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18 10:41:24| 人氣3,491|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許冠傑到許誠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林玉鳳

 

  1978年至1992年那十數年間,澳門的城市發展經驗,其實跟香港在六、七十年代的很相似。香港的六十年代,被不少學者稱為“血汗工廠”年代,以新移民為主的勞動力,為後來的亞洲四小龍做了不少勞力貢獻。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治下,大量港人住進公屋,屋村生活開始成為眾多港人的集體成長經歷,廉署成立,社會風氣大變,中文獲確認為法定語文,香港的媒體日益蓬勃,許冠傑的“半斤百兩”將港人的生活唱成流行文化,羅文的“獅子山下”定義了港人向上精神的神話。

 



  澳門的八十年代,受惠於配額制度以及移民帶來的人口增加,也是個工廠年代,新移民進工廠,很多本地人也沒唸中學就加入了勞動力大軍。同一時間,也有很多人住進台山新城市那類早期的經屋,澳門的社區經濟,曾經很繁榮,所以三角花園會有夜市,黑沙灣的來來百貨會像個市中心。1991年,中文也成了澳門的官方語言,像香港一樣造就了一批本地官員。1992年,澳門也有了今天廉署的前身──反貪公署,可是,非常不同的是,當年的反貪公署沒有帶來社會風氣的雷霆改變。即使在我們的製造榮景到達歷史頂峰的時刻,整個社會都活力充沛的時候,我們沒有“半斤百兩”式的針砭時弊,也沒有“獅子山下”式的精神定義。那一個澳門曾經蓬勃的時期,倒像個失傳了的神話,大家好像都聽說過,卻也沒有人可以道出個所以然來。澳門人那時想的是什麼,憑什麼願意一星期七天在工廠度日,對那樣的生存有什麼看法,今天,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記錄。

 

  可是,那時的澳門人,該是明白我們已經很像香港,卻欠了流行文化的。所以那時的電台電視台,曾經努力過一段日子,想在新聞以外,用流行文化補足某些東西的。所以,那時電視台會有“澳門開心夜”一類的節目,澳門也出現了一批本地歌手。自己特別記得的一位是許誠讓,他當年該是曝光率很高的一位本地歌手,在電視上會看到他,電台節目會聽到他的名字。那時澳門還有好些晚會,他也有在場演唱。只是,許誠讓也好,其他有自己作曲填詞的華人本地歌手也好,公開演唱時,唱的總是別人──主要是香港歌星的歌。因為,那幾乎是本地歌手獲得掌聲的唯一渠道,因為,那時的澳門人,判斷本地歌手的最重要標準,是唱得“似不似”歌曲的原唱者,因為,那時的我們,與香港人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根本沒有賴以自豪足以自信的任何精神。所以,我們沒有“獅子山下”,也沒有松山腳下的成長記錄。

 

(我們的世代.之十三)

文:原載2010422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img.verycd.com/posts/0706/post-344251-1182161932.jpg

台長: 小鳳
人氣(3,491)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澳門。家國 |
此分類下一篇:在漁村中尋找身份
此分類上一篇:三角花園,曾經有夜市

astro boy
真的很有趣~
香港作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流行文化的功能非常好. 澳門缺了這一塊,那種共同體的聯繫感就弱了很多,我不知道這可否間接解釋後來香港人常常會因為一些社會政治議題而齊心協力,而在澳門則不成氣候?
2010-05-19 13:28:13
小鳳
To astro boy:
這個問題,好像要由你的論文來回答啊!
2010-05-21 15:13:21
ASTRO BOY
狡猾~~!!
2010-05-22 02:45:59
小鳳
To ASTRO BOY:
我這麼可愛的人,只能用狡黠來形容啊:)
2010-05-23 22:13: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