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關魚/2001)
卷頭的批ㄟ司
不多說,請坐下,看戲吧。
===========================
⊙看電影的必然與偶然⊙
TO阿鈍兄和野馬:
原本是為了寫「偶然與巧合」的感想,
在上週五晚上去真善美看了第二遍,
結果發生慘劇如下:
一、
真善美的音響很爛是我一向就知道的,
但竟然可以讓影片前半小時錄在不同音軌的聲音,
從右邊的音響放出時,
像是因為隔音不好而從隔壁廳傳來的雜音!
(我坐第七排靠左的座位,耳朵因此不平衡半小時)
而女主角第二次去找曲棍球選手的時候,
竟有長達五分鐘的對話,
讓男女主角的聲音都變調成星際大戰黑武士的聲調!
二、
近年來幾乎我看過的每場電影,
多少都會有一兩次膠卷換帶不順的問題,
但這場真的非常過份,
數得出來的跳接不順共有五次,
其中有三次我確定漏放了一至三句台詞!
最誇張的是,約在電影還剩下半小時的長度,
還發生完全斷帶、空白達十餘秒的蠢事!
很抱歉,這不是「偶然」,
是真善美輕忽放映品質的「必然」。
(以上兩點讓我深深感慨電影迷買了票後,幾乎都只能乖乖任戲院擺佈,除非發生整個片子壞掉不能看的極端情況,否則中間任何觀看瑕疵電影院都不會負任何責任,我在東南亞還看過對話和字幕同時消失長達十分鐘的「巔峰極限」)
三、
全片共有四次大哥大聲響,
兩次在我左後方,兩次在我右後方,都很近。
很抱歉,這不是「巧合」,
是豬頭們沒有公德心之下的「註定」。
-----------------------------------------------------------------
遲鈍的「你想怎樣」: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vincentlkm
-----------------------------------------------------------------
⊙看電影要天時地利人和?⊙
(之一)看電影的緣分
萬歲!今天終於可以放假去看電影了!
目標真善美!正想出發連看個三場.....
瞎瞇?下午不放?只有晚場?
啊我想看的「我不想回家」是晚上七點的?
瞎瞇?晚上六點到八點給我乖乖回公司開會?
瞎瞇?這禮拜是最後機會而我沒有其他放假日了?
好吧,還是要感謝舒妃茶學姊,
適時提醒了真善美的真善變,
沒讓我白跑一趟。
那,開會前我再找找有什麼片子看吧。
(之二)看電影的角度
舒妃茶學姊:
觀看電影和戲劇可以有很多角度,
面對導演迅速丟出的諸多訊息,
總有來不及反應、來不及整理的時候,
卻可從別人的觀感或評論攝取錯過忽略的部分,
一篇好評論幾乎可讓人等於看了第二遍電影或戲劇,甚至更多,
你這篇非關左派右派的「舞動人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約一個月前去看「舞動人生」時,
不巧處於思想情緒感知都很呆滯的狀態,
在電影流動的過程中忽略的咚咚不知凡幾,
連初始觀影的感受都破碎不全,
更遑論能沈澱出有系統的個人觀點。
看完你的評論加上文末引介的其他文章,
不但能重新組織我對本片的破碎記憶,
也慫恿體內去看第二遍的慾望。
而對照你和遲鈍的觀點——
Sophie X :
「不管哪個階級, 都有童話和夢想的人性需求.
窮人也可以作夢, 即使是不可能實現的夢.
如果不是以勞工階級作為背景,
要他們去認同更虛幻的中產階級或上流社會的夢想豈不是更難堪呢?」
遲鈍:
「在一個低迷的環境中,如果家裡沒有天才兒童呢?更平凡的人要不是繼續酗酒、或跟隨工會罷工成天吶喊,要不就是妥協認命、戴上膠盔下到煤坑底繼續賣命。天才的存在所反映的事實,反而是更多沒有天才家庭的悲傷。」.....
也能更加體會到人類思考脈絡裡,
多元價值的趣味和可貴。
你這篇文章和文末的介紹,
應該是我今天生活最大的收穫了,非常感謝。
-----------------------------------------------------------------
Sophie X 的「漫遊個人新聞台筆記」: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ophiex
-----------------------------------------------------------------
⊙國片何時翻身?⊙
給686和舒妃茶:
本來是要來提醒686下集不要從缺太久,
看到樓下一長串的留言忍不住說點別的。
我已經快要兩個月沒到電影院看過電影了,
對過去每個禮拜至少看一場電影的我真是反常。
並非我不想看,而是時間搭不起來,
最近比較迷的是去聽現場演唱會,
工作忙,聚會忙,聽演唱會忙,
而每個人都只有二十四小時。
國片導演長期自說自話,不把觀眾放在心裡,
是環境造成的問題,也是導演自己本身的問題,
這裡頭的因果關係,現在討論已經沒有太大意義。
本土觀眾不想看國片,是一種難以更動的習慣,
所以現在非常需要一部真正好看好進入的國片來提振信心,
就像遠流出版社最近推「read it」書系,
強調閱讀是「先要好看,其他再說」,
我認為國片也是同樣的狀況,
若不好看、沒人看,再高的藝術價值談了也是白談。
而好看不一定要花大錢,
企圖用錢堆出來的片子,再好看也是俗豔。
最近我很用力在推廣原住民的音樂創作,
衍生很深的感慨:
「台灣有很多很棒的本土創作,可惜乏人問津。
但當我用送CD的方式推廣給不知道的朋友,
他們都非常喜歡,也非常訝異發現台灣原來有這麼好的東西。」
會造成這種狀況,
台灣主流媒體的短視和崇日媚外要負很大的責任,
因為民眾很難從主流媒體得知本土好創作的訊息。
在沒有給這些本土創作被聽被看被讀的機會前,
沒有人有資格去評斷這些東西不好。
很多好萊塢爛片看了讓我罵騙錢,
很多日本偶像音樂聽了令我作嘔,
可是依舊有很多台灣人寧願付錢去看去聽這些東西,
而不給自己同胞用創作呈現台灣文化的機會。
台灣有很多值得驕傲的人事物,
端看你用哪個角度去發現。
對創作者而言,就是端看你用哪種方式去好好呈現。
誠願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都能夠體悟到這一點。
-----------------------------------------------------------------
686 的「深角度」: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dennischan
-----------------------------------------------------------------
⊙觀戲沒有所謂正確這回事⊙
(之一)讓人暈眩的好戲
夾死萬:
你朋友說看黑暗之光浪費錢啊?呵呵,
果然每個人(每群人)看電影的口味和觀感是很不一樣的。
我倒是覺得黑暗之光雖然有不少瑕疵,
還是有值得看的地方,
但大概也是不合你的口味吧。
「新天堂樂園」是你以前沒看過還是要重看呢?
如果你真是有看才有寫,
那「郵差」你大概沒看過了,
等會要在自己站貼觀後感才想請你指教的說,可惜。
在「人間條件(二)」一文中你說:
「對我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看一場讓人暈眩的好戲好電影」,
也可以套用在我身上,
只是幸福後面加上「之一」,
好電影和好戲的順序顛倒過來,
因為工作時間長(晚上十點下班和週日也上班),
以及學生時代養成的生活習慣等關係,
雖然也很喜歡看戲,但湊出來的機會並不多。
一年大約只看過一齣戲吧,
且都是在特殊原因下看免錢的(生日或有人送票)。
去年看的是【狂藍】,今年看【人間條件】,
其實每次看完戲也很想整理沈澱出觀感,
但通常會被一些瑣事絆住戲後時光,
隔天醒來就很難找回動力好好寫些什麼了。
來你這裡最高興的一點,
是可能有助於刺激自己的創作欲,
這兩三天我或許會竭盡向腦袋內部蒐集對狂藍的回憶碎片,
若能成文再來分享。
(後來完成的狂藍劇評: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aboutfish/file_combine.php?File=341740_2001-08-16_15-42-28)
(之二)觀點不同才有利於交換感想
親愛的賈死萬
去了傑瑞米的台,很喜歡他所說的:
「王家衛的電影永遠讓人覺得我們看電影的觀點只是一種主觀但值得珍惜的偏見。」
雖然是針對王家衛的電影所說,
但我覺得「主觀但值得珍惜的偏見」,
可以適用在接觸各種藝術創作,
類似的觀念我寫在一篇聽歌的舊作裡頭。
這麼長的開場白,
無非想表達一個想法(或說價值觀吧,呵呵):
「觀戲沒有所謂正確這回事。」
你看到我沒看到的,我看到你沒看到的,
所以我們交換意見才更有趣味和價值,不是嗎?
對我而言,狂藍流露的台北都會味是很濃的,
但「台北都會味」卻是每個台北人各有體會的事吧。
對你而言羅家的兒子和仔仔很美國,
我卻覺得是流露美國化的台北也會有的景象,呵呵。
如果我沒記錯,
當年我大學畢業時咱校還沒有戲劇研究所ㄌㄟ。
在學校四年只看過一次戲劇社演的戲,
戲碼是「仲夏夜之夢」,
但漫畫千面女郎寶蓮的精靈形象,
留在我心上太過強烈,以致於無法客觀欣賞。
倒是在學校小劇場的空間裡,
不用花大錢就能體會跟舞台近距離的感受,
演員清楚的呼吸和腳步聲至今仍殘留在耳邊。
-----------------------------------------------------------------
justone 的「一隻眼兩張嘴」: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justone
-----------------------------------------------------------------
⊙八分之一個日劇迷⊙
工頭:
只看過很有名的日劇,數量可用「屈指可數」形容,
算一算有長假、東京愛情故事、海灘男孩、世紀末之詩、HERO、奇蹟餐廳、大和拜金女、西洋古董和果子店。
大河劇,第一次看,也就是看「利家與松」。
剛開始對那些主角的扮相很不習慣,
大概是對他們現代劇的造型印象太深刻了吧,
一直看了五、六集才開始順眼。
說實在,對日本歷史不熟也沒有多大興趣,
看這劇是欣賞NHK對服裝、道具的講究,
欣賞這些演慣偶像劇的大牌演員們,
能在演技上展現些什麼不一樣的時代表現,
對於偶爾因為太忙碌錯過幾集,
也就不是那麼在意。
(何況家裡錄影機壞去很久懶得修)
在每一集幾乎都會發現幾個令人驚豔的華麗鏡頭,
像是一格一格地在設計歷史的重現,
有時也忍不住欷噓這劇每個人物都完美得有點過頭,
完美的壞、完美的好、完美的聰明、完美的俠義......
完美得實在不像歷史劇,像桃花源記。
但好不好看呢?
好看。實在是不錯看。
-----------------------------------------------------------------
工頭堅的「工言院」: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kworker
-----------------------------------------------------------------
⊙英雄狗熊的爭議⊙
看到萊因哈特寫的「關於英雄影評之我見」:
http://mypaper3.ttimes.com.tw/user/noviahuang/file_combine.php?File=2126330_2003-01-23_12-38-13
〈〈關魚回應〉〉
很有趣的電影情報館。
講到英雄的影評,我看過寫得很好的英雄影評,都不在台長列的那三大類裡,基本上個人很主觀的認為,台長所列出寫英雄的那三大類影評,實在都不太夠資格稱為「言之有物、看了以後發人深省」的影評,頂多只能稱為「個人觀後感」罷了。
我比較欣賞的英雄影評有三個:
一、wolf
寫的亂世眾生,如何英雄?──「英雄」片中角色雜感:
http://www.monkey.com.tw/young/bbs2/bbsresp.asp?idx=690
二、阿鈍台長的「反英雄」系列: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vincentlkm
三、托辣斯的「【雜】蒼茫宇內,英雄何覓」系列: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trust1021/
-----------------------------------------------------------------
萊因哈特的「Novia小研究員之情報館」:
http://mypaper3.ttimes.com.tw/user/noviahuang
-----------------------------------------------------------------
⊙演技不見得越演越好⊙
難怪我耳朵在癢,原來左爪受傷的玲玲貓在這裡叫我啊。
幾天沒來寶兒和某些朋友的後台蓋魚拓,其實大家的前後台我都是天天巡天天逛的,只是忙得瀏覽,不見得順便留下痕跡罷了。
說到「時時刻刻」,我也覺得編導太以男性觀點詮釋這部電影了,從運鏡、取景就很明顯是男性觀點,男性的注視,和女性的注視,焦點通常差很多,我在這部女性電影裡處處看見男性眼光的偏見,使得原本對這部電影期待很高的我,看完電影出來,卻沒有原先我所期待的,那麼感動,原本我還期待梅莉的演技能幫這部電影加分,可惜梅莉在此部電影的成績只能說發揮她既有的水準(88-89分),並沒有超越她以前最好的表現(暗夜哭聲95分),也因此被「明顯超越自己以往(紅磨坊80分)」的妮可(85.5分),有點比下去的感覺。
詳細的感想,我等以後有體力再說。
-----------------------------------------------------------------
Pauline的「On writing」(台名不固定喔!):
http://mypaper3.ttimes.com.tw/user/paulineshy
-----------------------------------------------------------------
⊙有事沒事都可看電影和談電影⊙
而我有事沒事,游到這個台。
看見有人用毛細孔當接收器。
連在毛細孔上的毛全都是筆。
眼旁的毛孔是電影戲劇專用。
耳邊的毛孔是音樂頻道專用。
嘴上的毛孔是喃喃自語專用。
手心的毛孔是掌握祕密專用。
右腳的毛孔是隨意亂走專用。
左胸的毛孔是驗證生死專用。
-----------------------------------------------------------------
毛毛的「沒事來開一個台」:
http://mypaper3.ttimes.com.tw/user/maoz1002
-----------------------------------------------------------------
⊙通往異夢世界的鑰匙⊙
看到carrie寫的「《看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happycher/file_combine.php?File=1477775_2002-09-17_20-06-36
〈〈關魚回應〉〉
電影和音樂都是我很愛跟人交換感想的話題,所以早就已經偷偷來逛過好幾次了,要蓋下第一個魚拓,就先來談談電影吧。
看到你寫的「高山上的世界盃」,我突然想比較一下電視和電影的差異。許多電視節目標榜的是「真實」,而許多電影多半是「虛構」的,但我們似乎比較容易從電影裡體驗真正的「異文化」,個人認為,電影作為文化載體,的確比電視來得強烈,在短短兩個小時中,我們從電影觀摩異國創作者的美學和藝術模式,更從裡頭體驗異國文化的生活環境、思考邏輯和情感表達。例如高山上的世界盃,我們看到喇嘛生活「非宗教」的一面,而在非宗教的生活面裡,又處處充滿了佛門特有的禪意。
此刻我想著,在所有的國片中,能精彩、精準且完整呈現「台灣人的生活環境、思考邏輯和情感表達」是哪部?遺憾的是,我竟舉不出任何一部個人覺得足以代表的電影。
-----------------------------------------------------------------
carrie 的「聲音.影像.書寫.殘念」: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happycher
-----------------------------------------------------------------
⊙看電影的難易程度⊙
看電影,對我來講很簡單,也很難。
「很簡單」是因為:
我喜歡一個人去看電影,
非必要不會找人跟我一起去,
所以不必配合別人的時間、
不用擔心選片意見相佐,
只要有空檔、心情恰好、戲院上映時間對,
散個十分鐘的小步或搭個捷運就能進電影院。
「很難」是因為:
適合的空檔不好找,
尤其是在工作忙碌期,
如果再遇到網站管理事務夾擊,
可能兩個月都看不到一部,
(學生時代我平均一週至少看一部)
不免就會開始哀嚎「精神飢餓」。
我不喜歡看錄影帶、VCD或DVD,對我而言,
看電影就是要到電影院去看才算「看電影」,
看「大螢幕的MTV」都算是勉強接受的選擇,
在家裡不管螢幕多大都感覺是「看電視影集」。
生平少說也看過一千部電影,
挑不出最喜歡的一部,
挑出關魚電影最愛十部倒是可以的,
大概還會分成華語版和外語版。
只是寫作很看心情的我,
還要找到情緒能搭配的適合空檔,
才能好好整理出那份最愛電影名單。
目前確定會上榜的電影是:
真善美、刺激一九九五、鋼琴師和她的情人、飛躍之旅、龍貓。
-----------------------------------------------------------------
阿禧的「袁來如此」: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paganini
-----------------------------------------------------------------
⊙我愛音樂主題電影⊙
(之一)鋼琴師電影一覽
看到老農夫整理的「田裡的故事【鋼琴教師篇】」: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oldfarmer/file_combine.php?File=2680986_2003-04-17_19-49-14
〈〈關魚回應〉〉
說到鋼琴教師,我反而想寫的是幾部以「鋼琴師」為主角的電影比較,至少包括: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顧爾德的32短篇、鋼琴師(Shine)、海上鋼琴師、鋼琴教師。
不過等看過戰地琴人再說吧,很遺憾因太過忙碌沒能看到「狂琴難了」,啊..............為什麼要這麼快下片呢?(哀嚎中)
(之二)音樂電影大觀
老影迷農夫:
貝多芬不算鋼琴師啦,他是大音樂家,「永遠的愛人」要討論,至少也該跟以莫札特為主角的「阿瑪迪斯」並論才是。
基本上以「音樂人物」為主角的電影都有一定的質感,就算電影本身成績不高,配樂通常也都有一定的水準,就我印象所及近十五年來國內上映的音樂電影,在我看過的千部電影名單中,從喜愛度來說,絕大部分都是可以排到前五十的。
除了鋼琴師類型,我所看過以音樂人為主的電影印象中還有:小提琴類的「紅色小提琴」、「無琴荒地有情天」,歌唱部分有「一曲相思情未了」、「虛擬歌手」、「啞巴歌手」、「擋不住的奇蹟」、「修女也瘋狂」,綜合類則有「樂士浮生錄」(這部我超愛,可擠進前十)。
一直很希望國片導演能以「台灣音樂人」為主題拍部電影,我特別想看的是阿美族國寶郭英男及卑南族音樂之父陸森寶。
-----------------------------------------------------------------
老農夫的「老農夫的田」: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oldfarmer
-----------------------------------------------------------------
⊙從報紙影劇記者到網路電影寫作者⊙
士凱:
看了你所寫的「電影為國家根本大業」系列,
雖然很想趕快去睡覺,
還是忍不住要蓋張為你「大大拍手」的魚拓。
國片的衰弱原因很多,
最大的幾個關鍵都在你這系列看得一清二楚,
尤其欣賞你從媒體的影劇版開始檢討,
看得我是頻頻點頭,拍案叫絕。
你寫電影的文章量多質精,
慶幸有新聞台這樣的機制,
讓過去錯過你在平面媒體上發表的我,
還能從網路上一一拜讀你的作品。
請繼續在報紙和網路上努力書寫電影喔!
-----------------------------------------------------------------
士凱的「力氣影壇」: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918773
-----------------------------------------------------------------
⊙那群喜愛看電影的人哪!⊙
麥克:
毫不意外的,在你的後台看到許多熟面孔。
喜歡看電影的人,
就像喜歡聽音樂、看棒球等接觸大眾文化的人一樣,
很容易因為「共同的話題」而群聚在一起,
當發現「你喜歡的電影恰巧也是我喜歡的」,
總是讓人從心湧起一種「找到同好」的快樂,
若是發現「你所看到的觀點是我沒看到的」,
也總是讓人有種「再度值回票價」的驚喜。
瀏覽了你後台最早的幾篇留言,
原來你在當兵前曾是電影社社長啊!
難怪年紀輕輕,對老電影卻如數家珍,
佩服佩服。
我目前最想看的一部老電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
大學時代就很想找來看看,
卻因為「對電影的初賞不喜歡看錄影帶」的怪癖,
一直在期待哪天某單位辦影展能在戲院收看。
今年因男主角拿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看了幾家報紙做的大幅報導,
那幾天原本期待「阿拉伯的勞倫斯」會因此在台灣重演,
現在看來我實在是「想太多了」,哈哈!
-----------------------------------------------------------------
Mike 的「麥克電影生活筆記」: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yishung
-----------------------------------------------------------------
⊙從電影傳遞出來的愛與感動⊙
看到彤的丈夫所寫的「一家之死」: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qwqwqwqw/file_combine.php?File=2254746_2003-02-14_00-55-22
〈〈關魚回應〉〉
一份衝動的惡意,
能造成一家之死。
這樣的例子,台灣和世界各地都很多。
十分真誠的好意,
能不能促成一家之活呢?
成功的例子,台灣和世界各地都很多,
失敗的例子,我所知道的也有一些。
想起「pay it forward」的那個小男孩,
想起世間善意的傳遞,
其實都是從小事開始累積的,
惡意通常也是。
善良的小男孩不幸被惡意害死了,
但他的精神靠著點點懷念的燭火繼續存在、擴散。
俗語說:
好心有好報,惡人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而我也一直認為,
善意與惡意的傳遞與循環,
就是人間天天上演的輪迴。
-----------------------------------------------------------------
TongChen的「音樂。喵。女子」: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qwqwqwqw/
-----------------------------------------------------------------
關魚,2001-2003
批ㄟ司
本文同步刊在「關於關魚」本店: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aboutfish