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的人心
「做人最緊要忠忠直直,就算終須乞食,腰骨都要挺(到)直(一直)。」電視版《難兄難弟》經典對白之一。
個世代好少見仲有骨氣的人,特別是幾拾年前強調此話為做人標準的男子漢。換言之,亦都是實不相暪:現在的男人多是沒風骨。因為現在的人都是實際主義者,只要能滿足衣食住繼而行以上所需,(又想到marketing的金字塔 -_- ) 對於自身修養沒有太高的要求,就算不作一等良民、但求無案底無犯法;但好明顯我們不犯法就不等於我們做人不犯罪不犯錯;法律只是一條(底)線、而我絕對相信法律不一定是公正的。而大家有記得高中時的《論仁論君子》有云:
「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不管我們身處何方,不管在有沒有其他人的眼光下,我們都要以「仁義道德」四字個警惕自身,這就是所謂的「慎獨」。( 不明所以者可返校向胡老師請教之 )
再說回今時今日的年輕人。看到賭場招聘廣告月薪1.8萬就連是非黑白都不分,老師有教賭搏無益,乃屬五大不良嗜好之一;鄰埠政府都有賣告「等於倒錢落海」。然後那些不聽老人言的後生說:「我不會賭我不會學壞。」塵世間有多少人真的出淤泥而不染? 如果個個都有那樣高的情操和修養、意志堅定不易動搖,孟母三遷為了什麼?岳母就不用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來提醒兒子!!如果人人都不受影響大概都可以成佛了。
人是很易動搖的。一個連俗語都不會說的人和一堆滿口粗言穢語的人相處久了,也會不時從他們口中聽到一句或一隻不可入耳的字詞;可是連他們自己沒有發現,「本質變了」。
冇骨氣的人
父母雖出身清寒,但自幼父母對於小的的品德教育頗為嚴格。對人處世長幼之序、禮貌/禮儀、自身的管教...小時候都在訓斥中渡過。小的品格雖不盡完善,亦非完人。但長大後看到同輩間的待人接物方面,想起
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 /
棒頭出乖仔,對頭出白米 /
棒下出孝子
這些簡直是一等一的名言,同時感激父母的教導。基本上除了不會用右手正確地拿筷子、我想應該都差不多吧...因為人的信譽難以建立但催毀容易,所以千萬別失信於人;不被人所相信是一件慘事。為及此我極少去答應幫人做事 (-_-)>”。做人要有骨氣不要因為少許事而影響自己的人格,須知道人格無價,勿為五斗米而折腰。
「唔好佔(沾)人地便宜,霞吓。」
噢,應該說回正題吧,父母的管束或個人性格對下一代的影響很重要。有時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原來這樣不乎合禮儀,所以他們可以說不是犯了錯誤而實際上是「犯了錯(make a mistake) 其實我覺得犯錯的解釋是明知不對而為之者才可以犯錯)。而父母的說話語氣方式,言行舉止等都是每分每秒影響到兒女們的;只要仔細觀察就發現到親子間的言行舉止相像,不管好或不好的表現。
電視上的粵語長片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男兒膝下有黃金/ 男人不應用or借女人的錢/ 是男人的話不應該對小人卑躬屈膝/ 有借有還(好往來)
我覺得不論男女,做人皆如此。我覺得如非十萬火急、關乎人命的事最好不要輕易要人幫助,做人應該獨立、不要指望有人依靠而希望自己成為別人可信賴的人。在被人幫助(不管小忙定大忙)記得還恩,幫助人後勿望回報、勿對受恩者擺出一副「我有恩於你,你欠我的」的臉;施恩莫望報,施被受更有福。不要輕易因為挫折而哭起來,尤其是女人。受到小小挫折就放棄(以為一哭就大赦天下),做不到的事情要人幫(再認為是理所當然),跟人哭訴自己是天底下「我最可憐的人」真的要不得。借錢不還、有錢不先還的人同樣可恥,人家好意借錢援助應急,有錢應該第一時間還給別人(因為別人都不一定境況好好),而且「人情還人情,數目要分明」。「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人在有事相求時的嘴臉不致於猙獰,但實屬可憎。對,還有「車大砲」(言過其行或者「講就大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的人都是可以遠離之。有時幫人都要看看那個要需要幫的人值不值得去幫。「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縱然身無長物而孑然一身,但求兩袖清風心中無愧。
一個人的品格是要用一生來證明。
(想到再寫下去...-_-”)
------------------------------------
《論仁論君子》 大家應該溫故知新一下。
http://aer2.sbc.edu.hk/~cmc/CE-22.htm
”岳母就不用眼矇矇都用針「咪」「精忠報國」四個字喺自己個仔個背脊度!!”
↑我本想打這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