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4 14:52:50

阿閦鞞佛法姿由來


在古印度梵文裡,「阿閦」是「不動如山」的意思,即象徵意志堅定、一心求悟。阿閦如來擁有「大圓鏡智」的清靜智慧,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映照一切,除此之外,阿閦如來還有治療女人生理疾病及懷孕陣痛的能力。在密宗世...

2007-05-04 14:22:39

往生妙喜世界之簡便方法


往生妙喜剎須具備六隨念善根及二十一項生緣,如此方能以此因緣蒙阿閦佛攝受往生,這樣的往生條件真的可說是既簡單又捷徑,但其實還有一種更為簡便的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就是禮拜藥師琉璃光佛乙法,這種方法看似平常...

2007-01-16 10:26:38

妙喜世界之殊勝


在我們所處的裟婆世界中,是個社會動盪不安,地位不均的混亂局面,人心充滿著貪慾、仇恨、愚癡、嬌慢等煩惱毒素,國家不僅戰禍連連,更時常遭受天災地變之侵害,導致人民窮困潦倒、民不聊生之濁惡世代。因此佛陀介紹...

2007-01-11 23:48:48

妙喜世界攝受念佛眾生


妙喜世界不動如來,與念佛人相當有緣,只待大眾發願求生,不動如來因地發心云:「世尊,我今發此大心,如是迴向,乃至未證菩提,若於一一語言,不與念佛及一切智相應,則為欺誑諸佛。」也就是他發菩提心一直到成佛的...

2006-11-16 22:09:26

阿閦鞞佛如何庇祐女性


《阿閦佛國經》經典中有許多地方明顯對於女性的護佑的表現,在阿閦佛經功德中提到:“與婦人說法時,起無常、苦、空、無我之相,不取彼相及露齒而笑”,我們來考察阿閦比丘發願時強調“女人沒有不淨”的原因,首先讓...

2006-09-08 14:02:49

阿閦鞞佛之無瞋法門


東方阿(門人人人,音初)佛,梵名Aksobhya Buddha之音譯。意譯為不動佛或無瞋恚佛、無怒佛,又名不動如來。瞋怒為貪、瞠、癡三毒之一,能出生一切不安穩性惡行,偈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唯有無瞋,始能面對...

2004-07-28 08:34:51

慧律法師─臨終切要(轉貼)


本段為《臨終備覽》之綱領和重點,沒時間閱覽長篇大論者,讀此《臨終切要》,既可省時,亦可大大獲其臨終助念之益,有心人切莫等閒視之。 一、病重時 1、勸慰病者放下萬緣,助其完成遺願,以免罣礙執著。 2...

2004-07-12 16:33:30

般若根本與般若事業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

2004-06-23 09:52:49

阿閦鞞佛之淨土願


在「攝眾生戒」裡,亦可分為兩種含義,一為「正攝」義,一為「依攝」義,兩者都是屬於「利他」的饒益有情願。「正攝」義,如觀音與地藏的悲願即是;「依攝」義,如阿彌陀佛淨土與未來彌勒淨土即是,在在顯示出諸佛菩...

2004-06-23 09:43:03

阿閦鞞佛之自行願


諸佛菩薩在因地發願的內容中,共可分為三種蘊義,即三聚淨戒義:(1)攝律儀戒-是以攝律儀遏止一切之惡,屬止持義,如阿閦佛自行願即是;(2)攝善法戒-是以攝善法積集一切之善,屬作持義,如普賢菩薩行願即是;(3)攝眾...

2004-06-13 15:51:13

阿閦鞞佛之名號功德


十方諸佛菩薩名號,皆由往昔宿願與菩薩道行薰染而成,一來彰顯其法,二來為表功勳,藉由諸佛菩薩名字功德,讓眾生得知昔時願行,並學習其菩薩道精神,另一方面,也讓有情在生死輪迴中,得以有所依怙、歸投傾向,因受...

2004-05-31 09:58:52

阿閦佛淨土的往生因緣


阿閦佛淨土在大乘淨土中是重願力的、重般若的、重實踐的、重頭陀行的淨土。所以往生阿閦佛剎須注重自身德行的完成,而不以貪著心往生,如《阿閦佛國經》說「有異比丘聞說彼佛剎之功德,即於中起淫欲意,前白佛言:天...

2004-05-19 14:30:58

清淨莊嚴的妙喜世界


阿閦如來在菩薩位所發成就廣大莊嚴佛剎,是十方無量國土所沒有的,其剎清淨嚴飾,功德巍巍,與西方極樂世界等無差別。其中比較特別地是國中有三道七寶樓階,猶如現在的樓梯,不同地是它是眾寶所成,連接世間和忉利天...

2004-05-18 10:06:14

阿閦佛本願與妙喜世界


淺談阿ㄔㄨˋ佛國 (藥師山紫幻居士 著)◆ 阿ㄔㄨˋ佛的本心—柔軟心 阿ㄔㄨˋ佛是五方佛之一,與藥師佛同屬東方的佛菩薩。在《阿 ㄔㄨˋ佛國經卷》中舍利弗向本師佛請示諸佛菩薩摩訶薩的本願時,本師佛開示道: 佛告...

2004-05-18 09:41:17

妙喜世界阿閦佛—大圓鏡智


在山東神通寺四門塔,妙喜世界阿ㄔㄨˋ佛斑駁卻依舊莊嚴的慈顏上,默默傳遞著遠古的宗教情懷和生命觀念。靜觀人世一千三百多年,阿ㄔㄨˋ佛臉上自然流露的清淨、睿智、慈祥、願力之光,蘊藉了先民虔敬的宗教情懷和巧...

第一頁      ‹上一頁       1 .  2 .  3 .      下一頁›      最末頁
第 2 / 3 頁 , 共 36 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