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25 23:12:26| 人氣2,247|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市集.穿衣.城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林玉鳳

 

城市生活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市集的興起和繁榮;城市變遷的一個重要標誌,則是具有市集功能──人們最常購物的地方的演變。

 

過去幾年,澳門人最關心的這樣一種設施的變遷,不是街市和商場,而是士多。博彩業開放,外資和國際品牌進駐,拍岸的第一浪是廿四小時便利店,所以首當其衝的是昔日溫暖親切的街坊士多。可是,就在我們只著眼於國際品牌與本地溫情小店的不平等較量之際,更能反映澳門變化的澳門商場變遷,其實已經悄悄的在澳門上映了三十年。

 

八十年代,無線電視劇播的不是今天千篇一律的家族內鬥與宮廷紛爭和辦公室多角戀,那時有很多女強人的劇情,而且女強人不像今天──如果不將家庭愛情放在首位,總是被編劇以“孤獨終老”或“夫離子散”之類的儀式處死,可以是像《甜姐兒》裡的繆騫人一樣,在工作、時裝與感情當中瀟灑走一回。《天虹》裡的汪明荃與鄭裕玲,在時裝界遇到的競爭,不是“宮心計”一類女人妒忌心與爭風吃醋所能明白的。在這樣的電視劇流行文化背景之下,北區的來來商場和板障堂荷蘭園的購物區興起,國貨公司和街邊成衣檔少了青壯年的顧客,社會的大背景是製造業興起,“工廠妹”可以穿大露背在車間工作,放工ShoppingD“据扒”,那是個澳門女性可以靠工廠收入也獨立起來的經濟起飛歲月。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北區的黃金來來開始步當年國貨公司的後塵,不再是青壯年消費群的“那杯茶”,之後八佰伴開業,像黑洞一樣,將高中消費群一下子從荷蘭園和板障堂抽乾,裕興隆和國華即時進入經營的晚年,因為澳門人不僅有錢了,也著實喜歡那種日式港式大型百貨商場給人的中產消費生活想像,再加上,很重要的一點,澳門的有車族到九十年代是以幾何級數的增幅增加的,有停車位的八佰伴,像個中產群體崛起的預言好幾年後,社會富裕到十來二十歲的人也有不俗的消費能力,商場消費空間需求增加,養起了信達城一類專走年輕路線的新型商場

 

今天,價錢國際化得大家目瞪口呆的威尼斯人、永利和壹號湖畔購物街,國際名台林立,擠進去的,卻多是說普通話的內地遊客;八佰伴變成了新八佰伴,本地人還一樣會去,但聲音沒有遊客的響亮,而且等著在晚上九點後買半價麵包的人好像才是最多的。澳門人仍然會轉戰板障堂一帶,還有高士德雅廉訪的小街鋪,可是,最重要的真的會消費而非Window Shopping的大型空間,仿佛已經是拱北的地下商場。原來,過去十年,我們還有北上消費,那見證的,是祖國崛起、區域融合抑或澳門人消費空間的被邊緣化?這個問題,留待大家看了這期專題再告訴我們吧!

原載2010年10月號《新生代》雜誌


台長: 小鳳
人氣(2,247)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當天.想說的 |
此分類下一篇:聖誕快樂!
此分類上一篇:我爭取的,只是公平報導

阿嘜生活
孩子較愛露天市集,雖則細小,五臟俱全。最記得有衣檔,每次補衣、度衣,東主也度身訂做。很有人情味。
2010-10-28 17:39:11
版主回應
只是,人情味也開始在這個城市變得珍貴了!
2010-11-24 00:05:00
阿嘜異地
1. 以前漁民出海捕魚;今天異地生活分享。
2. 以前土生葡人尋根;今天原居民尋歸感。
3. 以前土生南歐音樂;今天大家文藝探索。
4. 以前澳門有土生語;今天澳門有文學性。
5. 以前也是樸素漁村;今天閉門造車地方。
6. 遺傳土生有幾百年;亦原居民有幾百年。
2010-12-01 13:17:59
阿嘜異地
奶奶說︰「澳門街在內巷,不是新馬路或葡京,因為最初只有營地大街、望廈村,而且,那時不是叫街,而是叫屋巷,因此,不與今天街牌,是屋牌。
2010-12-12 16:34: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