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借這兩本書的理由是因為「薄」。好幾年前就知道有這兩本書,但一直沒有去看,上個學期去了圖書館借繪本之餘就撿了這一本,好薄!!非常好!!因為我向來不太喜歡看長篇又厚的書,因為追看是需要時間的;我是急切要知道下一步會發展成怎樣的人,所以一看就是一口氣看到底。薄薄的小說、厚之中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詩集是我較為會看的;簡直是睡前的枕邊良伴。尤其是越薄文字越少越簡單越好,畢竟都就寢,當然要保持在一個relax 的狀態。
《海上鋼琴師 NOVECENTO》是我看了一大半才發現我好像看過電影的(一小部份),不記得我在宿舍的電視房還是在家狂轉台時看了一點,我記得的片段原來就是後面講到那艘郵輪要沉毀、主角回到船上準備和郵輪共同進退的那段。
這本書我覺得有趣,那個叫 NOVECENTO 的人的「威水史」、他所經歷的就等同郵輪所經歷的,他的一生都活在郵輪(儘管他下了船好幾年)、就等同我們居住的世界,沒有故鄉、人們可以生存下去,但是沒有了世界呢?所以最後他選擇和郵輪同生共死我覺得一點都不偏激。因為書評這回事、要寫得比我好又深入的周街都是,所以我都是叫人有興趣才好看,有時看一本書就是憑感覺在書店或圖書館中指尖引領出來的結果,不要盲目的看書評;而且我覺得,要是看了內文才去看序的感覺會比較良好、每人看完一本書的感想都不同、不要先被寫preface 和書評的人所影響。
是我上周在圖書館看到了又撿回來的一本書;我記得我先前在書店看過本書、而且今次撿它回去的原因又是一個「薄」。昨晚睡前看了volume1及前言,(很少有看前言)。原來又是跟上面那一本是同一個人寫的,起初我以為《不流血》真的「不流血」,嗯、雖說作者說的故事是一個身心都流很多血的故事,但是他的說故事的方式和以前一樣(又可能受到中文版的影響)中譯版我感覺到的是平淡的口吻一點都不恐怖的字眼;入面那些可怕的事情作者用斷續的steps、少用那些繪形繪聲的直接描寫及字眼。
「...那膝蓋炸成一個爛水果似的。」---《不流血》
字眼看來不血腥(<--其實我真的不想用這個字),至少我想到爛水果被槍打中那一幕而不是人的膝蓋被槍打到的那一幕,That’s what I mean。
作者用的字不多但你從中會知道很多。
這個我不知怎麼說好,畢竟我的中文有限。當你看小說時有沒有去想過一句「他再三叮囑他的女兒不要出來」好還是重覆三次、意思都是叫女兒不管怎樣都不要出來的對話,兩個方式都是有「千叮萬囑」的意思,哪個令你有較深刻印象?這就是我想說的,當我想到要怎樣說我會再修改的。
可能因為中譯版的問題、人們所說作者的文字音律感、以及作者連小說上用的名不是義大利人名我哪會知道呢?雖然很久很久以前好友跟我說最好看原文版,但是世界上語言太多,我們只能侷限在我們所識的幾個語言之中。要是為了看原文版我一定學一不了那麼多種語言。再者,不是你學了那種語言就一定看得明那本原文所說的話。
不說了、再說我怕成本書都說了。
只是跟你們說我看了這兩本書、不太想為這兩本書而大造文章、寫個三四仟字。況且要看讀後感的就自己找找吧。本來我上一篇topic是寫 「 >sell 書...< 」,但我今次抱著的意味不是想跟你們sell書,我想別人對那本書有興趣才去看、不太想硬銷。
《海上鋼琴師 NOVECENTO》
亞歷山卓.巴瑞科Alessandro Baricco 著
彭懋龍 譯
麥田出版社
《不流血:愛與恨,寬恕與救贖,黑夜裡有光 Senza sangue》
亞歷山卓‧巴瑞科 Alessandro Baricco 著
沈萼梅,劉錫榮 譯
大塊文化出版社
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product.asp?book=1111TT024延伸閱讀↓ (當然有興趣自己找比較好)
關於作者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con-li/classic/baricco.html關於電影《The legend of 1900 海上鋼琴師》
http://www.ivideo.com.tw/rent_video/video_detail.asp?film_id=6226http://www.i4uuu.com/indexs/The%20Legend%20of%201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