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電影城】
邦名: 馬哈拉斯特拉邦
面積: 43.77平方公里
人口: 17,449,532人
經緯度:18.96 N72.82E
海拔: 10 metres
郵區:400xxx
電話區代:+022
時區:IST (UTC+5:30)
語言:
當地語言為馬拉地語(Marathi),國家官方語言為印度語(Hindi),英語亦通行。
位置:印度西部,瀕臨阿拉伯海。
宗教:
印度教占68%,伊斯蘭教占71%,基督教與佛教合占4%,其餘為拜火教、耆那教、錫克教與猶太教。印度是全世界第二大伊斯蘭國家(僅次於東南亞的印尼);孟買擁有全印度最多拜火教與耆那教徒。
人民所得:
孟買市年平均所得48,594盧比,折合約1,093美元,是印度全國年平均所得的三倍。
論及印度,當然就會想到孟買,這不僅因為它是印度最大的都會,人口高達1600萬,而且是這個國家的一面鏡子,想在一個城市之中,盡覽印度風情,孟買是不二之選
【圖二:印度之門為紀念1911年英王喬治五世與瑪麗皇后巡幸印度時在此登陸而建,1924年竣工。】
孟買是印度的工業中心,也是南亞最大的港埠,貨物吞吐量約佔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的 1/3,而且電影業發達,每年生產的影片超過世界任何其他城市,因而有Bollywood 的稱謂,更是衛星與電視業的重鎮。除此之外,市區內Dala Street號稱印度的華爾街,商賈雲集,此地證券交易情形,不僅影響印度,同時關係到整個亞洲。
但在東西海運暢通之前,孟買只是 7個小島,其間散布著一些寧靜的漁村,彼此之間隔著潮間帶和濕地,西元1401年回教徒由統治當地的印度王公手中取得這些島嶼,直到1534年割讓給葡萄牙。由於當地的漁民祀奉的保護神叫做 Mumbadevi,葡萄牙遂以孟買 (Mumbai)名之。1661年葡萄牙公主 Catherine de Braganza嫁給英王Charles II,把孟買當做嫁妝,從此孟買就歸英國所有。
英國統治期間,填海造地, 7個島嶼逐漸連接成為一個深入阿拉伯海的半島,長22公里,最寬處僅 5公里,昔日的小島如今空留地名,像是Colaba、 Mahim、Mazgaon 等。地狹人稠,寸土寸金,房地產的價格甚至超過紐約與東京。
印度的城市像它的人民一樣,令人難忘,孟買尤其如此。它曾經是印度的海上門戶,在英國統治的年代,代表英王的總督由這裡進入印度,1861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印度成為英國紡織業最重要的棉花來源,再加上蘇伊士運河開通,孟買成為印度棉花的輸出港,東西航運的輻湊之地,如今孟買在許多方面依舊是印度的門戶,只是昔日的總督已經由商旅取代。
英國統治孟買期間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包括許多富麗堂皇的維多利亞式建築,至今仍令這個城市引以為傲,連英國人都遠渡重洋來這裡觀賞。英國同時留下它的語文、風俗、宗教、法律以及他們喜愛的板球,在任何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用幾根棍子充當門柱玩板球的青少年。
不過,孟買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英國統治的遺跡,也因為它在許多方面具體而微地呈現這個國家多采多姿的風貌,孟買的居民來自印度各地,每人都帶來了一些故鄉的語言、風俗與飲食習慣,使孟買成為一個文化萬花筒,色彩繽紛,堪稱印度城市之最,市政府提供的初級與中級教育,至少使用10種語言,其中包括英語。
外國人同樣受到吸引,17世紀波斯祅教徒為了逃避迫害而來到這裡,從此把孟買當作他們的故鄉。祅教拜火,認為火與土都極為神聖,人死之後既不能土葬也不能火化,因此在偏僻的Malabar Hill山頂建立安息塔,讓屍體在塔頂腐化或讓禿鷹啄食。幾年以前有人發現禿鷹把吃剩的腐肉,丟在附近的一座水庫,污染飲水,輿論大嘩。
孟買喧囂擁擠的都會步調,會使習慣印度其他地方舒緩節奏的人感到驚奇,摩天大樓觸目皆是,通衢大道閃爍著耀眼的霓虹燈,百貨公司的商品琳瑯滿目,碼頭上船艦舳艫相接,檣桅如林。
孟買同時是一個新舊事物紛然雜陳的都會,葡萄牙式的典雅村舍,依偎著灰色破舊的紡織工廠,牛隻在車水馬龍的通衢大道上優閒漫步,游民在五星飯店門外的人行道上搭棚棲身,江湖郎中在新式的醫院外兜售印度神藥,懸掛燈籠的阿拉伯帆船與先進的航空母艦在港內並泊。
這裡有西式速食店的外送服務,也有獨一無二的飯包快遞員,稱為 dabbawallah,他們每天早上從市郊住宅區收集託運的飯盒,按照送往的地點分門別類,利用火車,運到市區不同的車站,再以手推車或腳踏車,趕在下午一點之前,送到指定的辦公地點,等到午飯之後再把空飯盒送回市郊的住戶。
孟買有5000多名 dabbawallah,每天遞送17萬到22萬個飯盒,作業繁複,時間緊湊。根據1998年美國富比世 (Forbes)雜誌報導,他們平均送800萬個飯盒才有一次錯誤。這樣的效率,即使一流的快遞公司也會自歎弗如,而孟買的 dabbawallah許多還是不識字的文盲。
參觀孟買當然從印度之門開始,這是紀念1911年英王喬治五世與瑪麗皇后巡幸印度時在此登陸而建,但是直到1924年才竣工。形同巴黎凱旋門的印度之門,由英國建築師George Wittet設計,模仿16世紀印度Gujarat地區的回教建築式樣。高83英尺,有一個拱形的中堂與兩個耳室,可以容納 500、 600人。蜜色的玄武岩牆面,隨著朝暉夕映,顏色由金黃轉為粉紅。孟買面對大海,巍然挺立,彰顯出印度門戶的地位。1947年印度獨立,翌年 2月28日,最後一批英軍經由此門黯然歸國。
【圖三:孟買正前方富麗堂皇的泰姬瑪哈飯店。華麗的圓頂、角窗與東方裝飾看出它非比等閒。這是印度實業家、Tata集團的創辦人 Jamsetji Tata所興建。】
當你在印度之門四周徘徊流連,感歎歷史的滄桑時,會看到正前方富麗堂皇的泰姬瑪哈飯店(The TajMahal Hotel)。就像位於Agra的泰姬瑪哈陵一樣,你即使不瞭解它的緣起,也能由它華麗的圓頂,角窗與東方裝飾看出它非比等閒。這是印度實業家Tata集團的創辦人Jamsetji Tata 所興建,1903年開幕時,是孟買少數有電力的建築,而且是開羅以東新加坡以西最好的旅館,當時印度之門尚未興建,由海上抵達孟買的旅客,包括英王喬治五世在內,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座雄峙海畔、氣派非凡的建築,一百多年以來,泰姬瑪哈飯店始終以尊貴高雅著稱,許多人來孟買,只是為了在這裡住一晚。
【圖四:舊稱維多利亞車站的C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這是孟買最壯觀的哥德式建築,1878年起造,模仿倫敦的St. Pancras Station,有華麗的尖塔、撐牆、楣飾與彩色玻璃,中央圓頂上屹立著進步凱旋像,堪稱哥德式建築的經典之作,1887年竣工後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五十周年而命名。】
穿越熱鬧的市區,許多人會被舊稱維多利亞車站的C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 吸引,這是孟買最壯觀的哥德式建築,1878年起造,模仿倫敦 的St. PancrasStation ,有華麗的尖塔、撐牆、楣飾與彩色玻璃,中央圓頂上屹立著進步凱旋像,堪稱哥德式建築的經典之作,1887年竣工後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而命名,印度獨立之後改為今天的名稱。它的位置也是1853年亞洲第一條,由孟買通往45公里外 Thane市鐵路的起點。如今每天有 250萬名旅客出入。
【圖五:海濱大道一邊是金色的沙灘與蔚藍的海灣,一邊是現代化的大廈,形成一個美麗的圓弧,華燈初上的時候,街燈倒映著海水,波光澰灩,一片璀燦,這個海岸被稱為皇后的項鍊。】
如果精力充沛,可以到海濱大道散步一趟,這裡一邊是金色的沙灘與蔚藍海灣,一邊是現代化的大廈,形成一個美麗的圓弧,華燈初上的時候,街燈倒映著海水,波光澰灩,一片璀燦,這個海岸被稱為皇后的項鍊。
然而,繁榮富庶的大都會也有破敗陰暗的角落,在Mahalaxmi Station車站附近的 Saat Rasta,會看到號稱亞洲最大的露天洗衣場。過去,洗衣是印度種姓制度中賤民的職業,父子相承,如今這項工作仍然非常辛勞,工人赤膊站在一排一排的水泥槽內,把衣物浸入及膝的肥皂水中,在洗衣石上拍打、洗淨,投入熱鍋中上漿,掛在繩子上曬乾、燙平,一絲不苟的摺好,最後送還顧客。幾千名洗衣工與他們的家庭就在這裡卑微地生活,日復一日。
印度的孟買(Bombay )和加爾各答(Calcutta ),是國際知名的大城市。但在後殖民時代的正名風潮影響下,這兩個城市已經正名為Mumbai和Kolkata。
Bombay之名來自葡萄牙語bombahia,意為「好海灣」。為了去掉這個帶有洋味的名字,孟買市議會在一九九五年根據一位印度女神之名,把城市正名為Mumbai。九年來Mumbai之名雖已被美國、歐洲聯盟成員國等世界多數國家所接受,但Bombay之名卻仍在重要場合使用,如孟買證券交易所、孟買高等法院等。證交所沿用舊名是為了保持傳統,而高院沿用舊名是因為高院改名需要國會同意。
正名的熱情有時也會鬧出笑話。寫過兩本關於孟買的書的婕薇第表示,孟買市中心的一條「拉伯南路」(Laburnum Road ),幾年前因為名字聽起來太英國而面臨正名,結果有人指出,Laburnum不是某個英國人的名字,而是指這條路上夾道種植的金鏈花樹,這種樹其實是印度道地土生土長的。
【圖七:古老鐵路】
孟買,位於印度西半部,地處半島,從商港發跡,從而成為商業中樞,西裝畢挺的商務人士穿梭其中;但堪稱印度金流之都,卻擁有兩個世界之最--第一大貧民窟(slum),及以原始方式洗衣的洗衣場,其中衣衫襤褸貧民隨處可見,不時伸出瘦骨如材的手向外國人討錢,讓人又憐又嫌。
這個年華老去的商港,既古老又現代,既富有又貧窮,就像她空氣中飄著陣陣的魚腥味中,混雜著路人隨地便溺的尿騷味,這種「說不出口的味道」。
由於孟買位於半島,幅員不大,腹地狹隘是先天的宿命,缺乏區域計畫是後天的不幸,交通擁擠及空氣污染問題愈形嚴重。地狹人綢曾使孟買房地產一度凌駕紐約和東京,如今房價雖無法與其他國際知名大都會相比擬,但價格仍居全印之冠。
孟買因缺乏區域計畫,新建築物少,讓孟買的地價硬是超出其他新興大城,孟買市內有著全印第一大貧民窟,迄今仍是無解習題,地狹人綢依然如故,歷任州長及市長都無法提出有效解決方案。
【圖八:為求生存,也為滿足各方需要,孟買造就了許多獨特的傳統行業,就連再平常不過的洗衣服務,也能擴充成世界最大人力洗衣廠。 】
孟買地區常見的早餐和點心
1)油炸酥脆西米球(Sabudana Vada)
2)辣洋蔥餅 (Onion Bhaji)
3)沙布單那喜其地(Sabudana Khichdi) Maharashtrian邦住民齋戒的小球狀可口點心。
4)辣馬鈴薯球(Potato Vada)球狀油炸辣馬鈴薯球,可夾在麵包如小漢飽。
5)卡那地風泥(Kaande Phone)馬鈴薯洋蔥和米攪拌成的點心。
6)疏菜三明冶(Vegetable Sandwich)放有珈哩的疏菜三明冶。
7)瓦塔力 達兒 (Vatali Dal)浸泡過的Chana Dal和丁香大蒜芥末所做的早餐及午茶點心。
8)雪辣辣點心盤(Spicy Sheera)
9)烏帕瑪(Uppama)比較不辣的雪辣 (Sheera)。
10古亭比瓦地(Kothimbir Vadi)香菜和其它香料製成油煎點心。
11可樂卡西亞瓦盧瓦達(colocassia Lu vada)由Colocassia做成的辣蛋糕。
12)辣麵包捲(Bread Rolls):用油煎的袋捲,放入馬鈴薯做的點心。
13)馬踏爾豆餅(Matar) Matar是四季豆和其它香料入餡小餡餅。
14)風尼其普力(Phodnichi Poli)用殘餘印度麥餅chapati加上辣味做成點心。
15)風尼其亞巴亞(Phodnicha Bhaat) 用殘餘米加上辣味做成點心。
16)雪辣(sheera or Pavacha sheera )由麵包片酥脆、辣椒和蔥做成的可口點心。
18)塔爾力碧(Thaalipeeth) 亞利安族裔的Marathi人薄煎餅。
19)魔卡爾 巴將尼(Mokal Bhaajani) 用thalipeeth的材料成份, 但不同烹調做成的點心。
餡餅系列 Chow Patty Chats
20)瓦達 帕Vada Pav孟買這獨特的口vada。
21)拉格達 帕替史Ragda Patties 孟買小餡餅。
22)達海 巴達達普里Dahi Batata Puri 夏天期間早好的早餐或點心。
23)帕巴海吉Pav Bhaaji 各種疏菜做成的小餡餅,孟買人最喜歡。
24)米沙爾Missal 香料馬鈴薯一個辣混合物料理簡單 。
25)貝爾普里Bhel Puri是印度最著名chow patty 印度到處都有。
26)徐韋巴塔搭普里Shev Batata Puri 輕食,由馬鈴薯和酸辣調味品和其它調味品做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