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07 17:38:49| 人氣2,03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台北藝術節「亞洲藝術共同體」:韓國首爾‧《歸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日期:2006‧10‧7‧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演出團隊:首爾Nottle劇團
製作人:Baek Kyoung Suk
藝術總監/導演:Won Young Oh
燈光設計:Yoon Kwang Duk
演員:Lee Eun A、Lee Jee Hyun、Jee Sun Hwa、In So Young、Park Beom Kyoo、Kim Dae Gun


我想起韓國的電影導演金基德,他總是能利用幾個簡單的物件/象徵,在同一部電影中反覆運用,製造不同的意義,自制而乾淨。

前半段,大戰時期裝扮的人們,以皮箱、以緩行、以恐懼,表達出戰爭的山雨欲來之勢,一點默劇、一點舞蹈,輔以音效及音樂,將觀眾引入,彷彿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就像我們看過的戰爭背景的若干電影,紛亂恐慌的氣氛,軍人嚴密駐守的城市車站,民眾爭先恐後地向火車挨擠,車廂塞滿了人,驚惶塞滿了人心。眾人退場,獨留即將被徵召為士兵的男子(是的,他便是死亡士兵),他總是駝身,一手提皮箱,一手握鼓棒,背上伏著一只鼓。

一個著西裝、動作和嘴型皆誇張無比的男子出現,男子要他脫下上衣,擊鼓,為國家奉獻,他什麼都不需要知道,只要努力奉獻。死亡士兵照做了(他有選擇嗎?),他擊著進行曲般的高昂節奏,雙足隨之踏步,配樂是《艾蜜莉的異想世界》,Yann Tiersen的可愛曲子,襯出了「荒謬」的關鍵字。

死亡士兵最終必須為國捐驅,修女高唱安魂曲,雙手拉著兩條繩的一端,繩的另一端分別綁著死亡士兵的兩只手腕,修女的每一句每一動,都是死亡士兵無感軀體的扭動。接著,西裝男子為他辦一場英勇戰士的葬禮,將勳章別上他肉體之外的其整軍裝,然後帶著樂隊,以及死亡士兵,遊行,歌頌英勇戰士的神聖儀式。

沒有所謂的舞台,每個演員的情緒幾乎都是單一的(單一不等於沒有層次),可當這些情緒確實地透過演員表達出來,揉以音效(槍聲、車聲等)、燈光(以紅色表示流血)、道具(皮箱、西裝男子最末灑散的紙鈔、促使死亡士兵駝身的鼓、修女手上的繩及十字架)種種的配合與組裝,我再次地感受到劇場獨特的「感染力」。我甚至幾度掩面,因為有所「共鳴」。

與其說《歸途》是要陳述什麼「意義」,不如說它要傳達某種「感覺」。或者,換個說法,它首先重視的是感覺的傳遞,而非意義的輸出。

藉此,和日前《蔡瑞月舞蹈節》上下半場感受到的台灣與日本舞蹈作品的分別中,極其相同地是,台灣當代劇場太強調「意義」(姑且不論其中一部分作品,自己又說不清意義何在),以為共鳴的來源即在於意義,加以操作方法上的厚度與深度的不足,往往到頭來是意義盡失。

它的肢體不是美名之當代「即興發展」,實則亂舞的產物;而是看得見演員內在「所本」的,脈落清楚無需說明的抽象戲劇動作。裡面同樣出現「緩速」的肢體,但和無垢舞蹈劇場的「空緩美學」大不相同,比較是取自於「慢速播放」的電影技巧。

《歸途》是一個我期待已久的範例,它既給予觀眾一個思索沉澱的空間,亦讓出了一條作品和觀眾情感共通的橋樑。

走出劇場,插入機車鑰匙,對面兩名演員正接受著觀眾的簽名要求。我不禁回想,對照過去的經驗,無奈就是想不起這樣的場景何曾見過,何曾見過。



註1:《歸途》在台灣還有今天晚上7點半和明天下午2點半兩場,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人去看,相關訊息請參考:http://www.glt.org.tw/AppearInformation.aspx

註2:此劇根據德國劇作家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反戰諷刺詩作《死亡士兵的傳說》發展而成。

台長: 吳思鋒
人氣(2,031)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劇場 |
此分類下一篇:從疏離到親近,從現在到過去《第一屆蔡瑞月舞蹈節》
此分類上一篇:身體了什麼東方?《醮》

喔喔

我想他不那麼喜歡的原因的關鍵字是不是”討好”?

的確。

其實只是喜歡這齣戲的修女和最後一幕

只是,喜歡這兩個東西,喜歡到太強烈了竟然超過整齣戲。真是的。
2006-10-08 01:48:53
薛西

可以這麼說
不過每個觀眾本來就有個人經驗與性格的區別
他有這樣的看法
在那種脈落下
換成是我也有可能這樣想的
2006-10-08 10:19: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