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閔傑
9月4日,國務院公佈瞭《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教育部表示,這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縱觀整個《實施意見》,“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是全篇中表述最為細致的部分,在“改革考試科目設置”方面進行瞭較大調整:統考科目簡化成語、數、外三門,文理不再分科,英語變成“一年兩考”,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將和高考總分掛鉤。
這些調整讓不少人覺得意外,但江蘇的考生、傢長和學校,對《實施意見》中的一些內容並不陌生。在《實施意見》發佈前,《中國新聞周刊》在江蘇就高考改革進行采訪發現,《實施意見》中的許多內容都可以在江蘇的“08方案”中找到影子:統考科目隻有語、數、外三門課,其他科目則為學業水平測試,分為選測科目與必測科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兩門選測科目和四門必測科目。必測科目在高二下學期的4月舉行,選測科目則與高考同時舉行。
這一方案自2008年開始實施,已有6年。江蘇省教育廳在今年5月給本刊的書面回復中分析當初設計的初衷:“變一次性考試為多樣化考試,分兩次進行學業水平測試,使高考成為一個過程,改變瞭過去‘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引導學生強化平時學習”。
很顯然,江蘇的某些改革思路獲得瞭國傢版“改革方案”的肯定和借鑒,但在“08”方案實施的6年裡,江蘇省內對這一方案也存在持續的爭論。再向前看,江蘇省近十年的歷次高考改革其實一直都在圍繞著“取消文理分科”和“變一考為多考”打轉。
但改革之路遠沒有設想得那麼簡單,甚至相當艱難。
十年四易
江蘇是高等教育大省,現有普通高校130所,在校生超過181萬人,均居全國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7.1%,比全國平均高出17個百分點。因此,江蘇省一直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如何有效地取消“一考定終身”的偶然權威感,促進通才教育的發展,江蘇省經過瞭10年4次改革的艱苦歷程。
2000年之前,江蘇高考方案與全國其他省份一樣,是文理分科的“3+2”模式:“3”指語、數、外;“2”,文科是政治+歷史,理科是物理+化學。
2000年,“3+小綜合”出臺。“小綜合”分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前者綜合的是政治、歷史、地理,後者則將物理、化學和生物綜合在一起。
2002年,“綜合”思路得到進一步擴展,文理並包的“大綜合”方案出臺。“大綜合”包括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學科,一張考卷,分值300分。這項設計是想使學生在高中階段能夠對文、理兩科的基本科目都能夠有所掌握。結果卻事與願違,學校普遍反映,“大綜合”需要一次考9門課程,給學生、學校帶來瞭過重負擔。
僅推行一年後,“大綜合”在排山倒海的反對聲中草草收場,江蘇省的高考方案退回到“3+2”方案,不過其中的“2”可在文理科之間交叉選擇,因此又被稱為“3+1+1”。
這項設計同樣是希望能夠破除文理科的界限,同時使學生在報考大學專業時,能與自己的個性愛好相聯系。但是由於文理科目交叉選擇,這一方案的組合多達15種。而每年各科目考試的難易程度均不同,各種組合間難有統一的難度平衡機制,導致從2003年剛開始施行就備受爭議,改革動議再次被提起。由於2005年全國高中將實施新的課程改革,第四次改革直到2008年才正式實施。
這也是最接近2014年國傢版“方案”的一次設計:隻有語、數、外三門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其他科目則為學業水平測試。今年5月,江蘇省教育廳以副廳長朱衛國的名義發給《中國新聞周刊》的書面回復中這樣解釋方案制定的初衷:“方案將語文、數學、外語統考成績作為劃線、投檔和錄取的主要依據,既保證瞭加強基礎、突出重點,又有利於減輕學生高考負擔,特別是所有考生都考統一科目,保證瞭考分等值,最大限度地體現瞭公平、公正。”
學業水平測試科目成績則以等級(A、B、C、D)劃分,分選測科目和必測科目。考生在歷史、物理中選擇一門,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門中選擇一門成為選測科目,剩下的四門為必測科目。其設計邏輯在於,一方面希望打破“文理分科”,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另一方面又強調“歷史和物理”相比其他學科而言更具“必考”意義。
必測科目成績與高考“掛鉤”:1個A加1分,4個A加5分;選測科目成績則是填報各個批次大學的門檻,例如北大要求兩門選測成績都須為A+才能報考;必測科目在高二下學期的4月舉行,選測科目則與高考同時舉行。
為A癡狂
江蘇“08方案”無疑是個充滿創新精神和亮點的方案。然而實施6年來,這個方案出現瞭意想不到的“異化”。
為瞭引起高中教學對“學業水平測試”的重視,方案設計者沒有讓其成為簡單的“過關”考試,而是通過加分政策使之與高考掛鉤。方案實行第一年,加分政策是“6個A加10分”,即選測和必測6門成績為均為A,高考總分加10分,其餘情況均不加分。“我有一個親戚的孩子2008年高考,得瞭5個A,卻1分都加不瞭。”南京市五中副校長韓錦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因爭議過大,2009年加分政策修改為“1個A加1分,4個A加5分”。“看似不多,但1分就可能決定成千上萬考生命運的事實讓學校、傢長和學生幾近瘋狂。”曾多年擔任南京市六合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的張弛說,新的加分政策使得高二舉行的4門必測科目考試幾乎成瞭“小高考”。
中國民主同盟南京市委員會在2013年針對“08方案”作瞭為期一年的統計調查,張弛任調研組組長。他們發現,“小高考”儼然成瞭一個新的指揮棒。
一直從事一線教學管理的韓錦錦是調研組成員之一,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小高考”使以往較為清閑的“副科”老師成瞭大忙人,一天要上6節課。有的學校還從其他年級抽調老師應急。可一旦“小高考”結束,四門必測科目便被棄置一邊,教學轉為主攻語數外和兩門選測科目。韓錦錦說:“不少學校都調整課時,打亂正常教學進度,甚至把語數外的課時暫時停一停,就為瞭選測考試能得A。”
但到瞭高三,又是另一個景觀。張弛以一所四星級高中的各科目教師課程數量舉例:高三語文老師一周22節課,數學老師每周24節課,外語老師22節,而化學等科目,由於在高二完成瞭學業測試,老師基本處於“下崗”狀態。
在南京市民盟調研組發放的300份學生問卷調查中,有68.6%的學生和46.2%的傢長認為,“小高考幹擾瞭正常的學習生活”。調研組得出結論,政策設計的初衷是好的,但新的成績評定政策恰好放大瞭考試的偶然性,挫傷瞭教與學的科學性與積極性,助長瞭狹隘的、片面的功利主義。
新的“異化”
江蘇省教育廳在給《中國新聞周刊》的回復中指出,“08方案”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把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作為改革方向”,“把中學組織教學、考試部門組織考試、高校組織招生三者有機結合,提出瞭分層次、分類別、按批次組織招生錄取的辦法,滿足不同層次院校對學生的需求,探索高校招生改革的空間較大。”
但這一設想在現實層面遭遇瞭障礙。
統考科目隻剩下語數外三門,總分480分,由此帶來的問題是,考生在某些分數段上過於密集,很難拉開差距,高校遴選困難。民盟調研組調查瞭2012年和2013年的江蘇高考成績後發現:2012年江蘇高考最密集分數段1分有2000多人,2013年,二本錄取線之上的理科生,每個分數段聚集瞭近萬人。
同時,兩門選測科目的等級成績,成為新的門檻。例如,2008年要求“雙B”才能報考本科院校,此後改為1B1C,而類似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重點高校,往往要求選測科目必須是“雙A+”,這意味著學生除瞭語數外三門總分必須拔尖之外,兩門選測科目成績也必須進入考試人數的前5%。
韓錦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有些偏科的考生,過去即使一門發揮失常,還有可能通過強項科目拉分進入名校,但在“08方案”下,對語、數、外和兩門選測科目的要求都極高,客觀上造成瞭更大的壓力。
調研組還發現,“文理不分科”的設計對不同教學質量學校的意義截然不同。
一位三星級高中的班主任對調研組說:“我們學校95%的學生隻能上大專,選測成績多少都不影響錄取,選測學科根本沒人聽課。”而在一些四星級高中,為瞭尋求語數外與選測科目之間的平衡,老師們甚至要研究如何排課、每門要教多深多久,才有保證“該得A的得A”“該得B的得B”。
還有一個“異化”更出乎意料。方案設計中,物理與歷史為一組選測,化學與政治、地理、生物為一組選測,因此大多數理科生會主動規避難度較大的化學。於是,理科生選測科目的最常見組合是“物理+地理”,或“物理+生物”。
中國藥科大學一位招辦老師給民盟調研組介紹瞭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新方案執行後,藥科錄取的學生中大多是“物理+地理”組合的學生,許多學生化學和生物基礎薄弱,上大學後不得不在大一年級補上化學和生物的基礎知識。類似問題在其他專業傾向較強的高校錄取中也大量存在。
這引發瞭一些江蘇籍兩院院士的擔憂。2009年初,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校長歐陽平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陳懿等6名兩院院士通過省人大代表遞交瞭《關於修改2010年我省高考方案的建議》,他們將不考理化提升到“對民族不負責”的高度,認為此舉將打斷科技創新研究鏈。
他們調查發現,2009年江蘇全省13個市高中選學化學、物理的人數,全部在2007年基礎上下降瞭40%以上,有的超過60%,南京市鼓樓區選學化學的人數隻有2007年的22.7%;三分之二化學教師工作量不飽和,被迫改行、另謀他職或調到外省工作。
調研組還發現一些其他規律:統考變為隻有語數外後,由於三門中理科“成分”較少,高校女生比例急劇上升,在理科院系也是如此。
另一重探索:高職院校註冊入學
與備受矚目的高考方案相比,或許江蘇的另一個大膽探索具有更深刻的意義——高職院校註冊入學試行制度。
在註冊入學制度下,考生根據高職院校提出的報考條件和錄取要求,結合自身情況,向試點院校提交註冊申請。院校根據考生高考成績、學業水平測試等級、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以及中等教育階段的學習成績等方面的情況擇優錄取。
江蘇省教育廳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從長遠來看,註冊入學有利於擴大高職院校招生自主權,是對“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有益嘗試,是高校錄取方式的重大變革。
江蘇高職院校的註冊入學制度從2011年開始試行,初期有26所院校參加試點,2013年增至52所,2014年已增至58所。
或許是多年高考改革走過的艱難探索,讓江蘇在出臺新的改革方案前更為審慎。盡管江蘇版“08方案”與全國2014版方案有不少可銜接之處,但江蘇並沒有成為此次改革的綜合試點省份。
在今年5月的采訪中,江蘇省教育廳對《中國新聞周刊》回復也較為審慎:“下一階段,主要還是圍繞08高考方案的微調完善,堅持高考改革的方向,在現有方案框架范圍內積極調整,不斷完善。”
張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江蘇高考“文理不分科”的近10年嘗試證明,高考方案的設計初衷與實施效果往往不盡一致,“我們做這個調研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為全國的高考改革提供一個參考。”
“高考指揮棒效應仍然存在並且巨大。”張弛說,“考試制度改革與中學教學安排、高校招生改革,彼此掣肘,必須進行系統性改革,才可能帶來全局性根本性的改變。也許高考改革中更重要的是,改變學生、學校和傢長的‘應試’心態,以及以分數為核心的選拔機制,和改革以綜合性大學為主的高等教育體系。”
(原標題:江蘇:高考“文理不分科”的艱難嘗試)
Tags: 私人貸款, 低息私人貸款, 低利息貸款, 低息, 特低利息, 即時批核, 大額貸款, 大額私人貸款, 業主貸款, 業主大額貸款, 業主私人貸款, 物業貸款, 按揭, 網上貸款, 清卡數, 清數, 借錢清卡數, 財務公司, 財務, 無須入息證明, 無須露面貸款, 彈性還款期, 急需現金周轉, 低息貸款, 信貸公司, 網上借錢, 轉數快借錢, 循環貸款, Revloving loan, property owner loan, 業主循環貸款, 低息快批, 免入息證明, 貸款利率, 財務貸款, 低息借貸, 網上低息貸款, Personal Loan, 低息清卡數, 無抵押貸款, Mortgage, 循環現金, 循環備用現金, 找Min pay, 物業按揭, 樓宇按揭, 樓按計數機, 一按, 二按, 轉按, 加按套現, check TU, 物業套現, 按揭成數, 物業估價, 物業一按, 物業二按, 物業轉按, 物業加按套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