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聞網2009/9/15
延年益壽戰略的「新」思維?綜評近年流行的鹼性食物療法
問題的提出
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有條件講究飲食衛生,希冀少患病,延年益壽。事實上,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從上世紀之初的45歲,到上一世紀之末,已提高到77歲。近十年又增長了3 歲,到了80 。換句話說,今年出生的人95%以上可以指望活到80歲。
疾
病的控制和預防已不再是僅僅醫務人員的專業。人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尤其網絡訊息的方便快速,更加促進了保健常識的大眾化。各種各樣有關保健,尤其延年
益壽的講話,文章,幻燈片,有些還配以美麗動人的畫面和音樂的伴奏,鋪天蓋地湧入人們電腦的郵箱中。走進書店,這方面的讀本汗牛充棟,俯仰皆是。既有重復
的,也有矛盾的資訊, 大有使人無所適從之感。
筆者在書店或網上留連遛達之際,發現近年有越來越多的資訊,強調保健之道在於保持身體內酸鹼平衡,其最佳狀態在於讓血管外而直接滋潤細胞的體液, 像血液一樣,保持中性偏鹼。它甚至是延年益壽的關鍵。
這
一概念的宣傳者很少出自正統醫學院校的學者和教授。不久前,筆者在網上看到一個網頁,名為www.QuackWatch.com
(警惕醫騙子),由一個非營利的機構營運,宣稱一些「另類治療」為醫騙術。其中包括以鼓吹體液保持輕度鹼性的鹼性食物療法(本文以下簡稱鹼療)
。這個理論的最大鼓吹者之一,Robert
Young十多年來,發表了眾多有關鹼療治療很多疾病,包括心臟病和癌症有效的書籍,十分暢銷。但是他從來沒有受過正規的醫學訓練,分別在1995
和2001 年兩度在猶大州被控為醫騙子,無照行醫,陷入官司。他鼓吹的理論不被正統醫學承認,而且沒有醫療執照而敗訴,受到「行為不檢點」的判決。
不
過,近年來不僅在美國,也在歐洲,尤其在東亞的日本和韓國,所謂鹼療卻受到人們越來越熱烈的歡迎,甚至受過正規醫學訓練的專業人員,也頗能接受,而加入了
他們的行列。尤其認為鹼性飲食如果使用得當,對於推遲衰老,延年益壽有效。雖然多數是經驗之談,聽起來頗為動人,儼然成為延年益壽戰略中的新思維。
為此,筆者對有關的書籍和文獻,稍事涉獵,試圖對它作進一步的理解。本文即是學習心得,與讀者分享。
歷史的回顧
重
視人體內環境的健康和穩定,對防病治病有莫大的關系,鹼療的鼓吹者是極為強調的。這一觀點並不新鮮。早在十九世紀末葉,現代微生物學的奠基者,法國的巴斯
特(1822 -1895)
在證實細菌為當時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傳染病的致病因素時,同時代另一個法國生物學家白坎(Bechamp)(1816-1908)卻強調,患傳染病時真
正的威脅不一定是細菌,而是人體內環境的「毒素」。白坎氏的理論因為缺乏實驗根據而被打入冷宮。另一方面,巴斯特用多個波形的曲頸瓶所盛的肉湯,因為隔絕
或延緩了細菌的進入,而長期保鮮的實驗,說服了當時世界文化中心的歐洲醫學界,而成為兩百年傳染病來自細菌正統學說。盡管如此,白氏的環境學說,也從來沒
有完全退出理論界,只是屈居下風而已。
其實,從醫療實踐來看,只強調病因,如傳染病中的細菌或病毒,而完全否定內環境「毒素」的有害作用,也是不全面的。例如兩個人面對同一細菌,或同一個人在面對同一細菌的不同時間和條件下,受感染的表現可以完全不同。區別正在於內環境的不同,可以沒有症狀或進程緩慢。
因
此,病因的內環境論也漸漸受到重視。這兩個理論各反映一定的事實和真理,使客觀的醫學家,漸漸形成一種致病的直接因素和內環境的輔助因素都起作用的觀點。
如果說,致病的因素是細菌,癌細胞的出現,或代謝的紊亂,等等,那麼,發病時內環境的情況形成怎樣的弱點,誘導或加劇疾病的發展,也應當成為治療的重要部
份。直接病因和間接病因(內環境的改變)雙管齊下,當可事半功倍。尤其在直接病因沒有發難前,保護好內環境,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這也就能達成延年益壽的目
標。
當代的進展
近代醫學發現,內環境中有很多變數,例如免疫功能的強弱,遺傳性的差異,和荷爾蒙分泌狀況的不同等等。而近一
二十年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身體內部酸鹼度的變動,的確是影響各個細胞和器官功能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不僅由鹼療學派的一些學者所證實,並非正統病
因論所斥責的「醫騙子」,也看到受過正統現代醫學教育的學者,參加到鹼療鼓吹者的行列。例如美國華裔醫學專家道良哲,可以作為這方面的代表。
道氏在今年六月22 日中國的新浪網布落格(blog.sina.com.cn/s/blog_4c9d4b920100dg0d.html)發表講話,談他自己作為高齡八十的退休老人「如何延緩衰老 保持健康長壽」的實踐經驗。
他
的背景很特殊。1954年在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香港執業。1964年前往加拿大進入阿尔伯塔大學醫學院再次修習醫學課程。畢業後在該院專門進修高級生
物化學,獲得該學科博士學位。後來在美國印地安納大學醫學院從事多年的病理學教學和科研。這一背景說明,他對身體內生物化學進程的理解,應該超過一般正統
醫學博士(M.D.)甚多也甚深,因為體內酸鹼的平衡問題正是生物化學研究的內容。他的文章對鹼療的理論極為推崇。更為可貴的是,他在十年前70歲退休
後,特別對衰老問題作了出自個人興趣的專題閱讀和親身實踐,其中包括鹼療的理論和實踐。他在該文對一些頗為正面的經驗加以總結。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我們似乎不應當因鹼療的理論過度強調體液維持輕度鹼性在保健中的作用,忽略現代醫學其它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在其中的積極作用,而把它的整個理論說成是「醫騙術」。
鹼療的要領
鹼
療鼓吹者有一句話表達了它的精華﹕「人體按自然的設計是鹼性的,但是它的功能活動卻是酸性的。」(Human body is alkaline by
design, but acidic by
function)。這就是說,它的器官和細胞本來是鹼性的,但是它們代謝汰舊的廢料卻是酸性的,對其自然生存所需要的鹼性環境有害。因此,人體要把酸性
廢料排出體外,讓它的內環境恢復到自然的鹼性。自然就是健康。
所有的液體除一些物理性能,如顏色,比重等等外,還有酸鹼度這個化學性能。酸
鹼度的表達和測量用pH表示。化學家規定,從1到14來概括從最酸到最鹼的程度。數字低,代表酸性強。中間數7
代表中性,例如剛剛蒸餾出來未受污染的水。從7以上,數字越高,鹼性越強,直到14為止。從 7 到1
,每降低一個梯次,其酸度增加10倍。例如,糖尿病患者的小便,今天的pH為6,而第二天降到 5,再隔一天降到 4
。那就是說,小便的酸度第二天增加10倍,第三天較第一天增加了100 倍。這代表劇烈的惡化。從7到14,每增高一個梯次,其鹼度增加10倍。
人
的血液酸鹼度受到人體多種機制嚴格的控制,健康人血液pH值為7.365
,大於7,所以是略呈鹼性。人體幾乎所有的代謝汰舊廢料和病理過程的產物的確都是酸性,所以鹼療派聲稱的人體acidic by
function是可以成立的。當酸性產物太多時,身體通過腎臟排尿,肺臟呼出二氧化碳和皮膚排汗,而保持酸鹼平衡。鹼性物則源自食物,如各種各樣食品中
的金屬元素,它們在水中往往呈現為氫氧根(OH離子)的鹽類。這些元素進入身體後,滿足身體功能的需要,如鈣和鎂是組成骨骼和牙所必需的。如果身體鹼性過
多,體內的機制便發動體內儲存的酸來對抗 (也就是中和),或者儲存起來,例如鈣和鎂就存在骨骼和牙齒中。
總之,身體自身能夠設法保持血液內的酸鹼平衡。其前提是食物供應的原材料必需充分。
由於酸性產物在體內時時刻產生著,而鹼性食品不見得充分,因此,出現了鹼性食品應多加補充,才能使體液呈輕度鹼性,保持最佳健康。這就成為鹼療的理論基礎。
觀察的焦點
正
統的醫學觀點認為鹼療的理論和實踐主張不正確,其主要根據是,血液和細胞內液中的酸鹼度由體內一系列復雜而完善的機制,保持平衡各自需要的酸鹼度,不受飲
食的影響。也不容許有大的波動。鹼療論者並不否認這一點,但他們辯稱血管外的體液,作為血管和細胞之間物質交流的橋樑和細胞生活於其中的內環境,酸鹼度能
夠容許較大的波動,也較易受到飲食中酸鹼度的影響。因此鼓吹少進酸性飲食,加強鹼性飲食(包括鹼化飲水)。這樣作的結果使細胞的內環境得以保持與血液相近
的鹼性,從而使細胞健康,抗病能力加強,延年益壽。這一論點最近在正統醫學專家,生物化學博士道良哲的講話中,得到認同。他宣稱「細胞外和細胞内液卻隨着
我們的鹼儲備可以有更大的波動。緩衝系統對於體液的效果不像對血液那麼明顯。」
道氏提出,唾液的酸鹼度可以作為全身整體酸鹼度的窗口。他觀察到,大多數幼兒唾液的酸鹼度pH值為7.5。60歲以上的成年人,一半以上的人為6.5甚至更低,而癌症病人,尤其臨終病人为4.5。試行癌療的人應當知道自己的唾液pH值,並在治療過程中追蹤它。
一
般藥店可以買到專門測試液體pH值的試紙。按說明書做操作,簡便易行。但不同品牌的試紙有不同的敏感度。不要買專為糖尿病測試尿液pH值的試紙。它過於粗
略,pH值只有2,4,6,8,10五個間隔。筆者所用的試紙測試的pH值從4.5 到9.0,共有
14個間隔,相距為0.25。例如唾液的pH值如果原來是6.0,實施鹼療後,提高到6.25。你就會知道,它的酸度有所改進。這種試紙可在阿瑪遜網路書
店配合有關書籍買到。但也可單獨只買試紙。
道氏用了兩年的時間,以鹼療使唾液的pH值從6.5增加到接近血液的7.4。他發現十年前退休時的一些老年病,如高血壓,失眠,慢性疲勞,痛風,频發疱疹,大面積瘙痒,皮疹,便秘,嚴重痔瘡和貧血,都已消聲匿跡(當然還包括各種維生素的補充和精神壓力的解除等綜合措施)。
本人與道氏年齡相近,但沒有他在鹼療開始前那麼多病。其實,本人多年來在保健方面,業已在實踐中,與鹼療所主張的下述作法不謀而合。目前唾液pH值穩定在7.0 至7.25之間,距7.4 不遠。希望今後在進一步貫徹的過程中,再向它靠近一點。
實施的方法
從鹼療觀點所建議的保健實施方案,有很多與正統醫學專家所建議的,並不悖逆。其中一些措施,其理論根據的輪廓,從鹼療的角度,似乎更為清晰。概括起來,其實施的要點,就實際可行和安全無害的幾項而言,可以推介如下。
1,
了解飲食進入體內後,通過代謝,是變成酸性還是鹼性。對多數人而言,以四份鹼性食物對一分酸性的比例為最理想。鹼應多於酸容易理解,因為身體本身代謝得過
程中生產大量的酸,需要從食物中補充較多的鹼,才能促使內環境保持持正常的酸鹼度為7.365。食物中的酸鹼度不是按照放在口內感受的味道斷定,而是進入
身體代謝後的產物酸鹼性決定。這必需要從有關的資訊中獲得。不過,可以說,正統醫學界所推崇的健康飲食,絕大多數也是鹼療所主張的。
例如正
統醫學歷來強調要多吃蔬菜水果和粗質的五榖雜糧。鹼療也一樣,但它的理論根據是說,它們的絕大多數屬於鹼性食物。有一些水果吃起來是酸的,但對身體卻有鹼
性的影響。檸檬就是這樣。鹼療派主張,每天所吃的瓜果蔬菜所佔的重量,應不少於食物總量的一半,且以生鮮為好。即令要下鍋的菜,過火也宜少。多數堅果,如
杏仁之類常為鹼性。酸性食物則有肉類。甜點零食,精製的點心,酒類,瓶裝的含糖飲料如可樂之類。奶製品是酸性,為了它的優質蛋白和豐富的鈣質,牛奶要喝,
但鹼療派不贊成喝太多(?)。其它奶制品,如冰琪琳,是可以不吃的。
如果弄不清某一具體食物的酸鹼性,就按上述原則,廣泛選擇,
輪換地吃。酸性食物也不是絕不能沾邊,只是在比例上應只佔鹼性的四分之一。所以偶然不知不覺中吃進了一些,也是允許的。飲食在鹼性為主的的原則上盡量多樣
化。如果認真,可上網到www.TheWolfeClinic.com
查看一個日常飲食酸鹼度一覽表,其中羅列200種以上食品和飲料的酸鹼屬性,可謂應有盡有。
2,避免營養過度而又少動,使體重增加以致肥
胖。所吃食物超過需要時,身體把超過的部分轉化為脂肪,而脂肪是由脂肪酸和中性的醇類構成。脂肪的代謝產物為脂酸。為了使身體不致變酸,身體把脂肪儲存到
皮下或腹腔的脂肪細胞中。這就是多吃少動會發胖的理由。體胖對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是大家都理解的。不擬贅述。
3.多作有氧運動,使體內最大宗的酸性產物CO2,加速從肺中呼出體外。晨跑,工間操,周末遠足,平時上下樓不以電梯代步,上下班騎自行車等等,都是不錯的選項。
4,多喝水,加速酸性廢料從尿中排出。
至於鹼療派主張在家中自行安裝鹼化飲水的特殊設備(價碼從幾百至兩千多美元不等),筆者不輕易推薦,除非用戶的確能經常而可靠地自行測定飲水和自身唾液和尿液的酸鹼度,並作記錄追蹤。這樣可以避免使身體鹼化過度而造成鹼中毒。
他們還有本人認為不合正統醫學認識的一些特異說詞和作法,無法置啄或苟同,就免談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