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04 08:58:30| 人氣2,09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比較時,你先看到的是什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來源:http://www.artlex.com/ArtLex/c/Images/compare_poster.jpg



文/林玉鳳

  之前談到內地《南方都市報》的“港澳生”專題,之後讀到香港的《蘋果日報》有一篇名為“慣於依賴的內地來港大學生”的評論。評論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吳大琪撰寫的,從文章的標題看,已經能推算到內文的主旨吧。

  是的,文中舉了眾多“慣於依賴的內地來港大學生”的例子。除了那個“為了見劉德華而不惜一切,引致父親死亡的大陸歌迷”,還有作者在內地舉行招生會時看到的種種怪現象:“過去幾年在中國大陸收生,出席招生會的往往是家長比學生多,而最熱心提問題的也是家長。我們經常看到家長獨自來說明會、獨自決定要不要給孩子報名和報讀甚麼學系。”

  平心而論,家長出席類似大學招生說明會一類的活動,應該不獨是內地特有的現象吧!當然,內地的情況更普遍或更嚴重是有相當可能的,箇中原因,就像作者自己說的,為在“一孩政策”之下,“中國大陸的家長,往往把一切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只是,文章即使沒有《南方都市報》報導“港澳生”時的暗嘲冷諷,還是免不了以俯視的角度描寫內地學生和內地生家長在香港教育制度下的不濟。像文中提及,香港學校基於“保護私隱權條例”,不會在未取得學生本人同意前不會把學生的個人資料、學習成績等直接通知家長的做法,會引起成績出問題的學生家長不滿時,評論強調的是“「私隱權」對他們來說往往是「有冇搞錯」”,而沒有探討當中的文化差異,甚或這些“私隱權”是否有檢討的必要。把學生的不適應完全歸咎於學生的“倚賴”之上,處處強調“香港人會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那樣的角度,其實和《南方都市報》的報導沒有任何兩樣。

  因為,大家在比較的時候,強調的都是“別人”的缺點而不是優點。其實,隨著港澳學生北上升學的人數增加,而內地學生到港澳升學的情況進一步普及,學生在這些不同地域的流動增多,我們更需要的,應該是檢討文化差異和學校、社會制度等等因素對學生的影響,不是進一步標籤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的“壞”或不濟。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習慣在比較時只看到別人缺點,就很容易喪失學習別人優點的能力,然後慢慢的在優越感中自我封閉。

原載2007年4月25日《市民日報》“教學雜果冰”專欄

台長: 小鳳
人氣(2,09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時事有Say |
此分類下一篇:當訴求變成一條新馬路
此分類上一篇:在這樣的世代當主角

Ino
生理條件決定個體對外界的批判。眼睛長在自個兒身上,要自整儀容前提得有片鏡子,相比之下,對他人評頭論足就方便許多。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内地生缺乏是實際造作能力,書本知識較強;港澳生則相反。這是兩地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如此情形下,所做的,是多交流、溝通,而後互補之。將彼此的缺點無限放大,對誰也沒有好處。
人貴自知,人貴自責。
2007-05-10 22:46:23
小鳳
Ino:
“將彼此的缺點無限放大,對誰也沒有好處”,非常同意!
2007-05-11 09:43: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