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04 08:48:15| 人氣86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打水、打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來源:
http://lh4.ggpht.com/palfans/Rsf6yM58V5I/AAAAAAAABZ0/ouiFumvAmQI/s400/%E9%A5%AD%E7%A5%A8.jpg


文/林玉鳳

  亞洲地區以旅遊引導的發展模式好像孕育了不少這樣的城市:五星級酒店開在重要景點的咫尺之間,旅客去的夜店總是歌舞昇平,但往滿佈國際名店的繁華大馬路的街角一轉,總有那些當地人真正生活的小街小巷,上映著讓人即時明白何謂貧富懸殊或曰發展差異的生活圖像,令人不禁疑惑,一個地方如果只發展到遊客對吃喝玩樂都滿意,而當地人的生活得不到改善,發展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樣的想法,最初源其實是來自北京的。

  中學畢業旅行是第一次到北京,那時只到旅遊景點,因為幾乎沒有活動自由,對當地人的生活的印象,幾乎只有巴士車窗的匆匆一瞥。大學的最後一年,開始有機會到北京採訪,住三、四星級的酒店,去的地方不是會議的華麗大堂就是景點博物館和中央電視台,聽起來好像很長見識,看到的當地人生活,卻不會比一般遊客多。

  不久以後,有機會重返學校,在北京上學,住進校園,常常往校外的街巷跑,才明白改革開放的繁華景象與我們望塵莫及的先進場景,原來是很局部的,在當地人的真實生活當中,還留有很多我們在澳門長大不曾遇到的細節。那時上課,班長會預先替老師“打水”,也就是拿著暖水壺到校內的公共食水間取燒開了的水。當年內地的小家電生產還沒有興起,電熱水煲還不流行,同學平日喝的水都是這樣“打”回來的。除了“打水”以外,還要學習“打飯”,也就是到飯堂用飯票和菜票買飯買菜。這些之前聽到內地升學的中學同學訴說的內地校園生活有趣細節,原來天天做起來,不是那麼有趣的,因為實在很不方便。很多同學從宿舍往教室跑的時候,身上的標準裝備都是一個暖水壺,一個用來“打飯”的銻壺,然後才是書本和紙筆,因為學校可以“打水”和“打飯”的時間都有限制,下課後不立即去,很可能沒水打沒飯吃。過了飯堂的“開飯”時間,對我這種來自“富裕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學生可能不是什麼問題,因為還有餘錢到校外的小飯店吃。可是,對很多靠學校發的飯票和菜票糊口的同學來說,卻是個真實的生活難題。

  因為有先在酒店區生活再回校園的落差,那時覺得,只有當大家都不用按時“打水”“打飯”也能溫飽生活,那些讓遊客驚嘆的先進消費才是有意義的。那時還覺得,這樣的一天總會很遙遠。想不到,那也是幾年之間就做到的事情。

(那三十年。之八)
原載2008年8月14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台長: 小鳳
人氣(860)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澳門。家國 |
此分類下一篇:當浪費不再是光榮的習慣
此分類上一篇:夜生活的軸線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