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29 05:57:31| 人氣7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書筆記】留學法國IV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每個人都是特殊的,而且也正是因為他/她們的特殊,豐富了上帝的普遍性。」

我很少用這種宗教的語言說話,不過這時候倒是覺得這樣說是適當的,他們兩個都是教徒。M是天主教徒,Y是基督教徒,我覺得自已很喜歡佛教的經典,也許就算是佛教徒了吧。

每個人都是上帝所造,而同時也是上帝所造的世界中的一員。這是西方宗教的基本命題,上面所說的「特殊性」、「普遍性」的命題,我想應該會得到他們的認同吧!!

其實,我覺得這樣的說法,骨子裡是十足十東方的,無名混沌的太極,與具像的個體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些想法很容易在許多經典裡找到,【老莊】不說,【論語】也有。

但真的是「東方」的、或「西方」的嗎?是不是真有什麼,是屬於東方,也就是所有的東方的都有的,而西方沒有的;而也有屬於西方,而同樣的,西方都有,而東方沒有的呢?

我想沒有,至少我沒有找到。

***
其實,所謂的「東方」的、「西方」的,當代有許多社會科學,都有一些討論「東方民族主義」與「西方民族主義」,或「東方民主轉型」與「西方民主轉型」等等……試圖建立所謂「東方性」、「西方性」,或者「法國性」、「中國性」,以致於「台灣性」等等的文獻,這些都有所謂「東方主義」的氣味,在我這「東方」人眼裡,總是覺得有點可怕。

覺得可怕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都在尋找各種特殊性,我並不反對特殊性,事實上正好相反的,我還很能欣賞特殊性。可怕的是,首先這些建立特殊性的方式,是將「東方」、「西方」、「亞洲」、「法國」或是「中國」及「台灣」,在文化的層面上,有「固化」的傾向,然後又將這種「固化」,在這個他們所研究的對象(東方、西方、法國、中國……)裡,「一般化」了,像是真有個東西,緊緊的、客觀地,就附在那些人,那些社會裡一樣。不只是這種緊緊黏著的東西,讓我覺得像是鬼一樣的恐怖,這種閉鎖的學術研究,也讓我有種快要窒息的感覺。

***
將「普遍性」,拉到上帝那裡。我承認有個普遍性存在,只是它是屬於上帝不可知的部分,而將「特殊性」有個「普遍性」的指涉,不只是維擭了每個特殊性的神聖本質,而且也總是要求它對「普遍性」維持著渴望。我覺得如此一來,不只是維持著不同的「特殊性」之間對話,讓每個「特殊性」具有開放的性格,同時尊重不同的特殊性,而且也不致於落入相對主義的虛無裡。

也就是說,為了研究上的方便,我們不得不要說出一些特殊性,對每個研究客體給個名字,為它定性,作為研究的開始。於是,難免的,有時候會用到像是「東方」、「西方」、「法國」、「中國」、「台灣」的等等種種的概念;但卻也不要將這些概念,他們的「特殊性」,視為理所當然,捏得太緊,而得要在論及它們的特殊性時,也同時觀照著一般性。在特殊與一般,部分與整體之間,辯證著,這會是讓學術研究可以更豐富,更有生命力的方法。那些急切地尋找「特殊性」的研究者,其實,不只是會窒息了學術的活力,所表現的也是他/她枯竭的生命。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龍應台。直接說,我一點都不會掩飾我對龍應台的鄙夷,不過在寫這篇文章時,她卻是我想要引來的第一個人選。不過,即使我不喜歡她,但她仍然是我研究的一個重點,就透過她,讓我的研究可以更豐富一些。她在建構所謂的「中華文化」、「中國性」,論談「去中國化」,實際上正就是將「中國文化」客體化,而窒息了中華文化的人。因為,正是有個客觀的「中國文化」在那裡,才會有「去中國化」的可能性。她總是以了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用憐憫的眼神,來看這個世界。

「他者」,不正是「自我」所拒絕的那個部分嗎?Robert Muchembled 這樣說。面對這個讓我討厭的人,其實我也試著在接受她,了解她的生命困境,或者,是當代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困境--當然,更重要的,也是試著再回頭發掘我自已那些我不願承認的部分。

台長: 寄居蟹
人氣(7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