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1-24 08:13:45| 人氣2,557|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雜記談古典音樂服務誰與原創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昨天呢,遇到一位熱愛音樂的長輩。


年輕時的他是留長髮、玩樂團的嬉皮咖,對於70年代的音樂情有獨鍾,被他點名貼上ISO認證的有緣創力的創作歌手包括:Beatles、Janis Joplin、Jimi Hendrix、Black Sabbeth、Bob Dylan、james Taylor和Ground Funk(一個三人樂團,我應該拼錯了,若有人知道請糾正),以上。再也沒有了。


他說,70年代Disco出來以後的音樂開始商業化,失去了原創性(originality),不再有吸引他的音樂。


我忍不住問說,聽不聽古典音樂?


他說:莫札特、貝多芬、蕭邦這些作品都很好,不過他們的音樂在服侍王公貴族,這一點讓他覺得古典音樂失去某種精神(因為當場馬上就開始想不服侍王公貴族的古典音樂有哪些,無法記得他完整的表達)。


我其實很想說:1. 喔....我想你其實沒有聽甚麼古典音樂;2. 因為不服務王公貴族的古典音樂實在滿坑滿谷;3. 你這是哪門子的藝術家性格?;4. 我是不怎麼相信他所認證的那些音樂人沒有服務誰、只服務自己的時候。我當然很識相的沒講甚麼,含笑點頭,同時生幾個略略崇拜的眼神給他--當一個陌生人在自我表述個人品味時,潑他冷水是件不禮貌的事,有損身為一位淑女的優雅風範--縱然過去已經做過很多,此時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離開之後我忍不住想:原來古典音樂在某些人的眼裡,是服務王公貴族的工具。


這個問題很難有個明確的答案,實在很難說是或不是。


1. 這個命題有個因果關係的陳述:王公貴族的需求--因,古典音樂--果。但其實除非大家去觀落陰把王公貴族和莫札特叫起來問,否則無法得知是不是莫札特都是為了需求寫作,或者是莫札特寫了怎樣的音樂,王公貴族愛不釋手繼續需求更多類似的音樂,此時因果關係便顛倒了。所以這根本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同樣命題,你無法確認先後。


2. 市場需求和音樂原創性兩者是否如此零和呢?我也覺得見仁見智。我傾向是看到底發生甚麼?以及造成甚麼結果?結果產生正面影響,動機其實是另外一回事。


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很偉大,然而他們也只是在亂世中為五斗米折腰的普通人,認真以自己的天分活下去,但是,這與它們音樂的originality是兩件事。


這位長輩還加上一個註腳:莫札特的音樂或許有原創性,可是因為他從小被當成搖錢樹,讓他的作品就變質了。


(真奇怪!那你怎麼不說華格納還服務希特勒呢?蕭斯塔高維契還服務史達林呢?喔我知道,因為你不知道有這些事嘛~~~~)


長輩、老人家,真的很抱歉,至此我更是確認你沒聽甚麼古典音樂。任何天才都有一個本領,就是他絕對可以在符合市場大眾的前提下,維持他音樂的原創性,這是一種創作策略的運用,好比鮑凱利尼是分開處理,一邊寫給市場,同時寫原創曲;貝多芬則是有錢的時候多寫點自己想寫的,沒錢的時候就寫曲子來賺錢,他有名氣後會直接找Sponsor贊助還沒寫出來的曲子。我想說的是,這些有名的古典音樂作曲家是有天分、有熱情,同時也知道如何運用他們天分和熱情的人,所以現在才有聽不完的古典音樂。


我還想說得是:就是有太多浮光掠影接觸過古典音樂的人,在夸夸其詞定義古典音樂,才讓古典音樂蒙受某種汙名化。聽音樂就是「聽」嘛,你用甚麼角度切入聽,都可以,喜歡多聽一點,不喜歡就別聽,囉嗦那麼多幹嘛!?特別是明明沒有甚麼認識還要借用既有毫不相干的知識(或常識)延伸評價,不覺得這樣很不誠實嗎?


長輩講到甚麼他不同意又無法評價的話題時,都會用「笑傲江湖」四字帶過,殊不知我對他也是「笑傲江湖」--我還滄海一聲笑哩。丟筆。


對了更瞎的是,我真的很虛偽,為了幫助老人家維護他的藝術家性格,我還噁心地多問他:你說你現在會即興彈琴,所以也聽Jazz囉?


他還在那擺個姿態說:其實也沒有聽太多啦。


屁!我看你就是甚麼都沒聽,還沒有聽太多。丟筆。


講到即興和Jazz,特別提今年是Thelonious Mink的百歲週年,最近BBC 3特別將Monk列為Composer of the week,有系統地播放他的音樂:獨奏、三重奏,以及跟其餘音樂家的合作。我很享受這系列的作品,有興趣者可以下在BBC iPlayer的APP自行享用。


話說我最近沉迷BBC iPlayer,三四年前我便在網路上聽BBC廣播,當時直接網路收聽品質相當差,現在改成APP,音質好、網路狀況穩定、節目內容多元,還可以練英文聽力。如果你像我一樣不願意成為Spotify付費會員,也對挑選CD、追最新CD沒有甚麼企圖心,BBC iPlayer絕對是最佳選擇。


上班去,大家每位都Have a nice day!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2,557)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Music for pressure-releasing
此分類上一篇:羅大佑演唱會之前

sergei
那服務神的該怎麼半?! 失去救贖嗎? (笑倒)
2017-12-05 00:15:24
orangebach
謝謝Sergei

其實我在寫文章的時候有想到這件事,那就是巴哈和布魯克納。我的想法是,當作曲家的作品是服務神,他們同時服務的神與人,當然他們的trade off也很大,我想失去最多的該是世俗的肯定和認同,他們一輩子都在試煉「被討厭的勇氣」。

以上淺見。
2017-12-05 08:18:51
Velvet
那個"屁"讓我笑噴
2017-12-08 09:58:42
Frank
應該是Grand Funk,全名是Grand Funk Railroad
其實Beatles早期的時候也是唱些很商業的歌,一直到解散前的幾年才做些不一樣的突破,不知道那位長輩對這一點有何看法
另外,對音樂的想法,我覺得看人吧,有些人只聽過Louis Armstrong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他/她也說他/她聽爵士,還能講得天花亂墜,其實就是嘴巴會講而已
2017-12-08 17:55:33
Val
看起來「熱愛音樂的長輩」對音樂評論的出發點是純粹從左派觀點看世界。我很害怕看到左派藝術評論,很多人不是用邏輯去論證評論觀點,而是訴諸簡單的道德觀。好比說:為什麼「商業化」和「原創性」不能同時存在於一個作品中?服務人民群眾的音樂又比服務王公貴族的音樂多了什麼精神?這些差異又是以什麼方式影響評論者對音樂的感受與看法?是從純粹音樂本身帶來影響,還是只是因為看不慣音樂家名利雙收,覺得搞藝術的就該貧困潦倒三餐不繼最後自殺,作品才有價值?

這不曉得和文化是不是有關,我發現中文媒體裡的專家權威都有種很微妙的「姿態」,他們很少試圖用證據或道理去說服別人,往往不願或不屑解釋理由,地位愈高的愈是如此。
2017-12-11 07:24:05
orangebach
To Frank,

抱歉回覆晚了。也謝謝你的正確資訊。

的確,就像有些明明就沒在聽古典音樂的人,就說自己聽莫札特是一樣道理。

不過反過來想,到底怎樣才叫做「聽某種音樂呢」?仔細想想,好像也不太記得到底是聽了幾年、聽了多久以後,才有種確認自己是聽某種音樂的人的感受。每個人為自己貼上認證的時間不一致,功能也不同。
2017-12-21 08:04:53
orangebach
To Val,

還是來一句抱歉回覆晚了。

台灣,我不知道其他華人地區是否如此,至少本地非常崇尚權威(authority),這個狀況並沒有因為網路的去中心化、去性別、匿名性等等而讓言論變得更為平台化或更平坦,反而讓權威變得更多,更崇尚誰在那裡說過甚麼之類的。

用權威來endorsement的傾向,我覺得一是因為台灣人很懶、愛走捷徑,最簡單的證據就是權威背書,如果找得到權威背書,為什麼還要浪費力氣尋求證據和邏輯?因為不是想要搞懂事情的真相,而是想要透過講出某些權威來證明自己說的話是對的。

二是因為本地人越來越不思考,當然全世界都注意力降低導致不思考,台灣人我感覺是更嚴重的。權威比證據更容易被理解,所以大家紛紛想要爭相當權威。

至於權威本身不解釋邏輯和道理,一方面是真的聽的人沒在聽,也聽不懂,二可能是他本身也解釋不出來甚麼,你不覺得本地很多人講話不經大腦嗎?順口說說就覺得自己很厲害。
2017-12-21 08:13: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