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清法戰爭,是清朝與法國之間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戰爭之中由於清朝對法宣戰時未召集各國大使,因此不具有公開性,而法國自始至終未向清朝宣戰,僅稱為「報復性軍事行動」。而戰場除了在安南境內展開外,法國也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派遣孤拔率領遠東艦隊攻打福建、台灣、浙江,控制台灣海峽,佔領澎湖。
戰爭過程中,雙方互有勝敗:法國遠東艦隊雖然擊潰清朝南洋艦隊,並攻佔澎湖而封鎖台灣海峽,卻在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戰敗退,而無法拿下台灣,達到威脅中國東南沿海的戰略目的;而清朝雖然海戰慘敗,旗下黑旗軍卻在越南諒山一帶大敗法軍,迫使茹費里政權垮台,兩國重起談判。可是談判之下簽署的《中法新約》卻令法國取得越南宗主權,重開兩國貿易,使法國意外得到越南等地的殖民地。而戰後清朝重新重視海防,將台灣劃為獨立一省,以強化東南沿海的防務,同時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開始利用與英國等強國的關係增加談判籌碼。
起因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開始侵入中國傳統的屬國越南。1856年,法國遠東艦隊因越南處死傳教士炮轟土倫港(今峴港),並於1858年一度登陸佔領。1858年,法軍攻佔西貢。1860年法國借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借用侵華法軍進攻南圻,先後佔領嘉定、定祥、邊和、永隆等省和崑崙島。1862年6月,法國和越南阮朝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即《柴棍條約》),將西貢一帶的地區割讓給法國。1863年,越南承認法國是柬埔寨的保護國。
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法國大敗,暫時推遲了法國的進度。1873年11月,法國駐西貢總督杜白蕾派安鄴率軍攻佔河內以及海陽、寧平、南定等城。越南皇帝阮福時請當時在越南保勝地區活動的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勤王。12月21日,黑旗軍在河內近郊大勝法軍,擊斃安鄴。阮福時為達到政治平衡,一方面和法國議和,於1874年3月15日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承認法國是越南的保護國;另一方面則任命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管理宣光、興化、山西三省,以黑旗軍阻止法軍北上。
1879年6月,法國駐海防領事土爾克稱:「法國必須佔領北圻……因為它是一個理想的軍事基地,由於有了這個基地,一旦歐洲各強國企圖瓜分中國時,我們將是一些最先在中國腹地的人。」
1881年7月,由法國總理茹費理主導的法國議會通過了二百四十萬法郎的軍費用於越南。1882年3月,法國西貢殖民政府派海軍上校李威利(又譯為李維業)率軍數千於4月佔領河內。1883年3月李威利一軍佔領南定。阮福時再次邀請劉永福出兵,在越南北圻統督黃佐灸一部的支援下,於5月19日在河內城西伏擊法軍,殺李威利等三十余法國軍官和數百法軍,殘余法軍只能死守河內。劉永福然後被升為「三宣正提督」。
法國馬上任命西貢法軍司令波滑繼任北圻法軍統帥,並成立由海軍少將孤拔為統帥的北圻艦隊。8月,波滑沿紅河進攻黑旗軍,同時孤撥率海軍進攻越南首都順化。波滑一軍損失很大,波滑本人則被遣返巴黎。但孤拔一軍卻攻入順化,阮福時正好病死,繼位的越南(安南)皇帝阮福昇於8月25日和法國簽訂《法安第一次順化條約》。至此越南已被法國征服,法國開始直接進攻中國。
前期陸戰
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孤拔帶領的法軍進攻駐紮在越南紅河三角洲北圻的清軍並佔領了該地,中法戰爭自此爆發。
1884年2月,孤拔改為艦隊統帥,米樂代替孤拔統領法國陸軍,率一萬六千人進攻北寧的四十營清軍。3月12日,北寧失守。以後清陸軍敗潰,接連丟掉了太原和興化。清廷派李鴻章與法國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
5月17日,福祿諾通知李鴻章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會議詳細條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既沒有同意,也沒有明確反對,而且沒有上報清廷。
6月6日,法國政府與越南(安南)阮朝皇帝阮福明訂立《法安第二次順化條約》,否定了清朝對越南的宗主權。
6月23日,按福祿諾代表的法國政府的部署,法軍到諒山附近的北黎接防,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但中國駐軍沒有接到李鴻章代表的清廷的撤軍命令,不敢決定,要求法軍等待清廷的回命才能執行。法軍不加理會,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還擊,造成「北黎衝突」(中國因稱「北黎」為「觀音橋」而稱「觀音橋事變」)。法國隨即照會清政府要求所有清軍從越南撤出,並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兩)。清廷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未有結果,雙方重新開戰。
海戰
1884年8月馬尾海戰,孤拔全殲駐紮福建馬尾的南洋水師,戰局對中國不利。10月初,法艦在全殲南洋水師後轉而進攻台灣,進犯基隆和淡水,劉銘傳放棄基隆退守淡水。法軍進攻淡水被擊退,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海軍的陸戰部隊又從基隆向台北進攻而不果。法艦則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但鎮海之戰中,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還擊,孤拔的座艦被擊中,孤拔於6月11日死於澎湖島馬公,一說是被中國軍隊擊成重傷而死,一說染病而死。
馬尾海戰時,時任日本「天城」艦艦長的東鄉平八郎率艦在孤拔的遠東艦隊中隨行考察。法軍攻打臺灣時,東鄉平八郎也在遠東艦隊中隨行並看到了整個戰事進展。這對以後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敢於攻擊中國海軍的決策可能有一定影響。
後期陸戰
1884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急調廣西提督馮子材指揮戰鬥。馮子材在關內選擇險要地勢,挖壕修築炮台。然後出兵夜襲法軍駐地文淵城,誘使法軍進攻。
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2旅近2000人從諒山出發,攻入鎮南關,馮子材指揮屬於左宗棠湘軍系統的「黑旗軍」[2]和「恪靖定邊軍」英勇與法國東非洲黑人兵作戰,將法軍逼下長城,進入伏擊圈。3月24日,法軍分三路發起衝擊,66歲老將馮子材領軍及二位兒子,親自手挺長矛進行肉搏,經過兩天激戰,殲滅法軍1000多人。法軍全線崩潰,中國軍隊乘勝追擊。3月26日攻克文淵城,3月28日攻克驅驢,3月29日攻克諒山 ,3月31日攻克屯梅、觀音橋,4月2日攻克谷松,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里。馮子材親率軍隊準備進攻河內,但李鴻章匆忙於4月4日和法軍達成停戰協定,清廷下詔撤軍。
結局
1885年3月30日,鎮南關戰役失敗的消息傳到法國本土,總理茹費理下台,法國內閣以306對149的票數否決向中法戰爭中的法軍追加軍費,法國已無心戀戰。
在英國調停下,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Patenotre)在天津會談,於1885年6月9日簽訂了一個有利於法國的《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結局。《中法新約》的主要內容就是確認了1884年戰局對中國不利時法國和越南(安南)之間簽訂的《法安第二次順化條約》,其中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改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結果法國軍隊撤出澎湖,中國軍隊撤出越南,從此越南脫離中國,成為法國屬地。
天津條約剛簽完兩天,前一年帶領法國海軍全殲南洋水師的孤拔就死於澎湖馬公。左宗棠對李鴻章簽下一個對1884年才成立的條約的自傷行為完全不能理解,對當時主和的李鴻章作出以下批評:「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李鴻章惱怒之餘,決定拿左宗棠的下屬開刀,指使親信潘鼎新、劉銘傳等陷害攻擊「恪靖定邊軍」首領王德榜、台灣兵備道劉璈,使他們失去兵權。左宗棠上書為屬下鳴冤叫屈,但一個月後便於7月27日(陽曆9月5日)在福州病故。
戰後,清政府意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正式成立了北洋艦隊。另清廷雖贏鎮南關之役卻放棄越南給法國之舉,促使孫文發動革命推翻清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