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21 00:03:03| 人氣1,8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潮實驗室:行為藝術三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日期:2006‧8‧17‧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http://www.glt.org.tw/)
主辦單位:身體氣象館
藝術總監:王墨林;製作人:容淑華
節目總監:姚立群;執行製作:唐梅文
技術統籌:黃申全;文宣美術設計:駱巧梅


身體氣象館接下牯嶺街小劇場經營權之後,積極而且脈落清楚地策劃許多展演,當時與人交談也承認,這樣的小劇場由他們經營,的確最能接近「最大化」的效果,並保持小劇場的批判性與文化性。

「新潮實驗室」(New Wave Guling)是身體氣象館策劃的又一檔節目,它的「新潮」並不在於藝術形式的前衛,而是邀集各種工作者,諸如舞蹈、戲劇、行為藝術、建築、動畫、美術教師與社區藝術推展人士等,進入劇場,藉此打破他們與劇場的「既有關係」。或許就在這種變動之中,劇場重新的被定義了。

這「新潮」並非甚麼前無古人創見,不過以此作為匯演的主調並且被「述說」及「表演」出來,的確印象中是沒有的。


《R.T.式假借行為藝術的名義其實想聞腳臭味的變態行為》‧丁禹仲
舞台監督:王之亞;音響:邱意芸;燈光:林怡雯

在驚悚感的燈光/音樂鋪陳之下,肅顏的表演者握著手電筒於每一個人(包括自己)面前,俯身,照射且嗅聞脫去鞋子,毫無隱藏的腳。表演充滿了互動性,不失趣味,我們輕易地發現當觀眾成為被聞的對象,有人閃躲、有人裝作若其事、有人乾脆從善如流藉機玩耍一番;可是當對象不是自己,單純觀看他人之時,幾乎都是發出笑聲。

有一次,當一個人持DV隨著表演者身後攝下他聞腳的動作:本來是一個「人」的怪癖,進而變成「媒體」的控制──正是此一「意外」時刻,「窺視」的意義更加突顯了。然後表演者拿出繩子,將所有觀眾的腳綁在一起,直到整場演出結束。運用此一環節,我們再次被提醒,「窺視」並非窺視者的專利,旁觀者亦是「共犯結構」的一員。

只是,在後面這一段,也許是沒有一個好的收尾,以致削弱了原本的力道。


《層相》‧陳憶玲
協力:許宗仁、豐政發、陳文發

陳憶玲上一次在南海藝廊的行為藝術演出饒為有趣,從自己身體搓出肉丸,並煮食讓觀眾享用。

這一次嚴肅許多,餘下內衣褲,把自己裝進塑膠袋,懸吊至空中。從101開始數數(為甚麼是101?是藉此諷刺台北101這副城市的外在軀殼?),隨著氧氣逐漸減少,表演者的聲音與表情也漸次衰弱。

這是一場自虐性的演出,中途有人趨前在袋上刺了兩個小洞,但表演者沒有接受反而用手遮住破洞,或許是表演者覺得時機未到。但這觀眾的動作卻引發結束後藝術總監王墨林的不解,並趁結束後在尚未離場的觀眾面前一抒議論:他認為表演者自己知道甚麼時候該結束,觀眾應該尊重創作者(無法詳記,大意約莫如此)。

這一點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既然表演者選擇到劇場來,擇一形式表達其欲述說的,除非她預先告知觀眾不要介入任何動作,否則觀眾如果有甚麼反應,那我們也無須置喙。

何況,沒有觀眾的劇場並不構成,劇場。

當然我想這和王墨林常帶著批判性的語氣說「劇場是安全的」,應該頗有關係。


《經過》‧陳佩君、林如玟
簡短運用三個不同的段落,扼要地表達女人/月經/身體的愛恨情仇。

首先是一個人喝下一杯白開水,另一人隨而吐出一大口的紅色液體。再來是兩人的拔河,最後則是一個人將12片衛生棉如行走的腳跡一般一左一右置於地面,每一片放上一粒水球,再依序打破。

這表演想來是一個月經(女性身體)引發的「生理與心理的拉扯」,定位非常清楚,充滿「自我覺察」的體省。

也因為它的趣味性,讓我們暫時脫離的訴諸悲鬱的慣常敘述,樂中思苦。至於這樣是否反而阻礙了命題的轉達,我想只要能多有一些如此的表演,慢慢地建立起另一種脈落的敘述型態,觀眾也能慢慢理解的。




附圖:陳憶玲《層相》‧牯嶺街小劇場提供

台長: 吳思鋒
人氣(1,8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劇場 |
此分類下一篇:牯嶺街小劇場百周年祭:《牯嶺街殺人事件》
此分類上一篇:眾夏夜之SHOW‧四校戲劇聯展:台大《二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