這齣偶劇增添了身體的流線感,創造出一般偶劇少有的肢體風味。而兩部作品的執行導演莫兆忠出身中文系所,大學即在話劇社擔任編導,他的劇本語言富有文化研究、社會觀察的企圖,又能從個體的記憶與情感出發,輔以盧頌寧流暢的肢體編創及展演,無疑是一組極富默契的創作搭檔。

綜觀足跡歷年的創作,《境‧遇》和《影的告別》並非足跡少數反應澳門社會變遷的創作,事實上,這是他們已然堅定的創作關懷。譬如莫兆忠的「冇眼睇」系列,即有向澳門發展觀光、尋找澳門本土文化主體的叩問之意。此外,足跡累積的三部親子偶劇創作,亦是從議題性出發,讓小朋友透過戲劇,延伸出對週遭生活的事物的關心。娛樂從來不是足跡的目的,如何用戲劇啟發觀者產生更多思考才是。此外,他們透過創作、策展、工作坊、辦刊物、跨域交流等面向,長期督促及累進澳門的劇場環境,低調且沉穩,不隨澳門近年大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而起舞,依舊從容不迫,同時持續延展劇場與教育、社會的觸接。

當我們談論劇場裡的跨界,常見的說法是指不同藝術元素互為主體的摸索與嘗試,但我以為足跡作品的跨界意義,是關於劇場如何表述社會議題抑或連結澳門本土文化的艱難與實驗──足跡欲跨越的是冰凍已久的,藝術與社會的結界。

 

※刊於《Art PlusTaiwan)》2012.04



台長: 吳思鋒
人氣(1,2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偶像後援(藝人、後援會) | 個人分類: 劇場 |
此分類下一篇:台東劇團,你究竟要開往何方?《關於一段季節的故事》
此分類上一篇:文化藝術是何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